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尊學
·藥物與臨床·
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觀察
黃尊學
目的 探討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選取符合標準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靜脈溶栓采用瑞替普酶,對照組應用尿激酶,比較二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靜脈溶栓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冠狀動脈再通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靜脈溶栓30 min、60 min冠狀動脈再通率分別與對照組靜脈溶栓60 min、120 min的再通率相似(P>0.05)。觀察組患者血清CK及CK-MB峰值時間較對照組前移,但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靜脈溶栓后4周死亡率與對照組相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MI冠狀動脈再通率高,再通時間前移,安全可靠,是AMI靜脈溶栓有效藥物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瑞替普酶;尿激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狀動脈突然完全閉塞,發(fā)生心肌缺血或壞死等病理的改變,出現(xiàn)以劇烈胸痛、心電圖和心肌酶學動態(tài)變化為臨床特征的一種急性缺血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1]。AMI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盡早開通梗死相關動脈,使血運重建,以挽救瀕死心肌,限制梗死范圍,防止梗死延展,降低病死率,改善遠期預后[2]。2010年10月~2013年10月,作者采用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MI,臨床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選取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1~74歲,平均(61.69±5.33)歲,發(fā)病至溶栓治療時間0.5~6 h,平均(3.39±0.62)h。梗死部位:廣泛性前壁15例、下壁患者11例、前間壁7例、后壁4例、前壁合并下壁2例、前壁并高側壁1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0~72歲,平均(61.08±5.14)歲,發(fā)病至溶栓治療時間0.5~6 h,平均(3.32±0.65)h。梗死部位:廣泛性前壁14例、下壁患者11例、前間壁8例、后壁4例、前壁合并下壁1例、前壁并高側壁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fā)病至溶栓治療時間和梗死部位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靜脈溶栓前急查血常規(guī)、凝血全套、心肌酶譜及肝腎功能等,常規(guī)記錄18導聯(lián)心電圖,并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0.3 g,嚼服。觀察組靜脈溶栓應用注射用瑞替普酶(愛德藥業(yè)(北京)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30095),10 MU靜脈推注,時間3~5 min,30 min后重復給藥一次。對照組靜脈溶栓應用注射用尿激酶(廣東天普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44024032),100萬U溶于5% 葡萄糖100 ml中,30 min內靜脈滴注結束。兩組患者溶栓后均給予相同處理,如常規(guī)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靜脈溶栓開始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冠狀動脈再通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酸激酶(CK)的峰值時間,并發(fā)癥及4周內死亡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再通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靜脈溶栓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冠狀動脈再通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靜脈溶栓30 min、60 min冠狀動脈再通率分別與對照組靜脈溶栓60 min、120 min的再通率相似(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再通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CK及CK-MB峰值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清CK及CK-MB峰值時間較對照組前移,但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CK及CK-MB峰值時間比較
2.3 兩組患者靜脈溶栓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皮膚黏膜出血1例、牙齦出血1例、輕度咯血1例、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2例和心力衰竭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50%;對照組患者皮膚黏膜出血2例、牙齦出血1例、輕度咯血2例、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2例和心力衰竭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7.50%;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出血,二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靜脈溶栓后4周死亡率 觀察組患者靜脈溶栓后4周死亡2例,死亡率5.00%,對照組死亡4例,死亡率10.00%,二者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MI再灌注治療爭分奪秒,早期、充分、持續(xù)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是關鍵,可挽救瀕死心肌,防止心室重構,改善患者近遠期預后。目前,國際公認的AMI溶栓治療“時間窗”是發(fā)病后6 h以內,并且梗死相關動脈的再通率與溶栓時間呈負相關[3]。作者分別采用瑞替普酶(觀察組)與尿激酶(對照組)靜脈溶栓治療AMI,結果顯示在同一時間段觀察組患者冠狀動脈再通率均高于對照組,表明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MI效果優(yōu)于尿激酶。同時,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靜脈溶栓30 min、60 min冠狀動脈再通率分別與對照組靜脈溶栓60 min、120 min的再通率相似,表明應用瑞替普酶靜脈溶栓冠脈再通率較應用尿激酶患者至少提前30 min。瑞替普酶可使患者血清CK及CK-MB峰值時間前移,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靜脈溶栓后4周死亡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但無顯著性差異。瑞替普酶為第三代溶栓藥物,是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經基因工程改構的一個“缺失型突變體”,降低了對纖維蛋白的親和力,具有更強的纖維蛋白選擇性,優(yōu)先激活與纖維蛋白相結合的纖維蛋白溶酶原,提高溶栓效果和速度,并且血漿半衰期延長為11~19 min[4]。瑞替普酶主要通過賴氨酸結合部位與纖維蛋白特異性結合,局部激活纖溶酶原并將血栓中纖維蛋白分解為可溶性產物,同時瑞替普酶與血栓結合相對松散,提高了其對血凝塊的穿透力,增強了其溶栓能力[5]。研究報道,在AMI發(fā)病3 h內實施溶栓治療,其臨床效果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臨床效果相當[6]。同時,瑞替普酶可通過靜脈推注直接給藥,并且無需根據(jù)患者個人情況調節(jié)劑量,給藥方便快捷。
綜上所述,瑞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MI給藥方便快捷,冠狀動脈再通率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是靜脈溶栓治療AMI高效安全的藥物之一,不足之處就是價格相對較高,基層醫(yī)院患者常難以接受,使用時應與患者或家屬做好溝通。
[1] 白福新.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觀察.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18):42.
[2] 廖馳林,梁東,潘國州,等.瑞替普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觀察.當代醫(yī)學,2011,17(20):135-136.
[3] 李彬.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63例.當代醫(yī)學,2010,16(28):43-44.
[4] 桑紅斌,劉連友,張凱.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分析.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16(10):15-16.
[5] 孫喜平.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當代醫(yī)學,2013,19(8):48-49.
[6] 趙廣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時間對療效的影響.醫(yī)學信息,2010,4(2):2081-2082.
465350河南省商城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