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
摘 要:新聞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具有雙效特性?!拜浾撘龑д_,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狈磳γ襟w審判,不是不要對司法進行輿論監(jiān)督,同樣新聞輿論監(jiān)督也不意味著能干預司法。我們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媒體審判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對規(guī)避媒體審判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媒體審判;規(guī)避;新聞監(jiān)督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115-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監(jiān)督隊伍日益成為加強司法監(jiān)督、促進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新聞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具有雙效特性。正如胡錦濤同志于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視察工作時指出:“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把堅持正確導向放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首位?!盵1]在當今的法治新聞中,對新聞的監(jiān)督功能一旦理解不當,就容易發(fā)生“媒體審判”現象,影響和妨害司法公正。
所謂“媒體審判”是指新聞媒體通過報道、評論形成某種輿論壓力,干擾司法公正的現象。媒體審判屬媒體介入司法程序的行為,無疑是干預司法公正,損害司法的神圣。我們反對媒體審判,不是不要對司法進行輿論監(jiān)督,同樣新聞輿論監(jiān)督也不意味著能干預司法。我們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媒體審判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對規(guī)避媒體審判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一、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和規(guī)范
1.強化“政治家辦報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強調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2]。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對新聞媒體而言,必須強化“政治家辦報意識”,只有行家里手式的“政治家辦報”,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堅持和實現“兩個鞏固”,掌握媒體管理工作的主動權,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發(fā)出好聲音形成正能量,維護黨和國家的形象。
2.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恩格斯曾指出:“絕對放棄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張放棄政治的一切報紙都在從事政治。”[3]以政治意義而言,輿論監(jiān)督也是一種權力。事實上在西方,新聞媒體素有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之稱,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權可以制衡國家公權力的行使。
近年來,我國媒體利用監(jiān)督報道搞有償新聞似乎成為潛規(guī)則,利用新聞采訪報道謀取不正當的利益的案件時有發(fā)生,更為蹊蹺的是新聞敲詐成為一種商業(yè)模式。其危害之大,社會各界反映之強烈,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嚴重損害了新聞隊伍形象,侵蝕新聞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鑒于此類“腐敗”現象,人們不僅逐漸認識到新聞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具有雙效特性;傳媒擁有服務于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權利,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力,也逐步認識到輿論監(jiān)督所隱含的深層次的“權力”。所以,必須完善媒體管理制度,從根本治理新聞敲詐蔓延勢頭,規(guī)范新聞傳播秩序,以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制定的目標:“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同時,我們也要汲取國外新聞媒體的先進經驗,清晰界定新聞媒介的權責關系。只有明確其權責,才能從制度的源頭規(guī)避媒體審判。
二、媒體明確定位、加強自律
輿論監(jiān)督本是一個嚴肅帶有一定神圣感的概念。在西方社會,媒體揭露的許多政治丑聞,如“水門事件”、萊溫斯基的性丑聞等等,無不為輿論監(jiān)督增添神圣與震撼的光環(huán)。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特別是在利益的驅動下,為了取得轟動效應,在權威性影響力方面取得成績,許多媒體不惜策劃媒體審判來吸引受眾。所以,規(guī)避媒體審判,還應當加強自身的規(guī)范建設。媒體在進行報道時應該遵循以下幾點:
