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彩霞
摘 要:在外語學習中,外語教師是外語學習者最重要的中介者。本文采用深度半結構式訪談,使成功外語學習者回敘對其外語學習和個人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及影響的一名優(yōu)秀外語教師,以教育敘事的角度,反觀這些優(yōu)秀外語教師施行教學中介的方式、其有效中介的特征,以及在教學中介過程中形成的師生觀、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等,試圖為教學工作提供啟示。
關鍵詞:優(yōu)秀外語教師;中介特征;師生觀;教學方法;教育理念
1.引言
認知心理學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個人的認知參與,但僅此還不能解釋學習過程的全部。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學習過程的“全人參與”的觀點,而社會互動理論則提供了包含認知觀點和人本主義觀點的認識框架。該理論強調教師、學習者與學習任務之間的動態(tài)的相互影響,認為學習與發(fā)展就發(fā)生在學習者與其他人的交往與互動中(Williams & Burden, 2000)。
作為社會互動理論的代表人物以色列心理學家、教育家費厄斯坦認為自出生起兒童的學習就受到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成人的干預和影響,如父母、教師,他把這些在兒童學習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叫做中介者(mediator)。中介者對相關知識進行搭建、組織并教給學習者的過程稱為“中介學習過程”( Feuerstein et al, 1980)。在我國目前的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中,對外語學習者最有影響力的中介者就是外語教師,外語教學活動就是中介。中介作用理論主要體現在教師作為中介者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取恰當的教學材料,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習,增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來逐步提高其自控力與自我意識,最終使學習者提高認知水平和學會學習。費厄斯坦還指出了12種真正富有教育價值的中介特征,運用到外語學習中,筆者將其歸納為:1)重要性:使學習者明白學習外語的重要性。2)超越當前目的:使學習者認識某個學習經驗除了當前目的外還有何更深遠的意義。3)意圖:使學習者明白具體學習任務的意圖。4)勝利感:使學習者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所面對的學習任務。5)控制力:培養(yǎng)學習者控制和規(guī)范自己的學習、思考和行動的能力。6)目標:培養(yǎng)學習者制定現實的目標和計劃的能力。7)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習者主動尋求挑戰(zhàn)、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8)認識變化:使學習者理解人是不斷變化的,培養(yǎng)他們認識和評價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的能力。9)相信積極結果:使學習者相信即使面對困難,也總能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10)共享:使學習者相互合作,并使他們懂得合作可以使某些問題得以更好的解決。11)個性:承認和尊重學習者的個性和獨特性。12)歸屬感:使學習者感覺到自己屬于一個團體和一種文化。Williams & Burden(2000)認為教師不能僅僅作為信息傳遞者,在課堂上只是示范和講解語言知識,而應作為中介者,在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中,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情感和個性,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鼓勵其自尊心,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和自我評價能力,幫助學習者建立強烈的個人價值觀和歸屬感。
