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沂
[摘要]新媒體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移動信息設備在學生中開始普及;課堂教學條件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飛速改善。作為應對策略,英語教師應該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熟練掌握網絡交流、移動學習、在線搜索等新的教學和科研方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聯(lián)系到英語文化中并利用網絡媒體輔助教學是頗有裨益的。另外,英語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素質仍然不能忽視。
[關鍵詞]新媒體 英語教學 變化 學生 課堂 文化學習
一、 新媒體的崛起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xiàn)的媒體形態(tài),如數(shù)字雜志、數(shù)字報紙、數(shù)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shù)字電視、數(shù)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lián)網四大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的崛起正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步入了移動信息時代。
在移動信息時代,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一互聯(lián)網終端設備新生代,逐步取代著傳統(tǒng)的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方式。據(jù)《第三十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調查報告》[1]中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2012年6月,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已達5.38億,其中3.88億為手機用戶。造成這種趨勢的關鍵原因是移動操作系統(tǒng)的興起。類似于安卓和iOS這些新興移動操作系統(tǒng)擁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應用程序。原來只能在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的“視窗”系統(tǒng)中完成的任務如今在使用者的掌中就能輕松完成。同時,新生代互聯(lián)網終端的超級便攜性使網絡交流變得易如反掌?;ヂ?lián)網使用者可以使用這些便攜設備“全天候”從事各種網絡社交活動:查收電子郵件、和網友聊天或者更新微博,等等。
如何面對新媒體對英語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是一個很現(xiàn)實和迫切的問題,可以從學生、課堂和文化學習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二、 新媒體給學生帶來的新變化
移動信息時代的學生有著更豐富的與外界溝通的渠道。他們沉浸在新媒體帶來的各種便利之中。年輕人更樂于接受新的交流方式:他們用手機收發(fā)短信來和同伴交流;他們專注于網絡游戲,并迷戀于虛擬的人際關系;他們定時更新自己的個人主頁,并熱衷于轉載和回復好友的博客。
于是,對于移動信息時代的英語教師來說,熟悉現(xiàn)代交流技術是必須的素質。他們必須熟悉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功能并用之來輔助英語教學過程。為了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英語的學習是需要學習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的。但對于新e代的學生來說,科技的發(fā)展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誘惑,他們在內心深處開始排斥諸如記單詞、背課文、晨讀這些“需要努力”的英語“學習傳統(tǒng)”了。英語教師很有必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現(xiàn)代技術和移動信息資源來啟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可以建議學生用手機的錄音功能錄下自己課文朗讀的聲音,然后上傳到個人博客,以供其他學生跟帖或進行評論。
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擁有數(shù)以千計的教學類應用軟件以供使用者下載。英語教師應隨時準備好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學生的軟件并應用進教學。有了智能手機的便利加上英語教師的正確指導,新e代學生也可以在相對不費力的情況下“全天候”學習英語。
語言的主要目的是用來的交流的,英語老師更應該懂得如何去交流。而移動媒體時代的英語老師應擅長新的電子交流方式:收發(fā)電子郵件、利用社交軟件聊天、發(fā)手機短信等。更高級的電子交流形式還有:擁有自己的個人主頁、博客(微博)網站,并定時更新其中的內容和回復好友(學生)的留言。英語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英語通過網絡途徑和自己交流,因為這也是很好的英語寫作練習機會。但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避免使用網絡語言,例如: bbs (be back soo,很快回來),plz(please,請),lol(laugh out loud,大笑),等等。畢竟英語教師的職責是教授正規(guī)英語。
學生的網癮是移動信息時代教師面對的一大難題。據(jù)《中國青少年網癮調查》[2]可知:截止2009年底,14.1%的城市青少年網絡用戶上網成癮,這些孩子大部分沉溺于網絡游戲中。面對染上網癮的學生,英語教師可以給他們介紹一些有教育意義的英語電腦游戲(推薦解密類游戲,如Nancy Drew),更可以和他們一起玩這些游戲。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勢時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但是,英語教師也應該警惕:這種方法可能失敗。有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英語游戲沒有以往玩的游戲有趣,或認為游戲中的英語太難,無法繼續(xù)下去,于是最終放棄。所以教師在游戲中的監(jiān)控和輔導很有必要,但這又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尋找投入和效果的平衡點是英語教師值得關注的問題。
移動信息時代的教師還要面對另一個頭疼的問題:學生們會在課堂上偷偷使用手機。對于教師來說,手機鈴聲時常打斷本來流暢的教學過程;對于學生來說,上課玩手機成為了分散注意力的主要原因。在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手機的使用在很多場合是受限制甚至是禁止的(課堂就是禁用手機場合之一)。對于英語教師來說,手機的使用禮儀可以成為很好的文化教學切入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關于“西方人手機使用禮儀”的信息,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分析和學習這些文化知識,然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制定出適合于中國課堂的手機禁用規(guī)定。這樣的文化學習過程,既使學生學到了文化知識又使學生主動地認識到了課堂上用手機是不文明的行為。
