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喬從進 (山西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 太原 03000;山西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形態(tài)實驗室; 通訊作者)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醫(yī)學的主要基礎課程,其中組織學是研究人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學科,學好組織學才能全面了解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1]。要掌握人體形態(tài)微細結構必須在實驗課中認真觀察標本,將標本內容與理論知識相聯(lián)系。組織學與胚胎學大部分實驗課全程都要使用顯微鏡,學生鏡下觀察時容易出現(xiàn)眼睛疲勞、個別學生會產(chǎn)生頭痛、惡心等癥狀,使得實驗課不能順利完成。另外,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都是提前制作標本,上課時講解標本內容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動手操作少,相對于其他非形態(tài)類的實驗課較枯燥。針對這些問題,2013年第2學年山西醫(yī)科大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首次采用了互動式教學方法。
在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教學中實現(xiàn)教學互動,教師應根據(jù)授課內容準備充分,教學設計應具有針對性,從多角度、多層次采用多種互動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
1.1 基于問題的互動式教學法 教師提出的問題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能激發(fā)學生間或師生間的互動;二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基于問題的互動式教學法,合理提問是關鍵。在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中教師可從生活常識、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以及典型的病癥中提問。例如學生學習漿液性腺時,可提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如為什么饅頭會越嚼越甜?學生會思考,甜是因為有糖,而饅頭成分為淀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多糖,說明口腔中含唾液淀粉酶,進一步分析口腔中含外分泌腺可分泌唾液淀粉酶,酶類成分為蛋白質,蛋白質加水為漿液,因此口腔中的這種腺體為漿液性腺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思考,通過師生的這種特殊交流,可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路,提高教學效果。
1.2 情景模擬互動式教學法 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模擬情景,師生共同參與,旨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中,學生將觀察的切片標本與細胞、組織、器官的立體形態(tài)相聯(lián)系,才能理解標本的平面結構。這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針對空間想象力不強的學生,在教學中采用情景模擬法互動式教學得到了較好的效果。例如,從理論知識上,學生可知十二直腸的肌層為內環(huán)形、外縱行平滑肌,但在觀察標本時,很多學生不能理解在某些標本上內環(huán)形平滑肌是縱切面、外縱形平滑肌是橫斷面;而在某些標本上內環(huán)形平滑肌是橫斷面、外縱行平滑肌是縱切面。針對這樣的問題,可同學生一起將書卷成管狀當作十二直腸,再把書展開相當于將十二直腸沿縱軸剖開,這時學生會觀察到書由管狀變成長方體。將長方體沿平行于書的長邊作切面,得到了內環(huán)形平滑肌是橫斷面、外縱行平滑肌是縱切面的結果;若沿平行于書的短邊作切面,得到了內環(huán)形平滑肌是縱切面、外縱行平滑肌是橫斷面的結果。通過動手操作,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學生不但容易理解,還便于記憶。
1.3 其他互動式教學法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用討論式互動教學法、案例式互動教學法等。對于兩種或多種平行結構(如含氮類激素分泌細胞和類固醇激素分泌細胞電鏡特點)的比較,可采用學生間討論的互動式教學法,學生圍繞某一問題各抒己見,辨別論證,最后達到認識上的深化和擴展,旨在提高學生的鑒別、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案例式互動教學法在病理及臨床實習課的學習中應用較多,單門組織與胚胎學課程很難實施,這里不再贅述。
互動式教學除可提高學生認知、思維、想象能力外,還可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等[2]。另外,隨著大學城的建立,許多教師奔波于新舊校區(qū),師生地域分離,師生交流溝通僅限于課堂。教學中互動式教學使師生在課堂上形成統(tǒng)一體,有利于增進師生情感,促進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網(wǎng)絡版數(shù)碼顯微互動教學軟件和設施包括便于交流的六邊形課桌、顯微鏡、電腦、數(shù)碼顯微互動軟件。六邊形課桌有利于學生圍在一起進行問題討論。教師端和學生端都有一臺顯微鏡、一臺電腦,顯微鏡與電腦相連,可將鏡下結構傳輸?shù)诫娔X屏幕上。教師端與學生端相連,可將教師鏡下信息傳輸給學生,也可將學生鏡下信息傳輸給教師,在教師端可查看所有學生鏡下及電腦屏幕信息??偨Y起來,數(shù)碼顯微互動教學軟件主要有下列功能:①學生鏡下結構能傳輸?shù)诫娔X,不用時刻在顯微鏡下觀察標本,緩解眼睛疲勞。②教師能實時了解學生標本觀察情況,可以對學生進行實時指導。如學生第一次實習時,很多同學不會使用顯微鏡,通過學生窗口查看學生鏡下圖像,可判斷學生是否把顯微鏡調至最佳狀態(tài),并及時告知學生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需在教室里走動才能了解學生觀察情況,浪費時間。③學生鏡下的結構可以拍攝出來并進行加工、對比,有利于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3]。如觀察標本時,學生經(jīng)常把胸腺、淋巴結、脾臟三種淋巴器官相混淆,可將三種標本的鏡下結構拍攝出來進行對比,找出其特征性結構并聯(lián)系功能講解,使學生容易鑒別。
