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青
摘 要:幼兒園手工活動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元素,有效地挖掘與利用這些數學元素,將易于喚醒和發(fā)展幼兒的數學意識。本文研究在手工活動中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開展數學游戲,使幼兒在手工制作中建構數學經驗,提出了讓小班幼兒在手工活動中感知數學,對手工與數學的整合式學習模式進行一定的探索。
關鍵詞:手工活動;數學教育;實踐研究
一、問題的緣起
1.現代課程的發(fā)展趨向于更緊密的橫向聯(lián)系
幼兒園的課程是一個整體,課程中各領域的相互滲透是課程發(fā)展的總方向。目前,中小學各階段的課程研究也在不斷拓展視野,探求課程的相互滲透,追求更加緊密的橫向聯(lián)系。
近年來,隨著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推進,新的數學教育觀和教學方法越來越為廣大幼教工作者所接受。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游戲材料,讓幼兒在操作和探索中發(fā)現數學和學習數學,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學習數學等,人們探索著用各種方式開展數學教育的研究。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在深入發(fā)展的同時開始橫向拓展。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p>
2.幼兒園手工活動中數學價值有待于挖掘與開發(fā)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指導下,專家學者不斷研究“趣味數學”“滲透性數學”等多種數學教學方法,在各種研究中,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幼兒園手工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價值,泥工、折紙活動、裝飾活動、廢舊材料制作等,這一系列的造型活動中都蘊含了數量、排序、形狀、空間等。但受以往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跨領域整合的研究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跨領域的整合和跨領域的滲入式的研究還比較缺乏,特別是關于幼兒園手工活動與數學教育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二、小班手工活動中數學元素挖掘與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皮亞杰認為,動作是智慧發(fā)展的源泉,是聯(lián)系主客體的橋梁,任何知識的發(fā)展源于動作。建構主義的數學教育主張在數學活動中提供一定的實物材料,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通過兒童自身的實踐,逐步構建起抽象的數學概念。手工活動中豐富的操作材料以及對材料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變化,使幼兒在手工活動中建立數學經驗成為一種可能。
1.手工活動操作性的特點為幼兒建構數學經驗提供了可能
皮亞杰曾經為教師提出三條相互關聯(lián)的建議:為兒童提供實物,讓兒童自己動手去操作;幫助兒童發(fā)展提出問題的技能;教師應該懂得為什么運算對于兒童來說是困難的。皮亞杰首先強調的是數學學習中的實物操作過程。然而幼兒園手工活動是成人引導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直接用雙手操作簡單工具,對各種形態(tài)(點狀、線狀、面狀、塊狀)的、具有可變性的物質材料進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間的、可視的、可觸摸的、多種藝術形象的一種藝術活動。這一過程蘊含了大量的數學思想,手工活動中多種多樣的自然物為幼兒的操作帶來了豐富的材料,這些實物材料本身蘊含了形、色、質感、粗細、長短等數學屬性,幼兒通過操作、加工在與材料的互動過程中發(fā)現形狀、大小、長短、數量、空間等變化,這一過程變化為小班幼兒構建相關數學概念的提供了支持。
2.手工活動是培養(yǎng)小班幼兒非正式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近20年來,關于兒童非正式數學能力發(fā)展及價值的研究已引起了一些西方研究者的重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積極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與日常生活情境類似的環(huán)境或者將基于情境中的非正式數學學習遷移到正式的課堂教學之中,在兒童自發(fā)、自由的活動中,培養(yǎng)兒童數學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的同時,能促進兒童早期數學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幼兒園的手工活動正是這種情境之一。手工對幼兒來說是一項快樂的游戲,在手工活動中挖掘數學的教育價值,對小班幼兒來說是在自然的游戲中“玩數學”。幼兒在手工活動中進行數學學習,心情放松愉快,有利于形成學習動機和興趣。其次,數學是一種抽象的邏輯思維活動,特別是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小班幼兒的思維方式是直觀形象思維,這種抽象的概念性思維還只處于一種朦朧的狀態(tài),手工活動融入數學能夠讓小班幼兒在具體真實的制作情境中感受數學的變化,在輕松自然的游戲中感知數學。
三、幼兒園小班手工活動中融入數學教育的實踐
1.概念解釋
手工活動是指利用手工工具對點狀、線狀、面狀、塊狀材料進行撕、剪、貼、折、疊、塑等加工改造的創(chuàng)造活動。幼兒園的手工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
數學教育是研究數學教學的實踐和方法的學科。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是將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等自發(fā)需求納入有目標、有計劃的教育程序,通過幼兒自身的操作和建構活動,促進他們在認知、情感、態(tài)度、習慣等方面整體、和諧發(fā)展。
非正式數學能力是指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建構的一種基本數學能力。兒童正式數學能力是一種關于數學知識的書面化、法則化和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日常生活中兒童是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按照已有的相關經驗,大量運用工具解決與數學相關的實際問題,從而發(fā)展非正式數學能力。
