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紅
(1.湖北大學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2.湖北工業(yè)大學商貿(mào)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TG)和菲爾默的格語法(Case-grammar,CG)是當代語言學界有重大影響的語言學流派。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言學在語言界的聲勢和影響上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但是與此同時,菲爾默發(fā)現(xiàn)在詞匯語義與句法關系上傳統(tǒng)語法和轉換生成語法的做法不能令人滿意。于是菲爾默于1968年在論文“case for case”(引自俞如珍,金順德:1994:254-286見周國輝2003)首次提出“格語法”。它實際上是從轉換生成語法學派中發(fā)展出來的一個分支,是從句法與語義的關系方面對喬姆斯基的標準理論(ST)所做的一種修正。格語法理論自從60年代末提出以后在語言學界引起過強烈的反響。它曾與喬姆斯基的擴充式標準理論,生成語義學一起形成三足鼎的局面。不僅如此,格語法理論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意義重大。本文從這兩大語言學派在語言的性質,語言學家的任務,研究方法及語言教學中的應用這四個方面對兩大流派間的差異做初步的探討。
語言是所有語言學家的研究對象。但是對于語言的性質,語言學家持不同的看法。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先天機制,他認為對語言的研究不應該研究語言行為,而應該研究語言能力,轉換生成語法就是關于語言能力的理論。轉換生成語法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語法學,它研究的對象是內在性的語言即人腦對語法結構的認識,以心理形式體現(xiàn);這個有別于一般語言學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語言,即說出來的話,音義結合的詞句等。從這個角度說,轉換生成語法的研究著重于人的語言知識或語言能力,而不是語言的使用;它注重語言的形式,而一般不研究語言的社會內容,交際功能和說話環(huán)境等。因而,有人說轉換生成語法認為語言形式是對普遍語法結構的隨機選擇,喬姆斯基主張從形式的角度研究語言結構,卻忽視了意義和功能在描述句法中所處的地位(劉虹,鮑楊,2010)。相反,菲爾默的格語法認為一切語言中均存在格的范疇,但這個“格”在語言深層,他認為命題是每個句子的最重要的部分,命題的核心即述謂成分和實體的意義關系,因而與轉換生成語法不同,格語法是基于語義和功能來研究語言結構。菲爾默認為句子深層結構中的動詞和名詞的語義關系——格關系(case-relation)或“格功能”(case-function),普遍存在于一切語言中(鐘守滿2000)。
此外,轉換生成語法限于句子層面,盡管它有時候也包含對句子關系如照應的分析。一種語言中的每一個句子都有兩個表述層面,即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深層結構表示一個句子的主要語義關系,通過轉換投射到句子的表層結構。如果兩個表層結構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深層結構,那這兩個句子的意思是一樣的。
菲爾默的格語法雖然沿用了轉換生成語法中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的概念,但不同的是格語法試圖在語法描寫中將語義和句法融合起來,并借此來推動句法共性研究(陳忠平,2012(1))。此外,格語法雖以深層結構為理論基礎,但菲爾摩在具體論述深層格時多次使用“語義深層結構(semantic deep structure)”,“深層結構的‘最深層’(‘deepest’level of the ‘deep structure’)”,“更深的深層結構(deeper deep structure)”,“小句結構最深層(deepest level of clause structure)”等術語,這說明菲爾默是要將格定位于句子的語義深層結構,以區(qū)別于喬姆斯基的(句法)深層結構(鄭玉榮,2010)。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認為人類的大腦中存在一個專司語言的器官。人的內在認知能力中存在著普遍性和規(guī)則性的東西,由此可以理解和生成無限的新的,合乎語法的句子。因此轉換生成語法將研究人類語言的通用性作為首要任務,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夠解釋人類語言通用性的理論,即普遍語法。研究普遍語法的最終目標在于發(fā)現(xiàn)能適用于所有語言的普遍語法規(guī)則來限制人類語法的可能范圍。喬姆斯基在1965年便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成語法系統(tǒng),包括語類,轉換,音系,語義四個子系統(tǒng),各子系統(tǒng)之間有一定的順序關系,并且每個子系統(tǒng)都有一套規(guī)則,規(guī)則之間有一定的使用順序,不同的規(guī)則推導出不同的句子,能生成某種語言中一切合格的句子,且只能生成合格的句子。但隨著生成語法規(guī)則越來越豐富,規(guī)則系統(tǒng)越來越復雜,這一生成語法系統(tǒng)也出現(xiàn)了局限性,不能解釋掌握語法的過程。
