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瓊 金瑜 周桂玲 等
關鍵詞:穴位貼敷;灸法;胃脘痛;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248.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8-0085-01
脾胃虛寒患者常常表現(xiàn)有:上腹疼痛,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遇寒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病情容易反復,病程較長,筆者運用穴位貼敷配合艾灸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患有胃脘痛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診斷為脾胃虛寒型的患者,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齡最小25歲,年齡最大70歲,平均年齡(47.5±12.5)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 a,病程平均(1.7±0.2)a。按完全隨機原則,將120例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穴位貼敷配合灸法,對照組單純穴位貼敷治療,每組各60例。
1.2治療方法患者取平臥位、坐位或俯臥位,向患者講解治療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合作,詢問患者有無對膠過敏史、支氣管炎病史及哮喘病史,松衣,認真評估患者的皮膚,75%酒精消毒皮膚,注意保暖,防止受涼,用干姜、馬錢子、荊芥、肉桂、防風、顛茄流浸膏做成1.5 cm×1.5 cm溫中理氣、散寒止痛貼,取主穴: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根據(jù)不同的癥狀配內(nèi)關、公孫、行間,可在酒精燈上將穴貼背面加熱后貼于所選穴位上,然后將點燃的灸條放入灸架內(nèi)置于所貼的穴位上,灸20 min后取走灸架,穴貼4 h,敏感性皮膚貼2 h,3~5 d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觀察療效。
1.3護理方法穴位貼敷配合灸法每天1次,每次穴貼4 h,敏感性皮膚每次不超過2 h,不少于1 ,灸法每次20 min,皮膚發(fā)紅為止,對于敏感性皮膚在使用穴位貼敷前,穴位部位涂少量皮炎霜,穴貼藥物大小一致,選穴準確,貼敷藥物應即做即貼以免降低藥效。選穴宜少而精,每一穴,不可連續(xù)10次以上,避免長久刺激引起不良反應,3~5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3 d,一般使用2~3療程。密切觀察胃脘痛的程度有無緩解,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有無好轉(zhuǎn),脈象有無改善,大便形狀有無改善。施灸部位應先上后下,先灸胸背、后腹部、四肢,施灸過程中不時詢問有無灼痛感,調(diào)整距離,防止燒傷,應及時將艾灸灰彈入彎盤內(nèi),防止灼傷皮膚,艾灸結束后,協(xié)助患者穿好衣服,酌情開窗通風。在使用穴貼配合灸法治療時,密切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發(fā)癢、紅腫,防止皮膚起泡潰爛,若貼敷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瘙癢,及時取下敷貼,用清水洗凈,暫停3~5 ,單純用灸法治療,局部使用皮炎康、硅霜等抗敏藥膏,及時報告醫(yī)生或使用其他治療方法,如有水泡用無菌紗布包扎。對薄嫩皮膚、久病體弱、消瘦以及有嚴重的心臟疾病、肝臟疾病的患者貼敷劑量宜減,且貼敷時間不超過2 h。穴貼配合灸法治療期間,飲食避免生冷食品,避免洗冷水澡,禁食海鮮、牛肉、韭菜等發(fā)物,不食油膩生痰助濕食物?;颊唢嬍骋藴匮a、健脾、祛寒,可食當歸生姜羊肉湯,飲食有規(guī)律,定時進餐,避免過饑才食。饑餓時胃脘痛可稍進食糕點,以緩中止痛。病情緩解可適當增加戶外運動,如太極拳等,注意防寒保暖。
1.4療效標準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癥狀消失,飲食、工作正常;好轉(zhuǎn):胃脘痛基本消失,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因受寒或飲食不節(jié)偶有發(fā)作;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
2結果
經(jīng)治療后,治療組治愈率為80%,好轉(zhuǎn)率為20%,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治愈率為60%,好轉(zhuǎn)率為31.4%,無效率為8.6%,總有效率為91.4%,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體會
胃脘痛致病常因寒邪客胃,飲食所傷,肝氣犯胃,脾胃虛寒等所致。脾胃虛寒系勞累、久病、過食寒涼、耗傷脾陽導致,治宜溫胃散寒,溫補脾陽為法,取胃經(jīng)合穴足三里,脾、胃之背俞穴,脾俞、胃俞,胃經(jīng)募穴中脘,用以辛溫散寒之干姜、肉桂,止痛之馬錢子、顛茄貼敷上述穴位,有溫經(jīng)散寒止痛之功效,能溫散脾胃之寒邪,使之氣血通暢,通則不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穴位貼敷配合灸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是以祖國醫(yī)學經(jīng)絡為基礎,借助艾條的熱力與貼敷的散寒止痛藥的藥效,使藥物由表及里,循經(jīng)內(nèi)達臟腑,體現(xiàn)了內(nèi)病外治的原則。此治法除了具有溫散寒邪、消瘀散痛的功效外,還具有增強體質(zhì)的作用。通過一組單純使用穴位貼敷治療,另一組穴位貼敷配合灸法治療,配合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一組單純使用穴位貼敷組,具有操作安全、方便、無副作用。且費用較為低廉,患者易接受,在臨床上使用,對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脾胃功能有較好的效果,降低醫(yī)療費用,具有顯著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意義。
(收稿日期: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