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福會》是著名華裔美籍作家譚恩美女士的成名作,一問世便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與追捧。小說講述了四位華裔母親與四位美國女兒之間的情感糾葛,并以母女之間的誤解、沖突,及最終的和解為主線,充分向讀者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碰撞以及互補。本文將以小說中的情節(jié)為依據(jù)來對比分析中美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的不同。
關(guān)鍵詞:《喜福會》;母女;中美;家庭教育;差異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094-03
《喜福會》講述了四位華裔母親與四位美國女兒之間的故事。四位中國母親,吳素云、龔琳達、顧映映與許安梅在中國時都曾經(jīng)歷了各自的不幸,或經(jīng)歷了骨肉離別,或飽受婚姻的摧殘。她們懷揣著理想去到美國,希望能從過去的苦難中解脫出來,更希望為子孫后代提供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這種理想在開篇的“千里鴻毛一片心”中已經(jīng)表達得淋漓盡致:“待到美國,我要生個女兒,她會長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著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過日子。她一出世就在美國,我會讓她講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語,不會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將事事稱心,應(yīng)有盡有?!?/p>
然而,美好的理想?yún)s終究會受到現(xiàn)實的殘酷沖擊。母親們雖然已定居美國,但是滲透到骨子里的中國文化卻依舊支配著她們的一言一行。她們在教育女兒時,依舊會延用傳統(tǒng)的中式教育,強調(diào)子女對父母的言聽計從。和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一樣,她們會對子女的私生活橫加干涉,完全不理會也不理解美國所宣揚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而女兒們雖然發(fā)膚受之于中國父母,長著和母親一樣的黑頭發(fā)與黃皮膚,但是因為長期對美國文化耳濡目染,內(nèi)心早已變成“只會大口大口往肚里灌可口可樂”的美國人。不難想象,當滿腦子獨立,自由思想的美國女兒遇到專制的中國母親時,一串串誤解、沖突和隔膜接踵而至。
一、吳素云與吳精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吳素云是一個典型的盼女成鳳的中國式母親??箲?zhàn)期間,她在中國失去了雙親,家園,丈夫,還有一對襁褓中的雙胞胎女兒。移民美國后,她把一切未遂的心愿、希望,都寄托在美國這片土地上。唯一的女兒吳精美則更是承載了她最大希望。她下決心把女兒培養(yǎng)成天才,她深信女兒會把一切都做得很出色。為了實現(xiàn)她對女兒的“天才夢”,她不惜做出一系列荒唐可笑的事。從帶女兒去剪“彼得潘”的發(fā)型,到每天的智力測試題目,再到后來的學(xué)鋼琴,每一件荒唐事的背后都飽含了一個母親的無私奉獻。但是對于母親的一片苦心,女兒吳精美非但不領(lǐng)情,反倒叛逆心越來越重,甚至在內(nèi)心涌出這樣的念頭:“我就是我,我不愿讓她來任意改變我。我向自己起誓,我要永遠保持原來的我”。
顯而易見,吳素云與吳精美母女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代溝問題,而造成這種代溝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中美之間教育觀念的差異?!皞鹘y(tǒng)的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只有按照自己的預(yù)定計劃成功才算是真正的幸?!?。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吳素云固執(zhí)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女兒,從不過問女兒的感受,并且一味地要求女兒聽話。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方式在美國人看來則顯得尤為不可接受。美國是一個崇尚民主與自由的國家,這種民主與自由的思想已經(jīng)滲透到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美國父母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教育決不是強制的,興趣也不是強迫出來的,強制會毀掉孩子的獨創(chuàng)性和興趣”。
作為二代移民,吳精美不可避免地要在主流美國文化與邊緣中國文化的夾縫中苦苦掙扎。但是對她來說,生活的主流群體已經(jīng)不再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而她在社會群體中感受到的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是美國化的,而非中國化的。因此她對母親逼她學(xué)鋼琴的態(tài)度非常抵觸。她在練習(xí)時偷工減料,在聯(lián)誼會上故意出丑,被逼急時甚至不惜揭開母親的傷疤,對母親吼出“那么,我希望我沒有出世,希望我已經(jīng)死了,就跟桂林的那對雙胞胎一樣!”,這么做的目的只是為了贏回自己的尊嚴與自由。
二、龔琳達與薇弗萊龔——打是親,罵是愛
更為激烈的沖突同樣也在龔琳達和薇弗萊龔母女身上上演。在女兒薇弗萊看來,無論自己做什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曾使母親對自己滿意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下象棋大到談婚論嫁,母親總是不斷地干涉并在沒完沒了地挑剔。小時侯下象棋,母親會站在一旁,時不時來一聲“唔”或是“嗯”,讓她覺得“家中干擾太大,這主要來自我母親”;她第一次戀愛后,母親的反應(yīng)是“當下就將鞋脫下劈臉扔上來”;當她和男友里奇談婚論嫁時,母親依舊不忘挑出一大堆的不是,無論是批評里奇送的禮物:“這算不上是上好的皮草,那是用碎皮拼起來的?!?,還是諷刺里奇的相貌:“他臉上的斑斑點點就像濺起的油鍋似的,可真熱鬧!”最為糟糕的是,在母親不斷的批評與指責(zé)之下,女兒在內(nèi)心深處對母親日漸疏遠:“我要躲避的,就是媽的閑言碎語,媽對我的不足之處的尋覓和挑剔……”。