本研究采用深度半結構式訪談,使成功外語學習者回敘對其外語學習和個人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及影響的一名優(yōu)秀外語教師,以教育敘事的角度,反觀這些優(yōu)秀外語教師在我國教學環(huán)境下施行教學中介的方式、其有效中介的特征,以及在教學中介過程中形成的師生關系類型、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鑒于六名訪談對象都有成為外語教師的理想,筆者最后從訪談對象自己期望成為何種教師來印證教師中介的影響。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質性研究方法,采用一對一的半結構式訪談。研究對象采用目的性抽樣,選取廣東省某重點大學的六名英語專業(yè)的研究生,他們都具有11年及以上的外語學習經驗和卓越的外語水平,是成功的外語學習者。以下分別用ABCDEF指代這六名訪談對象。
訪談的話題主要圍繞:1) 請問在你這么多年的英語學習中, 給你印象最深刻, 對你的英語學習和個人發(fā)展影響最大的一位英語教師是誰? 2) 你如何形容這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3) 你認為這位教師的教學方式傾向于哪一種?4) 你如何理解這位教師的教育理念? 5) 請你舉出與這位教師課上或課下交流互動中,對你影響深刻的一兩件軼事。6) 請問你將來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教師? 筆者分別進行訪談(訪談對象ABCDE為一對一面談,訪談對象F為聯網筆談)和錄音,訪談總時長約60分鐘,并根據錄音轉寫成約1萬字的文本材料。文本分析步驟如下:反復閱讀文字稿,按照意義標識編號,運用類屬分析敘述,即“將資料按意義主題分成類別”(陳向明,2001:173),并按類別總結歸納其呈現主題。
3.結果與討論
本節(jié)從對六位被訪者有重要意義的外語教師的基本信息、與學生的關系、教學方式與教育理念以及教師中介的特征四個維度來報告訪談數據的分析結果。
3.1 教師基本信息:女性、高學歷、經驗型以及大學英語教師占多數
訪談對象A回敘的外語教師:女,碩士,新手型,教大一高級英語;
訪談對象B回敘的外語教師:女,碩士,新手型,教大一綜合英語;
訪談對象C回敘的外語教師:女,碩士,經驗型,教大一基礎英語;
訪談對象D回敘的外語教師:女,本科,經驗型,教初一英語;
訪談對象E回敘的外語教師:女,本科,經驗型,教高三英語;
訪談對象F回敘的外語教師:男,碩士,經驗型,教大一至大二綜合英語;
3.2. 印象深刻的一件軼事:教師的情感工作和具有教育價值的中介
在分析了六名受訪者所述“印象最深的一件軼事”之后,筆者發(fā)現,優(yōu)秀外語教師十分重視外語教學中情感工作,他們真心地關注(頻次1)、喜歡(頻次5,包括肯定/欣賞)和愛護(頻次2)自己的學生,重視表揚/鼓勵學生(頻次6),以身作責感動(頻次3)學生。引導學生確立自己將來的目標(A的教師),督促學生以積極的精神面貌投入學習(B的教師),以親人般的關懷幫助學習提高(C的教師),鼓勵學生相信積極結果(D的教師) ,采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E的教師)。此外,優(yōu)秀的外語教師還以真實的自我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其個人魅力影響學生(F的教師)。用費厄斯坦的12條具有教育價值的中介的特征來檢驗他們的中介行為,結果如下:
第6條:確立目標(幫助、引導學生制定長遠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在外語學習的路上走得更遠)
訪談對象A:課堂上我跟她互動比較多,課后我會去看她,會跟她聊天,向她請教一些問題,她也能幫我解決問題,比如說要不要考研啊,還有一些學習方面或者是生活方面的問題,她都會跟我做這樣的引導,因為她是比較熱心的。
第5條:對自己行為的控制(以身作責,鼓勵學生控制和規(guī)范自己的學習、思考和行動,以積極的精神面貌投入外語學習)
訪談對象B:她自己每天睡不夠,但是上課還是給我們呈現非常積極的精神面貌。課下跟她聊天的時候,發(fā)現她其實是不大舒服的,她跟我們說她每天睡不到三個小時。所以她每次看到我們不愿意回答問題,不大愿意講的時候,她都會跟我們說‘我都能以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上課,所以你們也要以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的來回應老師。
第3條:讓對方明白意圖(在呈現音標時,教師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音標上,讓學生明白并且作出反饋。教師還向學生表明幫助可以隨時獲得,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訪談對象C:后來我的音標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重音還是掌握不好。就比如那個單詞‘perfume,當時我老是念成[p??'fju?m], 她就說音標就在這里,重音在哪個上面?我說在第一個上面,她說那為什么你還讀在第二個上面?我就說我就是看著它的重音我不會讀,我還是不知道它的重音是從哪里,怎么去發(fā)。然后老師就很無語地,并且很,怎么說呢,像親人一樣,用手點了一下我的腦袋,說:“你呀,都學了這么久了,連重音還不會讀哇,我都教了那么多遍啦。下次你哪個不會,你就來問我!”
