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
教育與技術的融合,當然首先是各自優(yōu)勢的結合,但有時候,又何嘗不是二者不同本質之間的一種調和、磨合,甚至是一種“較量”。面對教育與技術的差異,是遷就教育來適應技術,還是改變技術以尊重教育,始終在考驗教師們的智慧。在二者的諸多差異之中,技術的“快”和教育的“慢”無疑就是一對針鋒相對的矛盾。
快,毫無疑問是技術的本質特征之一。技術從速度、效率上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甚至把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步伐都加快了。譬如,在科技的巨大作用下,過去一個世紀積累的知識已經(jīng)相當于人類歷史的總和,而21世紀的速度可能數(shù)倍于此。信息技術的作用更為明顯,網(wǎng)絡、通信技術無一不在提速人們的生活,讓人們享受前所未有的快捷與便利。
就連技術進入教育領域之初,人們也是把技術的“快”作為一大優(yōu)勢來凸顯的。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激烈的“學媒關系之爭”中,連保守的一方都承認,技術可以憑借短時間內提供的巨大信息量加快教學的進度。
但是,如果我們過分迷戀技術給教育帶來的速度上的優(yōu)勢,我們可能已經(jīng)被技術牽著鼻子走了。就如同這些年曾在社會上引發(fā)大量不滿的“PPT依賴癥”式教學——課堂如同拉洋片,不停切換的幻燈片,像速記員一樣的學生,根本來不及思考和回味,屏幕就一閃而過?!吧逃钡某珜д邚埼馁|就對這種“快”深有感觸:“鼠標一點,一切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一點痕跡都沒有,整節(jié)課幾乎都是在教師的‘快講和多媒體頁面的‘快閃中度過的?!奔夹g的“快”給課堂帶來了足夠大的信息量、足夠快的教學進度,但卻讓課堂的停頓、學生的思考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種典型的表象背后就是我們遷就了技術的特長,卻忘記了教育的本質。與技術的“快”相反,教育的本質可能恰恰是“慢”。因為,教育不能僅僅是信息量的傳遞,它更應該讓每一個活潑的孩子心智得以自由發(fā)展。這就需要給他們充裕的時間,讓他們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自己去沉思和體驗,學會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提問、質疑……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所說的:“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北R梭那句驚世駭俗的名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其實,不只是在教育領域,技術的“快”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于成為了人們一種習慣的思維定勢。但這恰恰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為“快”導致了一種價值觀,就是對效率的推崇。這種推崇會導致手段與目的的混淆,把本應屬于手段范疇的技術當成了目的,從而忽視了真正的目的所在。不僅教育,大到對人生而言也是如此,本來真、善、美才應該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在現(xiàn)實中的很多時候,也不得不讓位于速度、效率……
在快與慢的“較量”中,教育和技術真的不可調和嗎?走筆至此,我突然想起在臺灣的一次經(jīng)歷:在普臺小學——一所完全現(xiàn)代化和國際化的學校里,技術的“快”與教育的“慢”竟然能和諧相處。校園內隨處可見的各種現(xiàn)代化技術設備讓我們隨時觸碰信息時代的快速、便捷。但在追求速度、效率的同時,學校還到處充斥著“靜”、“慢”的思想,譬如學校獨樹一幟的“靜心教室”,每節(jié)課開始前的“靜心三分鐘”。當然,更有課堂上教師對孩子生命的尊重、對孩子心智自由發(fā)展的追尋……
快與慢較量的結果并非兩敗俱傷,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各展所長、和諧相處,才應該是教育與技術的融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