菲爾默的格語法是用來尋找處于底層的句法和語義的關系(菲爾默,胡楊譯,2005)。他的格語法理論中的語義格(semantic case)有助于給不同的動詞分類,只要知道某個動詞的“深層格框”(陳忠平,2012(3)),人們就可以掌握該動詞的正確用法了。菲爾默用一系列的規(guī)則去鑒別格和指派格的角色,他分析出施事,經(jīng)受(與格),受事,工具,目的,始源,地點,時間等格,認為動詞支配各格,動詞和名詞之間的(深層)關系只有格關系。格語法對句子的分析在不少方面與人們的語感是相符合的。
轉換生成語法和格語法都是描寫語法,但是二者在研究方法的側重點上截然不同。傳統(tǒng)生成語法通過分析形式來描述句法結構,而格語法則是以分析句法結構中的語義為主。
第一,轉換生成語法歷經(jīng)了50年代的“句法結構模型”(SS-模型),60年代的“標準理論模型”(ST-模型),70年代的“擴充式標準理論模型”(EST-模型),80年代的“管約論模型”(GB-模型)或“原則與參數(shù)理論”,直至 90年代的“簡約論”(MP-模型)(鄭玉榮,2010)。雖然它的表達層次歷經(jīng)了從繁到簡的演化,并且試圖從單純注重句法結構和形式轉向研究句法結構和語義的關系,但是從本質上而言,轉換生成語法仍側重于語言本身,它以句法結構為主,語義為輔。具體來說,他們想研究的是一個句子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之間的關系,生成規(guī)則和轉換規(guī)則。
而菲爾默格語法則以語義為主,句法結構為輔。它試圖“發(fā)現(xiàn)一個語義上可以證明的普遍句法理論”。在菲爾默看來,格語法極大地豐富了句法研究。它可以揭示詞匯和語句結構的普遍特征,直覺上更符合說話人對各類事件的判斷,也正是這些從語義功能角度定義的格概念,成為后來句子語義研究中“語義角色”的源頭。
第二,轉換生成語法認為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各有各的主語、賓語,而后者認為主語和賓語等只是表層中的關系,深層中的動詞和名詞的語義關系是“格關系”(case-relation),一切語言中都存在普遍的“格關系”或“格功能”(case-function)。菲爾默對格的定義,突破了傳統(tǒng)語法中格的樊籬,為語義研究拓展了新的領域。他概括了 6種需用的格:施事格(Agentive),工具格(Instrumental),與格(Dative),使成格(Factive),處所格(Locative)和客體格(Objective)共6種格,并表示還有必要增加其他格(陳忠平,2012)。
轉換生成語法對語言教學的設計也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見解。例如,能夠通過分析句子的深層結構來分析歧義句。但由于喬姆斯基的理論并不針對外語教學,所以貢獻不大。但是菲爾默的格語法對于詞匯教學則有很大的幫助(包薇,李錫江,2011)。例如,格語法理論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名詞詞組的語義功能,不同的格可以顯示同一名詞詞組不同的深層功能;格語法有助于動詞用法的進一步理解,如菲爾默用深層格框架理論對動詞的解釋能幫助學生分辨符合語法和不符合語法的句子結構。此外,格語法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句子中的歧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句子,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教師而言,對格語法理論的學習和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糾錯能力,使課堂內容的講解更細致,更具說服力。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和菲爾默的格語法是當代語言學界有重大影響的語言學流派。雖然這兩個流派在語言的性質,語言學家的任務,研究方法,和語言教學上的應用等多方面存在著分歧,但并不意味著二者完全對立。兩大流派的在語言學研究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研究語言,從而推動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
[1][美]菲爾墨.“格”辯[M].胡明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包薇,李錫江.格語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義貢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陳忠平.菲爾摩的格語法體系解析[J].武陵學刊,2012,(1).
[4]陳忠平.《“格”辨》與格語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3).
[5]劉虹,鮑楊.系統(tǒng)功能語法和轉換生成語法對比研究[J].北方文學,2012,(4).
[6]錢守滿.格語法與當代語義分析理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3).
[7]俞如珍,金順德.當代西方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8]周國輝.格語法與漢語非常規(guī)謂賓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7).
[9]鄭玉榮.論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中句法結構與語義接口的演化[J].外語學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