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偉
摘 要:21世紀的教育主題就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而小學語文又是基礎教學中的基礎學科,極富情感性,具有鮮明的人文性。在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小學語文課堂呈現多模式的教學方法,塑造出輕松的課堂氛圍,在此種課堂氛圍下可以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自主能力。
關鍵詞:多模式教學;新課標理念;活動性;綜合性
小學的心理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的模式,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這就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搞“活”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并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使語文課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行,這完全符合新課標所要求的愉快教學的標準。
一、活動性的教學模式
語文知識具有極強的人文性,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將語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在實踐中去體驗。教師應該根據實際的語文教學內容,適當地安排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現實活動中體驗并記憶語文知識。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發(fā)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
發(fā)展。
二、懸念性、質疑性的語文教學模式
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很難掌控課堂氛圍,只是單純的填鴨式教育,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很容易變成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質疑性、懸念性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的矛盾,從而激發(fā)其探索欲和求知欲。在此種環(huán)境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
三、綜合性的教育教學模式
將悅耳的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感染并調動學生的情緒,利用音樂更好地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在學習詩詞時,配以悅耳的旋律,牽引學生進入詩人的寫作意境,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感情,使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提高審美能力。
引進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趣,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大發(fā)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成為我們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擺脫單調死板的教學模式,衍生出一種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通過幻燈片的制作,利用音樂、文字、圖片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喜歡并愛上語文課堂。
情境的創(chuàng)造、師生關系的融洽符合新課標“一切從學生出發(fā)”的基本要求,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又滿足了教育的時代性。因此,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引進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吉林省公主嶺市范家屯鎮(zhèn)郊學校)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