2.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幼兒園小班手工活動中融入數學教育的基本思路
手工活動是以操作為主,而數學概念的構建也需要進行操作活動才能達到目標。結合皮亞杰的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在小班手工活動中融入數學教育,創(chuàng)建情境性的非正式數學學習模式,讓小班幼兒在手工活動中做一做、玩一玩,在做做玩玩的手工游戲中感知數學,理解數學的含義和本質。嘗試通過對小班手工材料中數學元素的挖掘,在手工制作過程中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開展數學游戲,使幼兒在手工制作的自然情境中建構數學經驗。
3.幼兒園小班手工活動中融入數學教育的實踐
(1)小班手工活動中數學元素的挖掘
幼兒園小班常用的手工材料有各類彩色紙張、橡皮泥、瓶蓋、紐扣、各種珠子、瓜子殼、石頭等各種自然物。和生活中的數學一樣,小班的手工材料中許多自然物都蘊含著數學的價值,這些原生態(tài)材料本身的形、色、質感、粗細、長短等自然屬性,有利于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和加工過程中感知量的變化。這些數學的知識隱含于手工材料之中,我們對這些手工材料中的數學元素進行合理的挖掘和運用,開展?jié)B入于手工活動中的數學游戲,讓手工活動與數學有機的整合,為幼兒的學習和感知數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
①利用平面材料,感知形的特點及變化。小班數學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小班時期的幼兒對形的認知,主要是知道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半圓形等常見的圖形,能從生活中指認并找出這些圖形,能對圖形或事物進行正確的分類。小班平面手工的材料中往往以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為主要圖形進行制作和加工,我們結合小班幼兒對圖形的認知規(guī)律,利用平面材料中隱含的圖形元素,組織適合小班幼兒形狀認知的手工活動,如整合小班的折紙游戲、剪紙活動、拼貼游戲等,使幼兒通過對紙張原有的形狀的觸摸感知了解圖形,在對紙張的加工造型中感受圖形的變化。
②利用顆粒材料,感知數的經驗。在幼兒的手工活動中經常會出現顆粒材料,如紙片、瓶蓋、紐扣、谷物顆粒、各種珠子、瓜子殼、石子等。在傳統(tǒng)的數學活動中,幼兒通過擺弄這些顆粒學習計數。我們利用顆粒材料便于數數的特點,選用小班的泥工、裝飾黏貼、小制作的方式,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一邊做一做、玩一玩,一邊數一數、變一變,讓幼兒感知數量關系,在游戲的真實情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幼兒逐漸形成數學感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
③利用可塑材料,發(fā)展大小、長短簡單的空間量的經驗。兒童對物體量的認知主要是通過感官的感知,如通過視覺、觸摸覺、運動覺等感覺通道體驗到物體的大小、長度、重量等方面的特性。小班幼兒一般能區(qū)別物體的大小、長短等特征,空間量的感知是在不斷的比較、排序過程中建立起來。手工活動的一些可塑材料,如紙片、橡皮泥、繩等在操作、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小、長短的變化,我們利用這些變化,又通過不斷比較、排序,引導幼兒感知物體的量。運用手工可塑材料的制作,既發(fā)展幼兒的造型能力,促進手指的靈活性,又幫助幼兒發(fā)展空間量的關系。
(2)小班手工活動融入數學教育的目標設計
在小班手工活動中融入數學教育不同于單一的手工活動,活動中教育目標的制訂除了要有手工本身的教育目標外,還有小班數學教育的目標。由于兩個教育目標同時存在,在目標的制訂和價值取向上,將不同于以往的正式數學教育。一般可以分成以下三類:
第一類:以幼兒非正式數學能力培養(yǎng)的活動目標設計。整個活動以手工作為主線,以手工情感技能為主要目標,創(chuàng)設幼兒自由探索發(fā)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手工情境中發(fā)現數量關系、形狀、空間的變化,培養(yǎng)幼兒非正式數學能力。
第二類:以手工為載體實施數學教育的目標設計。以數學活動內容或目標為基礎,以明確的數學目標貫穿整個活動,并能通過手工活動掌握一定的數學能力。
第三類:以鞏固原有數學經驗的目標設計。運用手工活動復習和鞏固幼兒所學的數學知識,讓幼兒在手工制作情境中獲得數學能力。
(3)小班手工活動融入數學教育的策略運用
幼兒在加工制作材料的過程中,會發(fā)現材料的形狀不斷發(fā)生變化,產生不同數量、質量、排列等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和數據信息。我們可以設置數學問題,培養(yǎng)幼兒數學意識;設計游戲情境,提供數學探索的空間;融入藝術審美,讓幼兒體驗數學美。引導幼兒在對物體施與動作的同時,進行反思和抽象概括,形成基本的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思維能力。
(4)小班手工活動中的數學評價
評價是為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認知發(fā)展。小班手工融入數學教育的活動評價與傳統(tǒng)的手工活動評價不同,在評價時還需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數學思維、掌握數學概念的情況以及幼兒對數學的態(tài)度和情感等。作為融合性的數學教育,在評價中更關注的是與實踐密切相關的部分,也就是更關注幼兒手工活動中的數學學習。根據過程的特點,可以把小班手工活動的數學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參與性評價和游戲性評價。
(5)小班手工活動融入數學教育的活動延伸
小班幼兒的數學學習是在不斷的實踐操作和多種感官的體驗中獲得的。除了手工材料本身和手工制作過程中蘊含了數學的元素和價值,幼兒制作的手工作品也可以用來開發(fā)此類數學游戲。
四、結束語
幼兒園課程日趨綜合性,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不再僅是從學科本身的邏輯結構和起點出發(fā)的專項活動,而是圍繞著幼兒的生活,在整合式的課程載體下融入數學教育。幼兒園手工活動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元素,有效地挖掘與利用這些數學元素,將易于喚醒和發(fā)展幼兒的數學意識。
參考文獻:
[1]王艷云.教師在幼兒操作式數學學習中的作用[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10).
[2]莊愛萍.走向審美的幼兒數學教育[J].教育導刊.2003(7).
[3]周欣.兒童數概念的早期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朱家雄,等.皮亞杰理論在早期教育中的運用[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