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波
(中央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北京100081)
祥瑞,或稱為“瑞應”、“嘉瑞”、“符瑞”,意為“吉祥福瑞”。在中國古代社會,祥瑞是國祚興盛、政平人和的征兆。祥瑞本質上只是一種現(xiàn)象或者物質,在古代社會,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或物質的利用,用以表達某種政治企圖或理想,這種現(xiàn)象或者物質就稱之為祥瑞。西漢時,祥瑞災異之說經(jīng)過董仲舒系統(tǒng)化的綜合儒家傳統(tǒng)經(jīng)典、陰陽五行、墨道名法等思想,進一步神化天人關系,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化、嚴密化、規(guī)范化的政治思想體系。董仲舒對祥瑞做了全面的政治文化詮釋。在這一理論形成之后,很快成為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政治、軍事斗爭及王朝嬗變所頻繁借助的思想理論資源?!端螘吩疲骸胺螨堬w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應。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而圣人則之’。符瑞之義大矣?!保?]759這段話充分肯定了符命和祥瑞的政治作用。
唐朝統(tǒng)治者也給予祥瑞高度的重視,表現(xiàn)在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與祥瑞有關的事務管理體系。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唐律對祥瑞的奏報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第二,形成了固定的儀制令,對祥瑞等級的分類,以及奏報程序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第三,形成了一套從地方到中央、由下到上的奏報程序,在中央官署中,對祥瑞事務的管理也有明確的分工。
唐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就頒布了新的律令,但其中是否有關于祥瑞的內容已無從考證。唐太宗貞觀初又令房玄齡等修訂《唐令》。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九月,在《禁奏祥瑞詔》中提到,“自今已后,麟鳳龜龍大瑞之類,依舊表奏。自外諸瑞應奏者,惟顯在物色目及出見處,更不得茍陳虛飾,徒事浮詞?!保?]57此詔可以說是現(xiàn)有文獻中最早關于祥瑞奏報的依據(jù)規(guī)范,“依舊”二字表明當時應該有了關于祥瑞的令、式。武則天時,崔融在《為魏州成使君賀白狼表》中寫道,“謹尋令式,唯合申臺”[2]3335,也有明確的令式可遵循。唐玄宗即位后,制度上有不少變革,律、令進一步得到調整,到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基本告一段落,同年九月頒布新律、令、格、式于天下。經(jīng)過律令的改革,關于祥瑞的儀制令大體確定下來。
《唐令拾遺·儀制令第十八》第十二條記載:
諸祥瑞應見,若麟、鳳、龜、龍之類,依圖書合大瑞者,隨即表奏。其表惟言瑞物色目及出處,不得茍陳虛飾。告廟頒下后,百官表賀。其諸瑞并申所司,元日以聞。其鳥獸之類,有生獲者,放之山野,余送太常。若不可獲,及木連理之類不可送者,所在官司案驗非虛,具圖書上。
