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豪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在全球化的趨勢影響下,我國民族文化的影視題材和民族元素頻繁出現在好萊塢等一系列國際的舞臺上。我國民族題材的電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電影還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獎。例如,《花木蘭》《可可西里》等。但是長期以來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確實存在著問題乃至瘤疾導致,我國民族電影發(fā)展緩慢,困境突顯,民族電影在文化想象與身份認同的矛盾處境,導致票房成績不盡如人意。中國民族電影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從而如何更好地發(fā)展等等,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關鍵詞:民族電影;藝術手法;文化認同;大眾文化
近些年來我國在全球化的趨勢影響下,相關我國民族文化的影視題材和民族元素頻繁出現在好萊塢等一系列國際的舞臺上。1998年由迪士尼出品的動畫《花木蘭》,和2008年由夢工廠出品《功夫熊貓》系列,先后都掀起了一股 “中國風”的熱潮,而在2012年夢工廠著力打造的《功夫熊貓2》試圖利用中國文化元素席卷國內票房,故事情節(jié)的風格采用好萊塢傳統(tǒng)的選材角度和敘事手法,在此基礎之上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角色形象、場景等元素進行增添。從而較好地穩(wěn)固了西方歐美和中國文化的巧妙結合,在文化方面找到了融合的平衡度。與此同時,電影作為一種多種藝術形式共同綜合的視聽藝術,對于中國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更為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黃皮膚、柳葉眉、漢服和燈籠等等一系列具有中國味十足的元素都成了好萊塢眾多導演的新寵。再次,中國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磨合與碰撞同時為影片提供了新的閃光點,并隨著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使得全球的觀眾都在這種新形式的電影中找到了自身的影子,產生了共鳴。與此同時在今年4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北京國際表現了特殊的藝術風格和獨立的文化選擇,契合了“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全球共識,業(yè)內稱之為“新文化電影”。第二屆北京民族電影展正是以“當代中國新文化電影”作為展映主題,在往屆推薦的《圣地額濟納》《可可西里》《碧羅雪山》等影片的基礎上,再推出《唐卡》《永生羊》《額爾古納河右岸》等30部新拍攝的影片。
1 民族電影文化的現狀分析
民族電影也被稱為少數民族電影。電影研究者王志敏曾指出:“判斷一部影片是否少數民族電影的一個更為重要的保證依據,應當是主創(chuàng)人員,即導演與編劇必須具備少數民族身份。而且,這種身份不光是血統(tǒng)上的少數民族身份,而更是指少數民族文化的身份?!痹诒疚闹忻褡咫娪爸饕阜Q是“少數民族電影”大多數學者認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盡管受到政治和政策的種種限制,但仍然是少數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的黃金年代。但是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長期以來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確實存在著問題乃至瘤疾導致,我國民族電影發(fā)展緩慢,困境突顯,民族電影在文化想象與身份認同的矛盾處境,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 面臨的幾個問題
(1)藝術手法的固定化和單一化。隨著科技和交通運輸的發(fā)展,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也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在此基礎上部分民族題材電影延續(xù)以往對于本地地方特色進行保留和傳揚,使得某些不為人所熟知的地域特色,以電影這種試聽語言為特殊的切入點,依靠色彩、聲音對民族地區(qū)的特點和特征進行進一步的描繪和加工,從而使得某些處于不為人所熟知的相對封閉的地區(qū),漸漸地以一種試聽藝術的形式進行展現和延伸,從而滿足觀眾對于未知的一種好奇心和探索感。進而導致了采用一種非現代城市化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期待去審視少數民族的多彩生活,但是就目前的民族題材類影片而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顯得微乎其微,取而代之的是以民族地區(qū)風景、民族服飾和民族飲食為重點的,角色形象呆板僵硬。例如,維吾爾族地區(qū)人民中少女的頭紗、男性的四角帽和葡萄都是一貫的影視元素,在生活習俗方面也都出現能歌善舞等形式?!斑@些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展現各自的民族風情之外,無一例外地表現出先進∕外來文化與落后∕本土文化的沖突、碰撞、融合與反抗,呈現出民族文化對先進∕外來文化的妥協(xié)、接受、向往與融合”。這種表現形式,無疑是把少數民族地區(qū)看作落后的、未開發(fā)的區(qū)域。這種做法不僅不能讓人們全面的了解我國多民族的文化風貌,而且嚴重地阻礙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所以,民族電影不應只是一味地迎合當下觀眾的“口味”,將民族性的元素不假思索的一味地傾倒給觀眾,應當以民族性的本體、民族性的特質,通過電影的視聽語言的文化樣態(tài),完成本民族的形象建構。
