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暉 王楠
摘 要: 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肩負文化交流的使命,翻譯是這個使命得以承擔的必要工具。在翻譯中,源語與譯語承載的文化差異很多時候往往比語言差別更棘手。如何恰當?shù)靥幚砦幕蛩厥亲g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作為一個譯者,其需要對源語和目的語語言、語法結(jié)構(gòu)進行最細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熟悉兩種不同文化,并善于在文字轉(zhuǎn)換過程中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和策略,使目的語文本達到最恰當?shù)姆g效果。
關(guān)鍵詞: 翻譯 文化因素 交流 翻譯技巧
一、引言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語言學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交際。因此,翻譯活動除要對語言層面的因素進行研究之外,也要對與語言密切相關(guān)的言外因素即文化因素進行研究。很多人對翻譯活動存有一個誤解,認為只要你以某一門外語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業(yè),那么你就應(yīng)該可以對任何領(lǐng)域、任何內(nèi)容的用這門外語所寫的文章甚至書籍進行翻譯,對你來說易如反掌。以身邊的外語專業(yè)學生為參考對象,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結(jié)論是不成立的。那么這些學生在經(jīng)歷了十多年的基礎(chǔ)學習,又經(jīng)歷了大學四年的專業(yè)學習,為什么還是不能進行專業(yè)的、流暢的翻譯呢?絕不是這些學生專業(yè)知識沒掌握好,而是翻譯活動本身不是僅僅靠單詞、句法的學習就能成功完成的。很多翻譯家、學者提出翻譯應(yīng)該單獨成為一個專業(yè),因為它涉及的內(nèi)容之廣可能是任何其他專業(yè)所不能及的。作為曾經(jīng)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現(xiàn)在任教于中醫(yī)藥院校的筆者,對這一點深有體會,晦澀難懂、生僻的藥名、專業(yè)的藥學術(shù)語,令筆者無所適從,不知從哪下筆。這其中是筆者藥學知識缺乏的反映,所謂“隔行如隔山”,想要翻譯滿篇專業(yè)術(shù)語的藥學文章,靠筆者的英語功底根本行不通。這正反映了對于譯者而言,在翻譯文本的過程中,譯者除了需要掌握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字知識外,還需要了解與文本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和語境,同時要熟知并掌握對文化因素的處理技巧。
二、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
翻譯技巧,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的翻譯策略,以解決翻譯中存在的兩大基本問題:文化的區(qū)別和語言的不可互補性。然而,在今天國際交流達到高峰的情形下,翻譯應(yīng)該適時轉(zhuǎn)變功能:由單純的語言翻譯轉(zhuǎn)化為文化的闡釋。筆者嘗試從文化的角度研究在文本翻譯中常用并實用的翻譯策略,并對它們的應(yīng)用提出觀點。
1. 歸化和異化
提及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應(yīng)該首先提及。歸化和異化是翻譯研究中最普遍的兩種翻譯策略,它們對文本中文化因素的處理采用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方法。歸化和異化這對翻譯術(shù)語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的。按韋努蒂(Venuti)的說法,歸化法是“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Venuti 1995:20)。
(1)從概念上說,歸化就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歸化翻譯要求譯者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譯者必須像本國作者那樣說話,原作者要想和讀者直接對話,譯作必須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歸化要求譯者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達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對等”。
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譯文:在北京,高樓大廈猶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xiàn)。
將“l(fā)ike mushrooms”譯為“雨后春筍”,符合中國的地貌風情和語言表達習慣。當目的語讀者讀到這樣的譯文,幾乎不會覺得陌生,不會意識到這是一個翻譯過來的文本,這就是歸化譯法的目的。如果我們采用和歸化譯法相對應(yīng)的異化譯法,把它譯為“猶如蘑菇般”,雖然體現(xiàn)了原文的風格,但是會讓中國的讀者難以接受,因為在中國文化中沒有這種表達方法,讀者會覺得這種翻譯文本讀起來生硬、晦澀。
如:There he was——dropped from the clouds.
譯文:他就在那兒——猶如從天而降.