安史之亂后,政治軍事形勢緊張,各令也不能嚴格執(zhí)行。令、式也隨著皇帝的詔書、赦文等不斷修改。關于祥瑞的令、式也不斷變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德宗初即位,澤州奏慶云,詔曰:“自今有此,無得上獻。”[3]7259同年十二月,詔元日不奏祥瑞。憲宗即位后,詔“所有祥瑞,但令準式申報,有司不得上聞”[2]637。憲宗元和二年(807年),中書門下奏“所獻祥瑞,皆緣臘饗、告廟、元會奏聞,今后諸大瑞隨表聞奏,中瑞、下瑞申有司,其元日奏祥瑞,請依令式”[4]422。這跟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儀制令的規(guī)定大體吻合。唐穆宗也曾詔祥瑞“合準式申奏”[2]710。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五月,文宗下詔禁祥瑞,“其諸應有三等祥瑞,并不得更有聞奏,亦不要申牒所司”[2]751。中和五年(885年),僖宗詔“自今以后,諸道所有祥瑞,并不要圖畫及進”[2]926。唐中后期,關于祥瑞的令、式不斷地修改,與政治形勢的變化有密切的聯(lián)系。
儀制令中有“依圖書合大瑞者”的表述,“依圖書”所依何圖書,儀制令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只能從一些表奏文書中尋找?!度莆摹分惺珍浟舜罅康年P于祥瑞奏報的表、奏文書,文書中提到的圖書包括《周易》、《尚書》、《論語》、《詩經(jīng)》、孫氏《瑞應圖》、《易乾鑿度》、《鹖冠子》、《東觀奏記》、《孝經(jīng)》、《黃帝占》、《稽命徵》、《白虎通》、《禮斗威儀》、《西京雜記》、《釋名》、《春秋運斗樞》、《祥瑞圖》、《地鏡圖》、《五經(jīng)通義》、《春秋內事》、《春秋原命苞》、《山海經(jīng)》,等等。
官員應奏而不奏祥瑞的情況,也會受到責罰。《唐律疏議》卷10《職制》:“諸事應奏而不奏,不應奏而奏者,杖八十。應言上而不言上,不應言上而言上及不由所管而越言上,應行下而不行下及不應行下而行下者,各杖六十。”《全唐文》中有一例吿隱瑞之事,卷299《對同釁不緦義居芝草判》云:
得王甲與從母夫趙乙同釁,乙有罪物故,甲不為三月服喪,從母訴甲無義,縣令王庚笞甲四十死,州斷庚加役流,庚不服。又虞乙家五從義居,園中禾生兩穗,庭中產(chǎn)芝草,藎形紫色,鄰人告隱瑞,州不斷罪,亦不上聞[2]3335。
此外,《唐律疏議》中對詐稱祥瑞的行為做了詳細規(guī)定。即“諸詐為瑞應者,徙二年”。按禮部之式,有大瑞,上、中、下瑞。“詐為瑞應”,即不限祥瑞大小,只要是詐偽者,即徙二年。詐言有麟鳳龜龍者,如果沒有圖案驗證,要從“上書詐不以實”,亦徙二年。
《唐六典》卷4:“凡祥瑞應見,皆辯其物名。若大瑞,上瑞,中瑞,下瑞,皆有等差。”祥瑞可分為四級,即大瑞、上瑞、中瑞、下瑞。按儀制令,凡景云、慶云為大瑞,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赤兔為上瑞,其名物三十有八;蒼烏、朱雁為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芝草、木連理為下瑞,其名物十四。儀制令最后定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六典》成書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兩者對祥瑞分級的記載是吻合的。但是在日常的政務處理中,尤其是安史之亂后,并不是嚴格按照四個等級來劃分祥瑞,而是逐漸用三個等級來描述,各個等級的名物也并不是永久固定的,“瑞符等級,易有隨時”[2]3335。唐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年)六月戊戌,隴右汧源縣軍士趙貴家,貓鼠同乳不相害,節(jié)度使朱沘獻與德宗,宰相常袞率百僚拜表以賀,中書舍人崔佑甫認為,“據(jù)禮部式錄三瑞,無貓不食鼠之目。以此稱慶,理所未詳。”[4]1370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八月甲戊,中書奏:“先停諸道奏祥瑞,伏以所獻祥瑞,皆緣臘饗、告廟、元會奏聞,今后諸大瑞隨表聞奏,中瑞、下瑞申有司,其元日奏祥瑞,請依令式?!保?]422唐文宗曾謂宰臣曰:“時和年豐,是為上瑞;嘉禾靈芝,誠何益于事!”[3]7944唐文宗在《禁奏祥瑞詔》中也提到,“其諸應有三等祥瑞,并不得更有奏聞,亦不要申牒所司。”[2]751將祥瑞等級表述為大瑞、中瑞、下瑞三個等級,原先將祥瑞劃分為四級的令、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
