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提出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強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學會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改變教學觀念,不再一味地灌輸給學生知識,而要致力于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敢于探究。在《漢家寨》第二課時教學中,筆者調整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新要求,在教學有效性上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
【關鍵詞】《漢家寨》;自主學習;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睘閷W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成為語文教師乃至其他學科教師的一個教學目標。王榮生教授尤其看重學生的“學的活動”,他認為:“教學流程擇其要而言,歸納為三句話:學生的‘學的活動有較充分地展開,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有較充分地表達與交流,班級的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共同的學習經(jīng)驗?!庇纱丝磥?,只有讓學生充分對文本進行閱讀、理解,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體現(xiàn)。而學生在自主學習之后的提問、交流,則能促進他們共享經(jīng)驗,在合作中探究文本內涵。
與此同時,不少老師同樣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如江蘇泰州中學董旭午老師提出:“課堂教讀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品深、品足課文語言的真味,讓他們的生命和心靈無數(shù)次的為課文的語言所震撼,以徹底激活他們對母語的真愛。”又如江蘇羊尖高級中學張春華老師認為:“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是真正的教,給學生學習體驗的機會才是真正的會教,教師輕松、學生愉快、學有收獲才是教的藝術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不少教師在面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上,手足無措,不敢放開手腳,大膽讓學生自主閱讀并討論。殊不知,《中國現(xiàn)代詩歌散文欣賞》給了我們語文教師一次實踐良機。該課本不存在學生不懂的字詞,卻只有學生不懂的句子。那些意蘊深長的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者特別的人生感悟。對句子理解得夠不夠透徹,直接決定著對文本的解讀程度之高低,也關系到學生的閱讀能力之強弱。讓學生大膽對文本進行探討,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漢家寨》的教學中,筆者大膽地進行了實踐,取得較好的效果。《漢家寨》主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理解,用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解讀課文的第一部分,了解作者如何描寫環(huán)境以及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第二課時重點分析文中的人物象征,歷史記載的意義以及堅守的含義。
第一課時,筆者先簡要介紹張承志及其作品,然后給學生十分鐘時間閱讀全文,重點閱讀第一部分,并思考三個問題:1.用每段中現(xiàn)有的詞語概述該段所描寫的環(huán)境;2.本部分讓你觸動最深的描寫是什么,說說其妙處;3.討論本部分的環(huán)境描寫作用何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在較深入的思考以及老師的引導下,一一將答案概括了出來。本課時實現(xiàn)了既定的目標。
第二課時,先在六班上,筆者一開始還是先讓學生在八分鐘之內閱讀完全文,然后思考列在黑板上的三個問題。八分鐘時間到,學生基本上閱讀完畢,然而不少人臉上有些茫然。筆者讓他們回答問題,結果答案五花八門,只有很少部分能夠答對。于是筆者將預設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卻沒有起到太好的效果。當時有一個學生說,老師,為什么作者說那個小女孩的眼睛便是他女兒的眼睛。頓時筆者明白了,原來學生對文本還有很多疑問,還沒有較好地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而筆者就在這種情況下,匆匆讓學生總結思考,顯然是操之過急。于是筆者在七班做出了調整。仍然讓學生在八分鐘內閱讀文本第二、三部分,但這回筆者不著急拋出問題,而是要求學生閱讀完文本之后,將課文中一些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全班一起解讀。
八分鐘過去了,在筆者的鼓勵下,許沐愷同學率先提出問題:“為什么那老移民突然鉆進了泥屋?”問題激起了全班小小的討論,筆者趁機請幾位比較活躍的同學發(fā)言,有的說是因為那老人臨時有事情,有的說老人想進就進,有的說最后一條戈壁灘有難言的神秘,老人恐懼而逃避。面對以上幾種答案,筆者給予了一定的肯定,同時還告訴他們,要結合全文來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義。全文通篇沒有一句完整的對話,而此時面對“我”的提問,老人只是搖頭,女孩則不眨眼地盯著“我”,這與第一部分作者對漢家寨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是相對應的,都可以用“靜”來概括,而這正體現(xiàn)了漢家寨無言的堅守。再往深處思考,老人是主動拒絕回答“我”的問題,這是不是與漢家寨拒絕外界文化的侵入有關系?