其實,和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龔琳達雖然表面尖酸刻薄,但內(nèi)心深處對女兒的愛依舊是無私的。只是她表達愛的方式是中國式的,而非女兒所能接受的美國式。在中國,父母“很少對孩子表示滿意,認為要先找出孩子的不足,改正了以后才能進步”。龔琳達在中國時沒少受娘家與婆家的數(shù)落。兒時,當她無精打采時,母親會數(shù)落她:“瞧你那副丑樣,要洪家變卦了,我們?nèi)业哪?,可就沒處擱了?!奔薜狡偶液?,她又遇見一個“專長只是命令和挑剔”的婆婆。在婆婆的挑剔下,她“燒得一手好菜,根本不用嘗味,就能判斷肉餡的咸淡。針線活,也是無懈可擊,繡出來的花,就像是畫上去似的,連洪太太也無法挑剔”。龔琳達從小到大一直接受這樣的家庭教育,并且切實體會到了這種教育方式的好處。自然而然,她對于女兒的行為指導(dǎo)更多地就是采用批評指責(zé)的方式。
但是在美國,父母會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愛。美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以鼓勵和表揚為主,對孩子說的最多的是“try”、“go”。他們對孩子的鼓勵獎賞多于懲罰,經(jīng)常對孩子說:“你是最棒的。但我知道,你還能做得更好,我了解你?!睂τ诿绹藖碚f,過多的批評指責(zé)是一種對人權(quán)的侵犯,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不可容忍的。薇弗萊長期生活在主流美國文化和邊緣中國文化的夾縫之中,不敢對母親有過激的反抗。但是她的美國朋友馬琳則完全不這樣想。馬琳會對薇弗萊的“懦弱”感到不解:“我真不明白,你有膽量叫國家財政收入監(jiān)視處的人滾開,可你卻不敢對自己的母親說一個‘不字”。
三、許安梅與許露絲,映映圣克萊爾與麗娜圣克萊爾——聽母親的話準沒錯
如果說吳素媛與吳精美,龔琳達與薇弗萊龔母女之間的誤會體現(xiàn)了中美家庭教育在觀念、方式上的對立與沖突,許安梅與許露絲,映映圣克萊爾與麗娜圣克萊爾的母女關(guān)系則反映了其互補與相融。雖然美國的自由民主思想會讓子女徹底擺脫父母的束縛,使其變得非常獨立,但是很多時候事實會證明,在關(guān)鍵時刻,聽從父母的建議并不是一件壞事。父母作為過來人,對災(zāi)難的預(yù)見會更加準確,對問題的本質(zhì)看得更加清楚,對事物的走向也估計得更加長遠。子女在遇到某些困難時,父母會比子女更加沉著冷靜,并且審時度勢,為子女提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有時侯,如果子女一味地堅持獨立而拒絕父母的任何插手,結(jié)果反而會是災(zāi)難性的。正如“道道重門”章首所講述的那個故事:七歲的小女孩不服母親的告誡,偏要沿著墻角騎自行車,結(jié)果“不及拐到墻角,就連人帶車地摔下來。
許露絲與麗娜圣克萊爾都曾為婚姻問題感到迷茫,也都在關(guān)鍵時刻被母親一句話點醒,最終走出了誤區(qū)。許露絲的婚姻瀕臨破裂,卻依舊堅持美國式的獨立,寧愿向自己的閨密好友傾訴,或是花錢去向心理醫(yī)生咨詢,也不向自己的母親求助。但是這樣做的結(jié)果卻使她無奈地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式的見解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它有太多的取向,因此反而容易把人搞得暈頭轉(zhuǎn)向?!弊罱K,還是母親的一句話:“你自己,也該大聲說幾句什么”,讓她頓悟,并對丈夫一字一頓地說出:“你反正不能就這樣把我從你生活中拎出去并這么順手一丟”后,挽救了自己的婚姻。
另一位美國女兒,麗娜圣克萊爾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婚姻的誤區(qū)。她誤信了丈夫的話,認為“只要我們一直保持各自在金錢上的獨立,我們互相的愛,即會得到最大的保障”。但事與愿違,這樣AA制的方式只能讓他們?yōu)樯畹默嵤聽幷摬恍?,而不是互敬互愛。如果不是母親的一句話,“麗娜可是不吃冰淇淋的”,她可能永遠不敢在丈夫面前大聲抗議,說出自己的心聲。母親的話不僅對她有警示作用,讓她意識到當前的婚姻生活很糟糕,更給了她無形的力量,讓她有膽量去面對自己的丈夫兼上司,一改往日的逆來順受的作風(fēng)。
四、結(jié)語
《喜福會》中到處都充斥著中美家庭教育在觀念、方式上的種種差異。在中國,人們講究“父母之命不可違”,即父母有責(zé)任和義務(wù)安排子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起居,大到談婚論嫁。而子女所能做的就是對父母的絕對服從。美國人則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家庭成員來對待,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權(quán)利并且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來發(fā)展。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觀念與方式各有利弊,作為第一代與第二代移民的喜福會母女們,只能在不斷地沖突與磨合中取其長,避其短,最終達到母女的和解與中西文化的融合。
參考文獻:
[1]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賀培華,嚴映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黃媛.從《喜福會》看中美文化的沖突[J].科技信息,2010,(23).
[3]徐瑞華,劉豐.從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6,(7).
[4]李晶晶.從《喜福會》的母女沖突看中美教育文化的差異[J].貴陽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季刊),2011,(2).
[5]金燕飛.淺析中美家庭教育差異[J].佳木斯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1,(5).
作者簡介:安曼,助教,上海海事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研究方向:美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