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要:新時期的我國教育強調的是以生為本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中學化學學科作為初中課程的一門基礎學科,結合其自然科學的特點實驗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積極性較高,容易成為我們化學課實行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進而開啟新課改下的化學學科教學改革。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化學 探究性實驗教學
探究性實驗是指探究研究對象的未知性質,了解它具有怎樣的組成,哪些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等。伴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對于初中化學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實驗教學方面,新課標更強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參與性,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喜歡上化學課,積極地學習、主動地探究,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透過實驗現(xiàn)象看本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化學學習能力。
而且就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來看,一般性的實驗操作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只要我們教師備課充分,引導得當,學生之間通過小組的操作,在團結協(xié)作的模式下是很容易完成實驗過程的,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親自參與、認真觀察,最終得出結論,這個過程的效果是遠遠比我們直接把結論教給學生的效果好得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化學實驗過程也有其危險性和意外性,所以在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的過程中,是需要我們做出相應的準備才能夠實現(xiàn)實驗效果的。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探究,談談對這方面的一些認識。
一、為學生探究營造寬松的氛圍
我們傳統(tǒng)的化學課堂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講的太多,管的太死,這導致學生只是在被動地聽,只是在抽象地對知識死記硬背,這樣學生對很多知識點的認識往往是停留在表面,學生并未真正掌握知識。新課改下對于師生角色有著清晰的定位,那就是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主導。
新課改的這一要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課堂死氣沉沉的弊端,要結合我們的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來精心地準備我們的實驗課堂教學。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種寬松民主的氛圍,盡可能地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在進行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且大膽地質疑,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樣學生的認知才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才是自己真正地在理解和消化著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一直是充滿著熱情和求知的積極性的,學習效果是非常好的。而在這樣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出一種寬松的氛圍,要充分地發(fā)揚民主,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觀點和認識提出來和學生一起去探討,這樣不僅會收獲我們的實驗內容,還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如在講述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我把教學看成是自己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協(xié)作、共同勞動、共同探索的過程。從課本的實驗原理出發(fā),出示一些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分成幾組,每組學生通過討論來合作組裝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先創(chuàng)設了問題意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參與欲望,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并且適時引導學生對眾多方案進行比較和可行性檢驗,給每位學生尊重與信任,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他們身心處于最佳活躍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投入實驗,直到得出共同的結論。
二、注重自主探究的科學方法的培養(yǎng)
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訓練,體驗探究樂趣,形成和發(fā)展探究能力。在探究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中的科學方法要素,并在教學設計中予以滲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如對化學現(xiàn)象進行分類、提出有關的假設、設計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進行探究等。
三、演示實驗轉化為探究實驗
“演示實驗”在知識呈現(xiàn)方式上,主要采用“知識介紹型”寫法,過去我們教師大多按部就班表演給學生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實驗探究的過程,忽視了化學實驗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方面的重大作用。面對新課改,教師應該利用新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教育功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于必須由教師親自做的演示實驗,要使用探究法的敘述代替結論性的解釋,運用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處理資料;對于易操作、易成功,沒有破壞性和危害性的實驗改為學生探究實驗,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在親自經(jīng)歷中,在探究活動中,將所學知識同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化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把所學的化學內容應用到解決新問題中去。例如,教學碳酸鈣的性質時,我采用練習的方式提供知識、思路和方法的鋪墊,再提出問題。事先,由學生自己去收集自然界中含碳酸鈣的物質,然后由學生考慮、思考如何用化學方法檢驗這些物質(如貝殼、螺絲殼、目魚骨等)中含碳酸鈣。當討論到碳酸鈣高溫分解這一化學性質時,由于碳酸鈣高溫分解觀察不到明顯的現(xiàn)象,我就讓學生討論“如何用實驗證明氧化鈣的存在?”并分組實驗。不同學生可能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并討論出最佳方案。又如在《氧氣》的教學中,當討論催化劑這一問題時我們把教師演示實驗改為探究實驗,分為三組實驗同時進行,一組是加熱二氧化錳,另一組是加熱氯酸鉀,還有一組是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觀察實驗現(xiàn)象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哪一組實驗先放出氧氣。通過比較這三組實驗得出催化劑的概念、作用。
總之,“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用無盡”。加強探究性實驗教學,讓廣大學生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快樂,由此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來必會成為具有全面科學素養(yǎng)的建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蘇效洵.課堂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新課程,2008(2).
[2]王程杰.中學化學實驗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鄭長龍.化學實驗教學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4]周仕東,鄭長龍.論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信息的收集與處理.化學教育,2006(11).
[5]嚴建波.一次成功的探究性實驗課.化學教育,2006(5).
[6]李軍.化學探究實驗中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化學教學,2007.
[7]蔣逸萍.化學教學中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研究.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6).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