有了第一位同學的提問,第二位同學的發(fā)言也就毫不怯弱了。任晗同學提問“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當中的“它”指的是三岔口嗎?三岔口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沉思了一會兒,學生們開始舉手發(fā)言。有同學認為,三岔口所指的就是通往三條黑戈壁的岔路口;也有同學認為,三岔口指的就是漢家寨,因為課文中提到地圖上又標著另一個地名,與本段開頭所提的漢家寨相對應。筆者則提醒同學們可以往深處思考,三岔口的寓意可以是人生選擇的不確定性。三條未知的方向其實就是人生未知的前途,很有哲理,值得品味。
接著,林和昌同學問:“課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小女孩的破紅棉襖,作者這么安排有什么目的嗎?”這一問正中筆者心懷,于是筆者立馬拋出問題,為什么是紅棉襖而不是其他顏色?紅色有什么寓意?有同學回答,紅色代表喜慶,小姑娘是以此歡迎“我”的到來,再歡送“我”回去。也有同學回答,紅色代表積極、主動、開放,此處是小姑娘渴望與外界交流。筆者肯定幾位同學的回答之后,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一片黃褐色泥屋中,紅色是一個非常顯眼的顏色,在這里是給蒼涼、沉悶的氛圍帶來了亮色,且可以再進一步,寓意民族希望之光。同時棉襖之“破”則點明了他們生活的艱難與儉樸,以及在這種艱難環(huán)境下長期堅守的不易。
林菊同學最后發(fā)問:“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總覺得那便是我女兒的眼睛,為什么作者會認為小女孩的眼睛便是她女兒的眼睛?”不少同學也附和了起來,有人認為,黑亮的眼睛就是小孩的眼睛,是一種澄澈天真的善良的表現(xiàn);還有人荒唐地認為說這小女孩就是作者的女兒,引得哄堂大笑。筆者適當?shù)匾龑麄?,漢族的外貌是黃皮膚、黑眼睛,而這里所寫的黑眼睛其實就是漢族的一個傳承,往深一點說,可以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并且,作者在這里提到小女孩的眼睛像她女兒的眼睛,無形中已經(jīng)拉近了作者與漢家寨之間的距離,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和歸屬感。
在讓學生自由提問和自由回答之后,筆者提出了幾個預設的問題:一是文中除作者外,為什么只寫到老人和小女孩,老人和小女孩有什么寓意;二是文中的幾處歷史記載有什么意義;三是文中的“堅守”有幾層含義。在引導學生回答的同時,還指導他們要由淺及深地思考問題,盡量全面作答。
“教師根據(jù)文本和學生的實際,依據(jù)相適的閱讀方法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實踐活動,其‘過程就能夠確保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具體、步步推進地親歷、體驗、感悟與文本的對話(還包括因文本閱讀而發(fā)生的與教師、同學、自己相互交織的對話),獲得閱讀的經(jīng)驗并積淀為閱讀能力?!北菊n時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較好地實現(xiàn)了學生之間閱讀經(jīng)驗的交流。
現(xiàn)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其中一些哲理性文字和關鍵字句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如果能較好地利用現(xiàn)代散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將這種理念運用到其他文體的解讀中,相信一定能夠改善部分學生學習乏力,不愿思考的現(xiàn)狀,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教學流程就是“學的活動”的充分展開[J].語文學習,2010(3).
[2]董旭午.讓學生品足課文語言的真味[J].語文學習,2010(6).
[3]張春華.教的藝術追求不能擠兌學的時空[J].語文學習,2010(12).
[4]李維鼎.重視“過程與方法” 提高教學有效性[J]語文學習,2010(7-8).
作者簡介:蔡文恭,廈門外國語學校語文組,中學一級教師。
(編輯:陳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