第4條:勝任感(一個外語成績從來不及格的學生終于及格了,得到了教師及時地表揚和鼓勵,使學生感到自己也能學好外語)
訪談對象D: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考試,當時英語是一百分制的,我考了61分,她就表揚了我。我當時好開心,然后從那以后就很認真地學英語。因為我覺得她有關注我有進步,有鼓勵我,讓我覺得要好好學。這位老師讓我覺得她很愛護我。其實61分,我記得當時印象中都是倒數吧,但是她還會表揚我,我覺得挺感動的。
第9條:相信積極結果(使學生相信即使面對困難,也不能泄氣,從頭再來,一起努力,總能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
訪談對象E:那一次不知道為什么,全班同學整體上都考得不太理想。但是楊老師沒有過多的抱怨我們,她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沒有去急著講一些內容,傳授一些知識,而是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給大家鼓勁。鼓勵大家,讓大家不要喪失信心。后來她還給大家唱了一首歌,就是劉歡的《從頭再來》。她當時唱那首歌的時候,她唱得特別好聽,旋律也特別準,班里大部分同學都是沉默,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都哭了。然后那節(jié)課之后,我們對英語又重新拾起了信心,然后去努力地學習,備戰(zhàn)高考。
第11條:個性(教師認為緊迫的考試時間不能讓每個學生都良好發(fā)揮,在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性時,教師的個人魅力也深深地影響了學生。)
訪談對象F: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是老師考專四的時候,考試鈴響也不肯收我們的卷子,硬要讓我們多寫10分鐘,他故意慢慢地收卷。學生因此很崇拜他,覺得他很愛護我們,愿意多給我們一些發(fā)揮的機會。我很佩服這個老師的個人魅力,覺得他很有人格魅力和反叛精神。
3.3 與學生關系: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課下像是學生的朋友、親人
費厄斯坦在指出中介作用的核心性時,強調中介者應在其社會文化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中介,中介者同時承擔文化傳播的角色( Feuerstein et al, 1980)。在受訪者的回憶文本中,談及令他們印象深刻的外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時,反復出現頻次3次及以上的主題詞有:距離(頻次3)、恩威并濟/恩威并施/亦師亦友(頻次3)、尊重/尊師重道/尊嚴/威嚴/嚴厲/嚴格(頻次9)、課堂上緊張/有壓力(頻次4)、朋友/親人(頻次6)、和藹可親/打成一片/關愛/照顧(頻次4)。其中“尊師重道”等顯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訪談中出現的頻次最高。而“朋友/親人”出現的頻次緊隨其后,可見,這些成功的外語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模式并未完全照搬西方式的民主平等,而是恩威并重,亦師亦友。課堂上他們嚴格要求學生,課下是學生的朋友、親人。
3.4 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采用合理教學方法;培養(yǎng)興趣、引發(fā)思考
從教學方式來看,以傳統(tǒng)講授型為主兼有交際互動的綜合教學形式占了大多數(5/6),授課語言中英結合式占了大多數(5/6)。純粹的交際互動型(1/6)教學方式則只有一例。在分析所有訪談對象的訪談文本之后,筆者發(fā)現,無論外語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頻次3)、“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頻次2)、“引導學生的思考” (頻次2)是這些優(yōu)秀外語教師在教學方法與理念上最大特征。
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根據學生需要來設計教學,關注不同層次學生: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學目標,這些優(yōu)秀外語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根據學生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需要來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尤其是針對學生在外語學習上的弱項,補充資料有針對性地幫助克服。針對后進生課外輔導,給予關懷與幫助。
訪談對象E所回憶的高三英語教師是傳統(tǒng)應試型教育的典型,這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的教學方式強調“背誦”,但是由于高三學生有極強的外在動機,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這位教師“做到了從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采用了最有利于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教學方式,E認為其教學方式“比較合理, 還是蠻有效的”。
另一個突出的典型是訪談對象B所回憶的外語教師,一位新手型的大一綜合英語教師。這位教師完全采用“交際互動型”教學方式,授課語言也全部使用目的語。她的課精心導入話題,采用“分組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應用與交際能力。此外,這位教師還注意到學生的發(fā)音不標準,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我們大一去的時候,因為我們的音標都不好…為了幫我們打好基礎,特意幫我們每個人打印厚厚的音標資料,每節(jié)課挑時間幫我們補幾個音標,慢慢積累”,這些給當時是大一新生并缺乏口語應用能力的訪談對象B留下深刻的印象。