利用數(shù)碼顯微互動軟件的功能,結合互動式教學實踐,筆者對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課互動式教學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3.1 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交互式學習興趣 互動式教學法是指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作用形成的整體性動態(tài)過程,即“教”與“學”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有序發(fā)展的整體性活動[4]。發(fā)揮互動作用要做到:①教師少講授,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觀察。以學生在鏡下觀察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②提倡和鼓勵學生多提問。學生提問后,先詢問學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同學生一起分析、排除,最后得出答案。③鼓勵學生間討論問題。學生間討論問題一方面活躍學習氣氛,另一方面,學生間知識層次相近,易于溝通。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
3.2 教師講解實驗課內容時可應用多種方式 教師講解過程可以利用提前備好的PPT課件,也可以運用數(shù)字切片庫中的標本圖像,還可以直接把標本放到教師端的顯微鏡下并傳輸?shù)綄W生端的電腦進行講解。這三種方式各有利弊。教師提前備好的實驗課PPT是傳統(tǒng)的方法,這種課件是教研室集體備課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講解會比較系統(tǒng)。但由于是提前備好的內容,其內的圖像是預先拍攝的,拍攝圖像固定,不可能把標本的所有部位在低倍鏡下、高倍鏡下都顯示出來。運用數(shù)字切片庫中的圖像可以觀察標本所有部位,同時具有目的性,可點擊感興趣區(qū)域,并將此區(qū)域放大、縮小,較為靈活。不利之處是數(shù)字切片庫有版權限制,只能在教師端電腦打開;可傳輸?shù)綄W生端,但不可拷貝;教師不能進行集體備課。每位教師對數(shù)字切片上圖像講解的側重點不同,講解不系統(tǒng)。直接把標本放到教師端的顯微鏡下去講解并廣播到學生端,這種方法易于被學生接受。因為教師端顯微鏡下切片內容基本與學生顯微鏡下的一致,教師所講內容與學生標本內容可以對號入座。弊端是教師需要一邊講解一邊調節(jié)顯微鏡,有時找出某個重要結構并放到合適倍鏡下、調至最佳狀態(tài)需要較長時間,因而這種方式較浪費時間。教師還可將學生端的鏡下結構作為教學示范講解,這種方法易于被學生接受但不全面。因此,教師教學中應將多種方法結合起來,提前安排合適的教學方法,使講課井然有序。
3.3 數(shù)碼顯微互動教學軟件應用時的注意事項①要使電腦屏幕上顯示圖像,必須把拉桿拉開。系統(tǒng)中的顯微鏡即為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其燈光明暗的調節(jié)、粗細螺旋的旋轉、載物臺前后左右的移動、目鏡間距的調節(jié)都與普通光學顯微鏡的調節(jié)相同。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數(shù)碼顯微鏡右上方有個拉桿,必須拉出來。數(shù)碼顯微鏡與電腦相連,拉開拉桿才能把顯微鏡上的信息傳輸?shù)诫娔X上,否則電腦屏幕上不能顯示圖像。②教師需監(jiān)控學生。在教師端常查看學生屏幕,防止個別學生“小動作”,如學生在電腦上玩游戲、上網(wǎng)等。如果在教師講課時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將學生電腦鎖屏并輸入字樣如“請注意聽講”以警示。在非講課時出現(xiàn)這種情況要及時提醒。很多學生觀察標本時,經(jīng)常調節(jié)圖像色彩,使圖像失真,這需要教師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觀察方法。③學生要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應用此軟件時,學生看電腦屏幕多,在顯微鏡下看得少。這雖然能減輕學生眼疲勞,但有時看不到最真實、最清楚的圖像。比如,學習實習二時要觀察血細胞的形態(tài)。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的電腦屏幕不能清晰地顯示血細胞的形態(tài),很難區(qū)分出五種白細胞,這就需要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顯微鏡的使用是本科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學生不能因為電腦的存在而顧此失彼。
[1] 徐晨.組織學與胚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 周畢文,李金林,田作堂.互動式教學法研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04 -107.
[3] 馬萍,劉磊,刑杰,等.強化實驗課地位,提高寄生蟲學教學質量[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1,13(1):36 -38.
[4] 劉杼,鄧新躍.互動式教學模式與高校教學管理改革[J].大學時代,2006,(11):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