1.尊重司法原則?,F代民主法治國家,輿論自由與司法審判獨立都是不可缺失的基石。在我國,傳媒監(jiān)督和司法審判獨立都是憲法原則。民主不能離開輿論自由,法治不能缺少司法審判獨立?!吨袊鴱V播電視編輯者職業(yè)道德準則》明確指出:“案件報道不應影響司法公正和法律判決。不偏袒訴訟任何一方;案件判決前,不做定罪、定性報道;不針對法庭審判活動進行暗訪;不報道公開審理的案件,應遵循相關法律規(guī)定”。因此,媒體對司法案件的報道必須尊重和維護司法審判獨立,服從司法程序的需要,尤其不能侵犯司法審判獨立,力戒“新聞審判”。遺憾的是,該準則僅屬于職業(yè)道德范疇,不具有法律地位。在發(fā)達國家有著類似的法規(guī)。比如英國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中的司法程序進行任何形式的誤導或有失公正的言論都構成“藐視法庭罪”。美國規(guī)定,可以對尚未了結的官司發(fā)表評論,但是如果造成了“明顯而現實的危險”,以至于法庭無法繼續(xù)履行職責時將會受到懲罰。德國規(guī)定,判決后的批評和評論應該同現實中的訴訟報道明確區(qū)分開。綜而概之,其核心是尊重司法審判獨立,限制對正在進行中的司法活動的評論[4]。
2.遵循客觀、全面、公正、平衡的原則。首先,客觀報道應該是中立而無主觀價值判斷地對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客觀地描述和反映。媒體在案件審判之前或審判期間的報道,不得摻雜任何主觀因素,譬如夸張性、渲染性、失真性或其他形式的報道或評論。既不能有導向性使司法人員先入為主,或以輿論對司法人員施加壓力的傾向,更不能故意歪曲。媒體報道要客觀,這是基本要求。其次,媒體應當是當事各方說話和答辯的平臺,也是知情人、見證人、專家學者及有關領導等受眾傳遞各種有關事實真相信息的載體。媒體在采訪報道時,必須尊重采訪對象的表達權,以公開采訪和采訪各方當事人為主。所以,媒體應當全面反映新聞事實的諸方面。第三,媒體應該做平衡報道,充分尊重民事訴訟當事人訴訟中的平等權利和刑事被告人的保護權利。如果判決前,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就不平等,則很難保證訴訟的公正性。即使犯罪嫌疑人最后判決為罪犯,他仍然應該享受被公平對待的權利。
3.報道與評論分開原則。媒體審判最大的特點在于媒體報道“越位”——超越司法程序對案情做出判斷。這種“越位”的后果是形成某種輿論壓力,影響司法審判的獨立與公正。因此,預防媒體審判,在方法上,必須堅持以事實為基準,報道與評論分開原則。一是報道與“評論”分開;二是判決前不宜發(fā)表質疑和評論;三是評論時,應嚴守中立和真實,避免主觀推斷,杜絕使用譏諷、貶損的詞匯和語言,警惕煽情化、娛樂化的描寫,特別注意是否越權。由于媒體的影響是巨大的,媒體的評論往往會造成極大的輿論效應。就目前而言,普通受眾對信息的接受仍然比較單方面。媒體灌輸的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可能會影響到大眾的判斷。所以在法制新聞報道中,事實本身的報道與評論分開是必要的。
4.符合同步性與連續(xù)性原則。同步報道,即報道與司法程序同步,不能超越司法程序內容,在審判前搶先做出任何預測、推斷甚至結論。報道不同步,一般是預判。這是對正常訴訟過程的不尊重,甚至干擾司法,造成法院未判而媒體先判,媒體成為法院之外的“法院”。關于同步報道主要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媒體應嚴格遵循司法程序同步予以報道。包括起訴程序、審判程序等,特別是正在偵查、起訴或審理的案件,尚未終審判決的案件,不得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報道。二是,堅持報道符合連續(xù)性,避免因為消息不連續(xù)影響受眾對案件的判斷。所以媒體報道還需要符合同步性與連續(xù)性原則。
三、提高媒體人的法律素養(yǎng)
隨著我國民主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新聞工作者只有學法、知法,才能保證新聞宣傳、輿論監(jiān)督的順利開展,尤其是法律新聞報道的記者,才能更好地履行促進司法走向公正的神圣職責。很難想象沒有一定的法律知識的新聞工作者能勝任其崗位?然而,目前我國法律科班出身的新聞從業(yè)者畢竟是少數,所以,欣欣向榮的新聞事業(yè)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增強新聞工作者的法律素質和修養(yǎng),以及構建他們的法律知識體系。
四、加強媒體與司法系統的溝通
盡管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監(jiān)督是天然“相克”的矛盾體,但它們有著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司法公正和社會正義?;诖?,建立健全媒體與司法系統的溝通機制,以促進司法獨立與輿論自由的和諧發(fā)展。媒體方面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司法機關進行合作。司法方面也可以主動采取多種方式與媒體直接或間接地交流,在信息交換中溝通思想,防患于未然。各級人民法院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敏感事件輿論引導工作的意見》,如建立專門的法院發(fā)言人;舉辦座談會、法院開放日;發(fā)放征詢意見表;設立意見箱、院長信箱等方式,負責媒體以及人民群眾與司法機關之間的溝通工作。條件成熟的地方,還可以搭建合作平臺,如新聞媒體與法院簽署合作(諒解或約束)協議。以契約的形式把社會輿論引導到健康、理性、法治的軌道上來。
五、提高法官素質
毫無疑問,司法公正的基石是提高法官素質。正如馬克思所指出:“要運用法律就需要法官。如果法律可以自動運用,那么法官也就是多余的了?!盵5]提高法官素質,在人才源頭上,必須建立健全法官選任制度來提高法官素質,確保法官獨立和裁判權威的實現。在價值觀上,必須培養(yǎng)法官的公正品格。這既是一名合格法官的基本倫理價值要求,同時也是其追求的最高倫理價值要求。在職業(yè)技能上,必須提高法官對法律的認知能力。即法官能很好地運用一定的法律知識,剖析當事人雙方的陳述和辯論,客觀、全面、公正地查明案件事實,做出判斷。在心理素質上,既要保持謹慎、公正的心態(tài)辦案,又具有護法的膽識與使命。在辦案過程中,既要具備守法、公正、廉潔等道德品質,又要具備博愛、耐心等性格的司法品性;既不征詢他人意見,也不公開自己的看法;既不與案件有關人員單獨接觸,也不讓無關人員接觸審判秘密,不受任何壓力包括輿論的影響,冷靜客觀辦案,能夠抗拒來自各方面的誘惑及干擾。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06-21(1).
[2]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新華每日電訊,2013-08-21(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4]徐迅.發(fā)帖新聞的價值取向——兼議“夾江打假案”報道之得失[J].現代傳播,1998(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