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芳
【摘要】“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每個語文老師追求的提問效果。語文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jié)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探討本學科自身教學規(guī)律的同時,還應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提問方法,這就是一種教學的藝術。新課程理念下,提問在教師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zhuǎn)化為素質(zhì)能力訓練的進程,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循序漸進 追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73-01
美國教學法專家特林·G·卡爾漢更是指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見,掌握一定的發(fā)問技巧,應該是每位老師所擁有的。本文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發(fā)表個人淺薄的觀點。
一、循序漸進,才能讓思維走向深處
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執(zhí)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循序漸進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執(zhí)教者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
例如在教《香菱學詩》一課時,我這樣處理:
1.看視頻,說說“這是一個 香菱”?這時,學生發(fā)現(xiàn)除了愛看書,幾乎沒有其他詞語可以概括了,這時我順勢說:“看來名著還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閱讀書籍的?!?/p>
2.快速瀏覽課文,說說“這是一個 香菱”?(要有文本依據(jù))這次的答案明顯比第一問要豐富。
3.文中寫了很多香菱的笑,請你說說你讀到了什么?
這時學生普遍認為她是一個開朗的人。
4.“笑就一定是開心、快樂嗎?”
這時學生發(fā)現(xiàn)這“笑”的背后大有內(nèi)涵。
5.說說這是一個 的女子?這樣的女子在《紅樓夢》只有她一個嗎?隨著音樂響起,屏幕緩緩出現(xiàn)圖片及文字:才貌兩全的林黛玉流盡最后一滴眼淚,熬盡最后一滴心血,燃盡最后一篇詩稿,最后以脫塵的姿態(tài)飛仙而去;德才兼?zhèn)涞难氣O雖如愿的嫁于寶玉,卻終將陷于欲望和自制的漩渦中苦度余生;聰慧果敢的探春如同斷線的風箏遠嫁他鄉(xiāng),生死未卜;精明能干的王熙鳳,美麗率真的晴雯,謙和忍讓的襲人,性情剛烈的尤三姐,遠離紅塵的妙玉……她們幾乎無一能逃脫“紅銷香斷、花殘春落”的結(jié)局,她們帶著一切美好的追求、美好的情感、青春陽光的生命,前赴后繼的奔向“薄命司”,完成“千紅一窟、萬艷同杯”的宿命。這節(jié)課的問題設置從模糊的香菱到清晰的香菱,從香菱的表面到香菱的內(nèi)心,從一個香菱到書中的一群女子,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最后不僅感受了香菱的形象,也深刻理解了《紅樓夢》的主題,使學生的思維由“未知區(qū)”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層次性轉(zhuǎn)化。
二、將“追問”進行到底,叩開思維大門
讀《論語》時,看到了這樣一段師生間的對話。子張問從政,孔子說:“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問:“何謂五美?”孔子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币詾檫@樣就完了,可是子張還逐條逐條地問:“何謂惠而不費?”孔子很耐心地不僅回答他提出來的,連他沒有提的也一并解釋來??鬃诱f:“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有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竟然還繼續(xù)追問第二條:“何謂四惡?”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备锌鬃訛槿藥煹哪托模w慕孔子有如此好學深究的學生。學生的追問點燃了孔子思維的火花,在師生對話中孔子給后人留下了他的博學和智慧。顯然,追問能促進人們進行正確而深入的思考,能引導人們“跳一跳摘到桃子”,有效地開發(fā)人們的潛能發(fā)展區(qū)??鬃拥闹腔塾袝r也需要學生去激發(fā),那學生的智慧呢?更需要我們老師去激發(fā)。
追問,追求的是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不但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更要將教師主導、學生自主落實到位。這就要求教師憑借高超的教學機智和高度的教學敏感,用一雙慧眼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及時追問、適時追問。通過追問撥動學生的心弦,引領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提升學生的認知潛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如果把語文課堂教學比作高塔,那么追問就是進入高塔的梯子。這梯子若能搭好,學生就會更上一層樓,眼界將更寬闊,思維將更活潑。但前提是,教師的追問必須是有效的。
有效的追問,應該能幫助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開拓學生的思路,活躍思維,突破教學難點,在更高層次上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進一步激起學生思維火花,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凡是特級老師的課,精彩之處也往往在追問處。他們會合理地利用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的生成,在學生的回答和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間架設跳板,幫助學生成功地走入文本。讓問題從文本中來,到學生中去,再讓問題由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最終巧妙實現(xiàn)問題的嫁接,文本與學生的融合。這種循環(huán)式的提問,首先叩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接著利用學生自己鋪設的臺階,引領學生的思維向著真知不斷靠攏,最后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边m時的、有創(chuàng)意的追問,是教師課堂機智的充分表現(xiàn)。在有效的追問中,師生都是思考著、發(fā)展著的主體,并互相影響著,共同創(chuàng)設一個美好的境界。追問因生成而起,又以生成而落。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活的藝術。課堂環(huán)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作為把握課堂的教師只有切實提高自身素質(zhì),心中有學生,有教育事業(yè),掌握更多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借助“提問”這一石子,激起課堂的浪花,讓課堂風生水起、熱鬧紛呈!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語文學習》2002年第1-6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6-12期《中學語文教學》編委會
[4]《中學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教育思想精粹》張定遠主編 語文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