《舊唐書》卷44《職官三》載: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肅邦畿……若獄訟疑議,兵甲興造便宜,符瑞尤異,亦以上聞?!Σ?、司功掌官吏考課、祭祀、禎祥、道佛、學校、表疏、醫(yī)藥、陳設之事[4]1919。
其鳥獸之類,有生獲者,放之山野,余送太常。若不可獲,及木連理之類不可送者,所在官司案驗非虛,具圖書上[5]414。
所謂“符瑞”,包括符命、祥瑞、異象等。有關祥瑞的奏報,主要由地方官員負責,“言瑞物色目及出處”。官員在奏報祥瑞之前,要先以檢尋,案驗非虛。武則天時,萬年縣令鄭國忠先后奏霸陵鄉(xiāng)有慶山見及慶山南有瑞杏樹嘉禾,時為西京留守的姚璹先后差戶曹參軍孫履直、司兵參軍鄭味元前去檢復,并繪圖奉進。唐德宗時李巽為江西觀察使,廬州刺史裴靖狀稱巢縣產(chǎn)嘉禾,一本六穗,差錄事參軍朱寧、丁寧考驗,事狀明白[2]7045。官員上奏祥瑞的文書主要是表、狀。所獲鳥獸之類的祥瑞,也隨表同進,諸如山雀、瑞鹿之類。對于木連理之類不可送進者,要附上祥瑞圖案,例如,《白龍見圖》、《合觀黃瓜圖》、《嘉瓜二實同蒂圖》、《合歡蓮花圖》、《嘉禾合穗圖》等。雖然關于祥瑞奏報有嚴格的規(guī)定,但是也經(jīng)常會有“既無狀驗、空有奏章”[2]1756的情況出現(xiàn)。
祥瑞奏報數(shù)量的多少是考核官員的標準之一?!短屏钍斑z·考課令》第四十三條:“諸每年尚書省諸司,得州牧刺史縣令政,有殊功異行,及祥瑞災蝗、戶口賦役增減、當界豐儉、盜賊多少,并錄送考司。”[5]261
唐朝統(tǒng)治者喜符瑞者不在少數(shù),尤以武則天、唐玄宗為甚。武則天時,一些地方官員也利用她好符瑞的心理多奏符瑞。如武朝萬年縣令鄭國忠,以數(shù)進祥瑞遷尚方監(jiān)。姚璹,“則天臨朝,遷夏官侍郎。坐從父弟敬節(jié)同徐敬業(yè)之亂,貶桂州都督府長史。時則天雅好符瑞,璹至嶺南,訪諸山川草樹,其名號有‘武’字者,皆以為上膺國姓,列奏其事。則天大悅,召拜天官侍郎”。有的李唐宗室也多上符瑞以求自保。李仁,李恪之子、唐太宗之孫,后改名為千里,天授以后,歷任唐、廬、許、衛(wèi)、蒲五州刺史。當時皇室諸王有德望的都被屠戮,李仁褊躁無才,靠著向武則天進獻符瑞之事而免于大禍。
祥瑞出現(xiàn)后,除大瑞隨即表奏以外,諸瑞要一并申報到中央。在禮部,禮部郎中、員外郎負責祥瑞的有關事務,對祥瑞進行分辨名物。
禮部郎中、員外郎,掌禮樂、學校、衣冠、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鋪設,及百官、官人喪葬贈賻之數(shù),為尚書、侍郎之貳——凡景云、慶云為大瑞,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赤兔為上瑞,其名物三十有八;蒼烏、朱雁為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芝草、木連理為下瑞,其名物十四。大瑞,則百官詣闕奉賀;余瑞,歲終員外郎以聞,有司告廟[6]1194。
禮部郎中、員外郎還負責祥瑞的檢復核實工作。貞觀十七年(643年)八月,涼州昌松縣鴻池谷有石五,石有成文,唐太宗“敕禮部郎中柳逞,馳驛檢復,并同所奏”[2]1581。劉禹錫在《蒙恩轉儀曹郎,依前充集賢學士,舉韓潮州自代,因寄七言》中提到:“暫入南宮判祥瑞,還歸內殿閱圖書?!保?]4053禮部員外郎,隋朝稱為儀曹郎,武德時期改禮部郎中員外,龍朔時為司禮大夫司禮員外,咸亨復為禮部郎中員外。劉禹錫此時居為禮部員外郎,負責管理祥瑞的相關事務。另外,禮部員外郎有時還要代本司或宰相、或文武百官上祥瑞賀表。禮部將所報祥瑞記錄在冊,逐季錄報到史館,還要將諸道附上的祥瑞圖冊一并申送。
1.太子東宮。太子東宮也有專人負責祥瑞的記載申報事務。太子司儀郎隸屬于東宮左春坊,負責記錄發(fā)生在東宮坊內的祥瑞、災異等事件,年終便將記錄送于史館。
太子司議郎四人,正六品上……若宮坊之內祥瑞、災眚,及伶官之改變音律、新曲調,宮臣之宮長除拜、薨卒,亦皆記焉。每歲終,則送之于史館[8]665。
2.太史局。唐代太史局設太史令二人,其職責為:
掌觀察天文,稽定歷數(shù)。凡日月星辰之變,風云氣色之異,率其屬而占候焉……所見徵祥災異,密封聞奏,漏泄有刑。每季錄所見災祥送門下、中書省入起居注,歲終總錄,封送史館。每年預造來歲歷,頒于天下。凡瑞星、襖星、瑞氣、襖氣,有諸家雜占[8]303。
太史令主要負責觀察天文,稽定歷數(shù)。凡有日月星辰的變化和風云起色的異象,率其屬下占卜。唐玄宗開元年間,太史局也屢次上奏有祥云、老人星等祥瑞出現(xiàn)。
3.太常寺。儀制令中規(guī)定,諸祥瑞中“鳥獸之類,有生獲者,放之山野,余送太?!保?]414。太常寺負責所獲祥瑞的收藏事務。太常寺設有四院,以藏大享之器服,其中就有“藏瑞應及伐國所獲之寶”[6]1241的天府院。所納祥瑞等,祭祀時便陳設于廟庭之中。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洪州漁人于江中獲瑞石,洪州都督滕王李元嬰上表,納送瑞府收藏。陳子昂在《大周受命頌》中也提到,“赤氏朱厲,有吳丹烏,皆紀之金冊,藏之瑞府?!保?]2114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三月,于亳州老君廟得瑞木,“其檜片藏于內庫”[2]298?!皟葞臁睉斒翘旄?。
另外、太常博士的職責之一就是定祥瑞禮儀之事。例:
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晉因之,掌引導乘輿。王公以下應追謚者,則博士議定之。端委佩玉。朝之大典,必于詢度。歷代皆有。隋有四人。大唐因之……掌撰五禮儀注,導引乘輿,贊相祭祀,定誄謚及守祧廟,開閉埳室及祥瑞之事[9]694。
祥瑞被視為上天申命人主的標志。李唐統(tǒng)治者對祥瑞之事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617年),李淵起兵之后命齊王李元吉留守太原。李元吉獲一龍形青石,文有丹書四字,曰“李淵萬吉”。字體映澈,似若龜形,齊王獻與李淵。李淵命人以水漬磨之驗證其真假。數(shù)日之后,石頭上的字更加明顯,內外畢賀。李淵曰:“上天明命,貺以萬吉。宜以少牢祀石龜,而爵龜人。”[10]1177因而設立受瑞壇。唐朝建立之后,祥瑞就納入到正常的禮樂、祭祀系統(tǒng)中了。文獻載:“所獻祥瑞,皆緣臘饗、告廟、元會奏聞?!保?]422
凡元日,大陳設于太極殿。群臣將要上朝,中書侍郎將諸州鎮(zhèn)的上表放在幾案之上,在右延明門外等候;給事中將祥瑞表奏文書另放在幾案之上,于左延明門外等候?;实坌柮崤R軒,展宮縣之樂,陳設歷代寶玉、輿輅,備齊黃麾仗。二王后及百官、朝集使、皇親、諸親并朝服陪位。三公將要入門,中書侍郎、給事中各引其幾案入內,立于東、西臺階下。三公獻壽之后,中書令跪奏諸州上表,接著就是黃門侍郎跪奏祥瑞之事。
另外,皇帝封禪泰山,封玉冊之禮結束后,“若有祥瑞,則太史監(jiān)跪奏訖,侍臣奉賀再拜,三稱萬歲。內外皆稱萬歲訖,又再拜”[9]3047。
祥瑞作為申天明命的標志,在國家禮樂、祭祀活動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這就賦予了祥瑞更多的神圣性。
綜上所述,唐代對祥瑞有關事務的管理已經(jīng)完全制度化了。唐代律令對祥瑞的奏報程序以及奏報過程中的問題都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此外,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體系,把祥瑞事務納入到國家政治生活中來,是對祥瑞特殊政治功能和性質的肯定。
[1]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4]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日]仁井田著.唐令拾遺[M].栗勁,等編譯.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79.
[8]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9]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0]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