訪談對象D所回憶的外語教師是一位初中英語啟蒙教師,教學方式也是傳統(tǒng)的講授型的。她“耐心”地“以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她會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課后(給后進生)補課, 她不像別的老師,只關注到好的學生,她會關注到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訪談對象D表示她當時的英語成績“很差”、是班上的“倒數”,由于這位教師的幫助,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秀外語教師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使學生對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感興趣,也會關注學生本身的興趣,將之與外語學習聯系起來。如訪談對象C的外語教師:“她是想盡辦法把我們的課堂搞得有趣…通過新聞來學習詞匯,通過視頻來學習口語…”;再如,訪談對象E的外語教師:“他會跟學生們一起關注最近有什么英語電影好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p>
引導學生思考:優(yōu)秀外語教師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能力和進行深刻思考的能力。如訪談對象A的外語教師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對學生進行“溫和型的引導”,使學生自主建構屬于個體的、獨特的外語知識體系,是一種“隱性的建構主義理念”。
再如訪談對象B的外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特別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文章,培養(yǎng)思考能力:“我覺得她是想培養(yǎng)我們多思考,一定要從文章中間,或者是某一個句子它到底是想表明什么呢,它跟上下文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就是她可能會傾向于引導我們對文章深刻的思考”。
3.5 對學生的影響:繼承發(fā)揚為主,兼有調整改進
六名受訪者在暢想自己成為外語教師的前景時,都表現出了對他們所回述的外語教師的繼承。在師生觀方面,他們各自的師生關系傳統(tǒng)顯示出了最強的影響力,六位受訪者均將繼承自己各自外語教師的師生觀。而在教學方式方面,以繼承為前提的基礎上,有三位受訪者提出了改進的可能性。訪談對象A認為外語教學應向學生傳輸價值觀,引導學生不僅學習外語,“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怎么用英語表達他們真實內心的想法”。訪談對象B認為外語教師要加大力度關注后進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關注的是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希望能多鼓勵那些后進生”)。在教法上,她設想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為學生打好基礎,再引入交際法。訪談對象E認為隨著外語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應在傳統(tǒng)型教學方式中引入更多的交互式學習(“我覺得可能要把更多的交互式的學習,或者是更多情景性的交流加入到課堂里面”)。此外,訪談對象D認為需要深入研究“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和情感”,以更好地發(fā)揚其教師關注學困生的傳統(tǒng)。
4.總結
透過訪談文本,筆者發(fā)現,六位優(yōu)秀外語教師的教學中介行為,符合費厄斯坦的12條具有教育價值的中介的特征,突出表現在:(1)引導學生確立長遠目標; (2)督促學生自我控制和以積極的精神面貌投入學習;(3)在教學中注意使學生明白意圖;(4)及時發(fā)現學生的進步,加以表揚,使學生對外語學習產生勝利感;(5)鼓勵學生相信積極結果、不畏挫折,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等方面。在我國教育環(huán)境下,優(yōu)秀外語教師的師生觀與教學方法呈現顯著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其師生觀是嚴慈相濟、恩威并施,課上要求嚴格,課下與學生像朋友/親人;教學方法基本是傳統(tǒng)講授型為主交際互動型為輔。然而,優(yōu)秀外語教師能夠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的需要,采用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設計和補充教學內容。他們能夠采用恰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優(yōu)秀外語教師十分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情感工作,他們真心地關注、喜歡和愛護每一個學生,重視表揚和鼓勵學生,以身作責來感動學生。此外,優(yōu)秀的外語教師還尊重學生的個性,并以真實的自我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其個人魅力影響學生。
參考文獻:
[1] Feuerstein R., Rand Y., Hoffman M. B., Miller R. (1980). Instrumental Enrichment. Baltimore, MD: University Park Press, 9-61
[2] Williams, M., Burden R. L., (2000).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 陳向明, 2001,《教師如何開展質的研究?》,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