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輯《留學生》8月刊的時候,我想到了那個名叫容閎的廣府人。
142年之前的這天:1872年8月11日,容閎帶領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啟程赴美。
那么,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名叫容閎的廣府人吧。
1828年,容閎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農(nóng)家。7歲入了澳門教會學校寄讀。18歲那年赴美留學,當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yè)時,容閎成為了第一個畢業(yè)于美國著名大學的中國人。
1855年,容閎回國,先后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又為上海寶順洋行經(jīng)營絲茶生意,后投入曾國藩幕下,參與洋務運動。1870年,曾國藩往天津處理教案,容閎當翻譯,適時提出了官派留學生計劃。得到大員與清廷的支持。
1870年,容閎被命為“幼童出洋肄業(yè)局”副委員,任留學事務所副監(jiān)督。1872年,奉命率30名學生赴美留學,史稱“中國幼童留美運動”(1872—1881)。這些中國最早一批留學生中,不少人進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著名學府。這些留學生回國初期因“奇裝異服”、“不識禮儀”,飽受排擠和譴責,被隨意發(fā)配到與所學專業(yè)根本不搭邊的行業(yè)。但他們憑著真才實學,迅速成長為近代中國的中堅力量。其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民國開國總理唐紹儀、交通總長梁敦彥、外交家歐陽庚,還有多名加入海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殉國。容閎送出去的學生,無論才干、見識、人品,都堪稱俊杰,這證明了容閎的獨具慧眼。
戊戌變法時期,他在北京與維新派密切往來,變法失敗后避居上海租界。
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會在上海改稱“中國國會”,他被推為會長,并負責起草英文對外宣言。自立軍起義被鎮(zhèn)壓后,他流亡美國。1912年4月12日,容閎病逝于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終年84歲。
容閎一生,意義不凡。正如歷史學者雷頤先生所述:“他的出現(xiàn),是中國全球化的最初體現(xiàn),意味著古老的中華文明將遇到一種新的文明的挑戰(zhàn)、碰撞,并漸漸與之融合。”
在中國近代,有個特點,前個階段的先驅(qū),往往成為后一個階段的保守人物。容閎卻能不斷超越自我,決然投身新的歷史階段,從太平天國到洋務運動,再到維新運動,最終參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在現(xiàn)代中國極為少見。
“他的超越性源自只忠于自己的理想,而不忠于、不依附任何其他政治利益集團。獨立性與超越性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本質(zhì)特征,所以容閎無疑是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第一人,是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產(chǎn)生的標志。”雷頤先生對其下了這樣一個結論,發(fā)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