三、 新媒體帶來的課堂教學新發(fā)展
在課堂中應用不同的教學技術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如果黑板被定義為一種教學技術,那么,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應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了?,F(xiàn)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發(fā)展可謂日新月異: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信息交流技術(ICT)的發(fā)展,技術輔助語言教學(TELL)的概念孕育而生。接著到了2006年,在日本召開了第一屆“移動學習(M-Learning)”國際大會。現(xiàn)代教學課堂已經和信息技術密不可分了。在中國,眾多大學和中學課堂都配置了電腦,音響設備和影像設備(背投電視、投影儀),但是并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充分發(fā)揮這些現(xiàn)代設備的功能。我們要認識到,利用現(xiàn)代信息設備教學不是僅僅向學生展示電子幻燈片或幾段視頻。它所要求的是教師對于現(xiàn)代技術的綜合掌握能力。
加文·迪德尼在他的專著《如何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教英語》[3]中提出了現(xiàn)代英語教師應該掌握的一系列新媒體技術技能:會使用微軟的文字處理軟件(或其他擁有類似功能的軟件);會搜索有教育意義的網站并應用這些網站到教學中;會收發(fā)電子郵件(和其他網絡交流形式);會組織與學習有關的網絡交流活動;會設計和維護自己的個人主頁或博客;會利用搜索引擎(谷歌或百度)輔助學術研究;會設計和制作電子教學材料。
除了上述技能外,為了使課堂更加有效率。中國的英語教師還應該認真考慮無線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新e代的學生普遍擁有智能手機,現(xiàn)代的教學場所大都被無線網絡熱點所覆蓋,這些因素都為無線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硬件基礎。智能手機的網絡瀏覽器可以即時向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務。比如說,英語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學生不是太熟悉的主題在課堂上組織小組討論活動,指導學生利用智能手機的網絡瀏覽器對該主題的相關信息進行查詢、歸類和分析。然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展示討論結果。
四、 新媒體帶來的文化學習新機遇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教學過程事半功倍。英語教師更應該把興趣作為成功學習語言的突破口。有語言學家[4]認為:語言的學習也是一種形式的文化學習。除了詞匯、語法、句型結構和閱讀技巧,事實上,英語國家的文化也是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一個國家的文化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無疑意味著,無論一個學習者擁有何種興趣,他都可以在目標文化中找到與之對應的興趣領域,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這個“找到”的過程變得更加的快捷。作為英語教師,首先自己就應該興趣廣泛,對英語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應有所了解。其次,英語教師應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從文化入手,向學生介紹他們感興趣的英語文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英語教師不能因為自己不感興趣就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漠不關心。一位合格的英語教師時刻都把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放在首位。在移動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的充分應用無疑給文化信息的獲得帶來了便利?!斑@表明,即使某一課程指定了教材,教師們也可以從網絡獲得與教材相關的補充材料。”[5]例如“棒球”這一體育項目,中國的教師可能對這種風行與美國的球類運動所知甚少。如果有學生在英語課本上看到了“American football”這一詞匯,并提問:“美式足球的規(guī)則是如何的?”這時,教師就可以暫且把課程停下來,打開教室電腦的搜索引擎,輸入“American football”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結果后再用影像設備向學生展示出來。這一過程,對于能熟練掌握電腦操作的教師來說只會花不到一分鐘時間。
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滿足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渴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教師應多多在線收看英語節(jié)目(電影、電視劇、記錄片);常和外國同行進行網絡交流;積極參加出國短期培訓和訪問學者計劃。通過這些途徑,教師們可以更好地體驗英語文化,提高人文修養(yǎng)。
五、 小結
通過掌握和使用多種多樣的新媒體教學手段,英語課堂變得更加新奇和高效。圍繞著實現(xiàn)教學目的這一中心,英語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來體現(xiàn)人與現(xiàn)代技術的統(tǒng)一。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一方面,英語教師應掌握現(xiàn)代教學技術;另一方面,他們也應不斷強化傳統(tǒng)英語教學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清晰的課堂語言、精確流利的英語口語、優(yōu)美的板書、對學生敏銳的觀察、對課堂熟練的掌控,以及對英語教學法系統(tǒng)的掌握。最后,英語教師還應該擁有一顆對學生和語言教學事業(yè)的熱心。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第三十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報告 [R],2012.
[2]中國青少年網絡協(xié)會.中國青少年網癮調查[R],2009.
[3]G.Dudeney & N. Hockly.How to Teach English with Technology [M].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7.
[4]P. R. Moran.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Heinle & Heinle (a division of Cengage Learning) ,2001.
[5]T. S. C. Farrell.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 [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2002.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 一年級工作部 湖北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