本例中將“dropped from the clouds”譯為“從天而降”,這是漢語中最自然、最容易被讀者理解接受的譯法。譯為“從云中降落”,可能讀者經(jīng)過理解也能明白大意,但作為翻譯活動,應(yīng)該是不成功的,因為在目的語中,讀者的反應(yīng)明顯沒能與源語等效。
(2)異化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在翻譯上,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yīng)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傳達原文內(nèi)容,即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diào)。它主張在譯文中保留源語文化,豐富目的語文化。
如:Thus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which is a noble thing.(W.Churchill:“Harrow”)
譯文:就這樣,普通英語句子的基本結(jié)構(gòu)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 something into ones bones”的意思是“牢固掌握”,歸化翻譯,讀者理解簡單,但舍棄了原文的形象語言,顯示不出原文的味道。譯者用異化法將其譯為“深入到我的骨髓里”顯得很生動,這一表達方式也已經(jīng)成為漢語中常用的表達,意義重合度頗高。因此,這種異化譯法既傳達了意思,又豐富了漢語的語言形式。
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譯文: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and a long task proves a mans heart.endprint
源語是漢語中一個經(jīng)典的習語表達,英語中沒有相對應(yīng)的習語進行對應(yīng)翻譯。采用異化譯法,“road”和“strength”,“task”和“mans heart”這兩對詞語關(guān)系的理解在英語中也成立,而且使英語文化的讀者能對中國文化有更好的了解。
2.折中譯法
中英文化的差異導致兩者語言表達上的懸殊,使得許多文本無法使用異化或歸化譯法進行翻譯,如果勉強使用某一種,就只會使目的語和源語風格不符,意義扭曲,讀者無法理解和接受。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折中譯法。折中譯法就是提煉出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舍棄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只譯出其核心意義。這種譯法屬于意譯,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舍去原文的意象,是文化意象翻譯中的下策。
如:這種地方魚龍混雜,你要特別小心。
譯文:This is a place where good and bad people are mixed up,so youve got to be very careful.
此例中的“魚龍混雜”是漢語文化的表達形式,而在英語中,“fish”和“dragon”并不能形成漢語文化中“好”與“壞”的對比,勉強使用,不但傳達不出漢語中的意義,反而使目的語讀者理解混亂,因為“龍”在漢語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象在英語中不但沒有,而且“dragon”一詞在英語中有不好的意象。此例就要用到折中譯法,將“魚”和“龍”的文化意象在翻譯文本中都舍去,只用“good and bad people”譯出核心意思即可。
三、直譯加注法
由于英漢文化存在諸多差異,因此英語中某些文化詞語在漢語中無法找到對等詞,這就形成了詞義上的空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翻譯時常常要采用加注法彌補詞義上的空缺。加注通??梢杂脕硌a充諸如背景材料、詞語起源等相關(guān)信息,便于讀者理解。注釋可長可短,既可采用文中注釋,又可采用腳注,還可二者合用。
如: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what to Mr.Alistair Cookes excellent article.
譯文:我想給阿利斯太爾·庫克先生的杰作稍加幾筆,盡管這也許是為百合花上色,費力不討好。
*在西方人眼里,百合花是高貴、貞潔、美麗的象征,故為百合花上色自然是做徒勞無益之事。
在這個文本中,如果不添加注解,中國讀者就可能對“給百合花上色”這一描述的文化內(nèi)涵不盡了解,產(chǎn)生理解上的含糊不清,甚至誤解。譯者采用加注法進行翻譯,填補漢語中的詞匯空缺。但這一翻譯技巧要盡量避免使用過頻,因為加注不可避免地會打斷閱讀的連貫性,使讀者的思路暫時中斷。
四、結(jié)語
翻譯從字面上看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是一種單純的文字活動,但實際上絕非如此。語言是處于特定文化中人們思維的載體和反映,也就是文化的載體。處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們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風俗習慣、思維方式也會呈現(xiàn)很大差異。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的工具,它的作用或功能就是把源語的信息(這其中不僅包括文字信息本身,還包括原作者或說話者的思想、意圖、目的,甚至感情和情緒)用譯入語再現(xiàn)并復制出來。翻譯活動要復制的不僅僅是文字,還包括幾乎交流活動中涉及的所有因素。譯者所做的并不是單純的文字工作,也就是說,一個僅僅從文字層面進行翻譯的譯者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甚至合格的譯者。一個好的譯者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還要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并且善于靈活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和技巧,以求達到最自然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建中.翻譯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2).
[3]文軍,高曉鷹.歸化異化,各具一格[J].中國翻譯,2003(5).
[4]張美芳.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系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非醫(yī)藥專業(yè)科技項目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2013fyy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