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錦洲
摘 要:教師語言在課堂引導學生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決定教師講課是否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要達到這樣一個語言高度,必須做到語言富有激情、具有幽默性又不缺乏生活化,但又要適當升華語言,做到華麗而又不浮夸。
關鍵詞:教師語言;課堂效果;激情;幽默;生活化;升華
一、激情是使講課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課堂教學實際上也是一種藝術,一切藝術都應傾注情感,所以講課時教師首先自己要激動起來才能撥動學生的興奮點,課堂效果才能達到預期目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比笔Ъで榈恼n堂,肅然寡味,教師無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那么學生腦力勞動的效率就降低。
前不久聽了龐老師的一堂課,感受到了富有激情的語言具有的藝術魅力。老師對自己所講的課文很有感情,是有感而發(fā),她投入了巨大的熱情,所以《淚珠和珍珠》這一課在老師的講解下顯得生機勃勃,引人入勝,學生一直處于興致盎然的狀態(tài)。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待一篇文章,作為教師首先要對所講的內容充滿信仰,認真去對待,才能使其中的內容活起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只是平淡地將教案陳述出來,語調沒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聲音的機械傳送,它絕不可能使課堂氣氛活躍,不可能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學語言也不同于日常口頭語言或廣播員的播音語言,它是一種藝術語言,應該具有感染力。一堂課,不能像一杯白開水,從頭至尾都是那么平靜,需要驚濤駭浪的襯托時就要求教師的驚濤澎湃。
總之,教師講課不僅要靠學識,更需要有感情投入,該釋放激情時絕不可吝嗇。一次精彩的講授,除了要求內容的科學性之外,講授的藝術性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情緒是否飽滿,精神是否振奮,感情是否誠摯、濃烈,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
二、語言的幽默和生活化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重要條件
幽默是語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使用幽默語言會大大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語言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燃起學生積極思維的烈火。幽默語言不僅可以將事物窮形盡相,而且能夠入木三分,它喚醒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進探究性、挑戰(zhàn)性等個性心理品質的發(fā)展,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的前提條件,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就有了活力,學生在無形中就不自主地融入課文情境中,學生活動積極了,主體作用得以發(fā)揮,教師講課便如順水行舟,課堂的深度和廣度就得以拓展。
很多高年級的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覺得枯燥乏味,課文沒有新意,教師也是按照一個模式講課:段落的劃分、內容的總結、中心思想的概括等,課堂語言一成不變,一種腔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就在這種一成不變的規(guī)律中慢慢消退。幽默語言妙趣橫生,使學生如坐春風,享受語言藝術所帶來的快樂。重新激起學生對語言的熱愛,喚起他們內心想征服、模仿的欲望,這就是提高課堂效果的前提條件。
三、語言的升華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闭f話如果沒有文采,缺乏藝術性,就不能打動人,因而也不能廣泛、長遠地流傳。教師語言要貼近生活,但是又不能太通俗。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課堂當成對學生說教的陣地,講出來的自然總是平板的、干癟的、嚴肅的詞語,也會有這樣的誤區(qū),為了追求語言上的華麗而落入辭藻華麗卻一無實處的俗套。但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語言上要做到華而有實。語言的升華有度可以提高課堂的效果。
教師語言高度可以給學生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同于口語,也不同于書面語,它是兩者的結合和升華,就是經過篩選的符合現(xiàn)代漢語邏輯規(guī)范的、具有生動性但又不失莊嚴周密的凝練的語言。教師要根據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的變化來組織語言,也不是說要求語文老師上課時字字珠璣、句句如詩。但是真正用心備課后的每一篇文章都應該是一篇精粹的散文,給人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用一字一句來打動學生,來培養(yǎng)他們對文學的興趣。
講究語言藝術,使用優(yōu)美的語言,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教師對語言的精雕細刻,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豁達、樂觀的人生觀,這是關系學生健康成長的大事。學生對語言的領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語言上顯示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學識,語言的恰當也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教育者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他同樣強烈感受著喜悅、憂愁、激動和憤怒?!币虼?,我們可以用豪放的語言來表達積極的情感,以感染學生,提高課堂效果。
總而言之,教師語言是引領學生走向知識殿堂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求準確、明了、有邏輯性,要求富有激情又不缺乏幽默和優(yōu)美,這樣才具有感染力。于漪老師說:“語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學生。”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要以其精煉、鮮明、幽默生動和準確豐美的詞去感染學生,震撼學生的心靈。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