(2)文化認同的焦慮感。在民族題材電影中,除了藝術感的問題以外,就本體而言,存在著少數民族地區(qū)人民對于自身生活所具有一定的文化認同感逐漸下降,從而逐漸反映出一種對于自身文化的迷茫,對于自身文化身份的不確定性。例如,在影片情節(jié)上采取農村的淳樸與城市的復雜之間的對比,過去生活的方式和思維和現在的方式的碰撞等等。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環(huán)境的嘈雜和污染都讓我們產生了疲憊感和逃避感,而民族題材影片中不乏對于郊外、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qū)產生了向往。例如,影片中的湛藍色天空,遍地青草,郁郁蔥蔥的森林和潺潺的溪流等等心曠神怡的自然景觀,除了城市里的喧囂,少數民族人民單純樸實的內心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體表現在不少在城市中迷茫的都市人都在淳樸少數民族人民的一言一行找到了心靈的方向。雖然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這種簡單平靜的生活方式令人向往,但是,城市豐富多彩的生活同樣對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人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期望。《美麗家園》中的哈薩克青年阿曼泰在走出草原經歷了一番闖蕩之后,發(fā)現故鄉(xiāng)、草原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是那么重要。這種城鄉(xiāng)對峙的情形,深刻反映出一種現代性的焦慮,也是一種認同的焦慮,源自對于某種先進文明、文化的羨慕、向往而引發(fā)的焦慮,一種危機感的集中表現。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少數民族地區(qū)人們的觀念、區(qū)域性發(fā)展無疑都受到了挑戰(zhàn)。民族電影在文化想象的鏡像傳達中,也表現出這種焦慮感。因此,民族電影表現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也是塑造自己民族性格的過程,它是自我身份的認同,也是文化身份的塑造。
(3)大眾文化的制約。在消費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電影遭遇的是電影市場的冷淡和殘酷,或者是票房成績不盡如人意。信息網絡平臺的開發(fā)和大眾文化的沖擊以及觀眾多元化的審美取向等等,都使得民族電影不再像“十七年時期”、“一枝獨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觀眾也對于民族題材電影也相應有了更高標準的審美期待。但是與此同時就民族電影而言由于題材的限制,啟動的資金,演員、場景和敘事題材等具有較小的變更空間等原因都嚴重制約著民族電影的發(fā)展,并未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要求。目前,民族電影投資少、回報率較低。因此,大多影片都需要獲得政府資助。由于得不到大的投資,和那些大投資、大制作、明星陣容的“大片”相比,民族電影通常在制作等各方面都顯得局促,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作品只能走向“文藝片”的范疇。例如,《可可西里》在國際上已屢獲大獎,在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上獲得最佳故事片獎,但全國票房僅500多萬。面對這種在國際國內電影節(jié)上大放異彩的同時,面對的卻是市場的冷淡和叫好不叫座的現實。我國民族題材電影正日益走向孤立化、邊緣化的趨勢,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出現了令人堪憂的發(fā)展形態(tài)。
3 解決的方法
從總體看來,我國民族電影具有文化多樣性、文化安全的意義和價值。從文化戰(zhàn)略建設的角度看,我國民族電影除了有放松娛樂的功能以外,作為藝術作品更具有教育和審美的功能。因此,如何是民族題材的電影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獲得新的進步,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成了我國當下導演和影片制作者所背負的艱巨的時代使命。結合以上分析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力求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保留自身文化立場和文化視角,發(fā)揚自身民族的精神的基礎上,積極豐富民族電影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著力表現各民族人民的新面貌與新生活。與此同時,加大國家關于民族電影的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從根本上,做好政策和資金的兩大方面的基礎準備,只有推動我國民族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健康、有序地發(fā)展,從而才能使中國的民族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