薛龍翠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外語系,重慶 401520)
被動語態(tài),是英語中一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在構建句子時至關重要。被動語態(tài)的運用,使得語言更加客觀、莊重,同時還有強制性的意味。在法律英語語篇中,由于法律語言注重客觀事實敘述,強調行為本身而非行文主體,不帶任何行為人的色彩,所以與主動句相比,被動句在某種程度上使得語篇顯得更加中立,更具有權威性(Song lei:2010)。不僅如此,被動語態(tài)的功能還揭示了隱藏在法律語篇背后的權力關系。本文從批評語言學與系統(tǒng)功能語法相結合(C-F)的角度出發(fā),試析被動語態(tài)與隱藏在法律語篇背后的權力關系。
批評性語篇分析(CDA)主要涉及三個基本概念,即“意識形態(tài)(ideology)”、“權力(power)”和“社會情景(social situation)”(Yang min, P19)。因而,權力是批評語篇分析試圖通過語言功能揭示的目的之一。而作為語體特征之一的語態(tài),從批評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并非僅僅是一種語法現(xiàn)象。法律語篇中的語言形式和句子結構不像其表現(xiàn)的那么簡單。法律語篇中被動語態(tài)的高頻度使用,是為了滿足批評性語篇分析的需要而存在。同時,隱藏在法律語篇背后的權力也影響著法律語篇中語言形式的選擇。
批評語篇分析誕生后,許多學者對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方法論。比如,在分析語篇時,F(xiàn)airclough應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SFG),van Dijk采用認知的方法,以及Wodak應用的辯證理論及修辭學。在此,本文主要采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方法分析語篇。系統(tǒng)功能語法有兩個部分:系統(tǒng)語法和功能語法。它們是語言理論完整框架下不可分割的兩部分 (Hu Zhuanglin 2001:p.409)。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的功能性是指語言使用的目的性(Eggins, 1994).。被動語態(tài)在語篇中的運用展示了語言的功能,這一功能是服務于語篇的需要。而批評語言學認為,應從批評的角度揭示語篇中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因而,系統(tǒng)功能語法是理論,批評語言學將該理論運用于實踐。前者為后者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同時,后者也促使前者的理論發(fā)展及提高(Tang Qingye , 2008: p.279))。本文,作者采用批評語言學與系統(tǒng)功能語法(C-F)相結合的視角,試析法律語篇中權力的實現(xiàn)與被動語態(tài)之間的關系。
法律語篇中權力的實現(xiàn)可從許多層面進行分析,比如詞匯、句法、語義、語用、語篇等層面。本文主要從句法層面的轉換系統(tǒng)分析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權力。
“轉換”一詞來源于轉換語法,但本文中該詞有其不同的意義。它僅指轉換生成語法中語法結構之間的轉換。然而,批評語言學認為,應從語篇屬性,語篇語境以及語篇目的角度去詮釋“轉換: (Xin Bing, 2005)。此外,有時“轉換”還指語篇中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Fowler, 1991:p.90-91)。Fowler et al 認為,句法轉換分為兩類:名物化和被動化(1997: p.207-210)。其中,被動化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弱化行為或動作,便利隱藏因果關系及行為主體。此外,被動化能夠將短暫的歷時狀態(tài)轉化為永恒的自然狀態(tài)。因而,一些語篇利用被動化的特點來實現(xiàn)語篇的特殊目的。例如,法律條文中經(jīng)常采用被動化,因為被動語態(tài)不僅能隱藏法條法規(guī)的制定者,同時也增加了狀態(tài)感。而且,這種狀態(tài)通常被視為不可改變只能承受的狀態(tài)。
由此可見,被動化使語篇具有強制性和永恒性的特點。而一個國家法律的制定,是統(tǒng)治階級權力和意志的體現(xiàn),代表了國家的權力,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強制實施。而隱藏在語篇背后的權力,就是通過被動化表現(xiàn)出來的。本文以美國《1787美國憲法》的例子,來解釋法律語篇中隱藏的權力,及法律語篇的強制性和永恒性的特點。
例1.“No tax or duty shall be laid on articles exported from any state.” (Constitution, Article 1(45))
例2.No money shall be drawn from the treasury but in consequence of appropriations made by law; and a regular statement and account of the receipts and expenditures of all public money shall be published from time to time.(Constitution, Article 1 (47))
例句中“tax or duty”或“money”分別為被動句的主語,盡管隱去了動作的發(fā)出者,但我們?nèi)匀恢朗菄颐钤摪l(fā)條的實施。被動化使規(guī)定更客觀。同時也正是這一客觀性反映了憲法中法規(guī)的強制力量,所以被動結構表現(xiàn)了國家的權力。
例3.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hall be composed of members chosen every second year by the people of the several States…(Constitution, Article I, (1))
例4.The Senate of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be composed of two Senators from each State…(Constitution, Article 1, (5))
以上兩例中采用了:“shall be composed of…”的被動結構,規(guī)定了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選舉的方法。被動化使這一方法成為公民必須遵守的選舉慣例。因此每次的選舉必須遵守該規(guī)定。
再如:
例5.“The times, places and manner of holding elections for Senators and Representa tives, shall be prescribed in each State by th e Legislature thereof; but the Congress may at any time by law make or alter such regul ations, except as to the places of choosing Se nators.(Constitution, Article 1, (12))
該條規(guī)定中,要求眾議院和參議員舉行選舉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必須被明確規(guī)定。當這些規(guī)定成為一種狀態(tài),那么以后的選舉就必須遵循,而且國家就有權力將其意志強加給自己的公民。
綜上所述,語篇中語態(tài)的選擇不是偶然的,它體現(xiàn)了功能語法的目的。語言結構的選擇,往往基于日常交流的需要和實際的語境因素,而且不同的選擇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功能。所以,被動語態(tài)的客觀性、強制性和永久性的語法功能,揭示了隱藏在法律語篇背后的權力關系。同時也說明,語言結構本身沒有固定的含義,而是語言的使用者有目的地使用語言并賦予語言一定的意義。
[1].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89 & 2001
[2].楊敏.法律語篇權力意志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3].項蘊華.語篇分析視角的再思考[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4].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宋雷,張紹全.英漢對比法律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7].唐青葉.語篇語言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
[8].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1994.
[9]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tion) London:Hodder Arnold.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