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禮明 周正榮
胃脘痛的辨證施治
成禮明 周正榮
胃脘痛;辨證施治
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窩處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疾患,其病位雖在胃, 但與肝脾等臟密切相關(guān), 因肝與胃木土相克,胃與脾表里相關(guān), 且肝脾為藏血、統(tǒng)血之臟, 而胃為多氣多血之腑, 病程相對(duì)較長(zhǎng), 且久病多虛多瘀, 故臨床細(xì)別之, 方獲得應(yīng)手之悉。
系胃氣阻滯所致。癥見胃脘脹痛, 或痛引兩脅, 噯氣則舒, 嘈雜泛酸, 舌質(zhì)淡紅, 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和胃, 理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2 g , 白芍18 g, 枳實(shí)12 g,香附15 g, 川芎12 g, 元胡12 g, 郁金15 g, 三棱15 g。1劑/d,水煎飯后服用。
系虛寒所致。癥見胃痛隱隱、喜按, 肢冷便溏, 或冷吐清水, 舌質(zhì)淡白, 脈沉遲。治宜補(bǔ)氣溫中, 緩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湯加減:黃芪20 g, 炒白芍12 g, 桂枝9 g, 干姜6 g, 元胡12 g, 陳皮9 g, 大棗12 g, 炙甘草6 g。1劑/d, 水煎飯后服用。
系郁熱傷陰所致。癥見胃灼熱疼痛, 口干咽燥, 大便干結(jié), 舌紅少津, 脈細(xì)數(shù)。治宜養(yǎng)陰益胃, 和血止痛。方用芍藥甘草湯合一貫煎主之:沙參15 g, 麥冬12 g, 生地15 g, 枸杞子12 g, 當(dāng)歸12 g, 黨參15 g, 白芍藥20 g, 香附12 g, 甘草9 g。1劑/d, 水煎飯后服用。
系氣滯瘀血所致。癥見胃痛日久不愈, 痛如刀割, 痛處固定, 或有黑血便, 舌質(zhì)暗紅或紫暗, 或有瘀斑, 脈弦澀。治宜調(diào)氣行瘀, 活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生地12 g, 紅花12 g, 桃仁9 g, 水蛭6 g, 赤芍15 g, 丹參30 g, 三棱12 g, 莪術(shù)15 g, 甘草6 g。1劑/d, 水煎飯后服用。
系寒凝氣滯所致。癥見胃脘冷痛, 綿綿不休, 飲熱則緩,飲寒則甚, 面冷唇青, 全身畏寒, 甚則逆冷, 小便清利, 舌苔白潤(rùn), 脈沉遲而緊。治宜溫中散寒, 暖胃止痛。方用良附丸加減:附子9 g, 草豆蔻12 g, 木香12 g, 干姜9 g, 白術(shù)15 g, 元胡12 g, 炙甘草6 g。1劑/d, 水煎飯后服用。
按語(yǔ):治療胃脘痛, 關(guān)鍵在于辨證求因, 細(xì)審其寒、熱、虛、實(shí), 方可立方用藥。臨床上, 屬純熱證、實(shí)證的胃脘痛并不多, 屬純寒證、虛證亦為少見, 而多為寒熱虛實(shí)夾雜,故臨床上應(yīng)辨證施治, 選方用藥要靈活多變, 根治其本而兼治其標(biāo)。
2014-06-18]
450000 河南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作者單位:402295 重慶市江津區(qū)石蟆中心衛(wèi)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