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青
[摘 要]現(xiàn)代社會人們總是被壓力與焦慮圍困,作為所處環(huán)境相對簡單的大學生也逃脫不了類似的境況。如何才能讓人們的生活變得寧靜與和諧?本人認為閱讀具有強大的此類功能,人們通過閱讀變得思想更自由,心境更開闊,生活更愜意與藝術化。
[關鍵詞]閱讀;生活;藝術化
2014年3月第十二屆人大會議上有相關提案說到:我國人均年閱讀量僅4.7本,遠低于美國、日本等國家。很多人會說太忙,很多人又說每天都在閱讀……可是她(他)是真的在閱讀嗎?不盡然。誠如某些人說的:讀書越來越快,沒有最快,只有更快?,F(xiàn)代社會是個被動的速讀時代,我們被堆積如山的信息驅趕著往前走,電子的紙質的似乎每天都讀了不少文字,可是腦子里依然空空如也,因為速讀不是真正的閱讀,速度只是停留在碎片化的以娛樂為主的、缺乏深度的、缺乏經(jīng)典的閱讀狀態(tài)。仔細回憶一下,匆匆讀完的書和推送的文字,你到底還記得多少?這是一個驚悚的發(fā)現(xiàn)。
閱讀是提高個人自身修養(yǎng)提升思想境界的絕佳也是及其重要與方便的途徑。
一、閱讀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類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需求。即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目前人們已經(jīng)跨越了純粹的物質需求,很多地方很多領域甚至已經(jīng)發(fā)展到物質泛濫的程度,并造成了嚴重的浪費,比如快時尚,短時間理大量服飾被消耗和淘汰,而緊跟這個時尚現(xiàn)象背后的可能是許多精神空虛無聊的人,他們迫切需要精神層面的滿足。
另一有趣現(xiàn)象是:很多人有錢了喜歡在家里搞裝修,擺設很多書與藝術品,美其名曰“讓生活藝術化”。這說明人們迫切想讓生活上升一個臺階追求更豐富的精神滿足,但很多人只把書當成一個擺設而已,沒有閱讀,沒有發(fā)揮書的真正價值,這不會讓你變得更有文化與品位,正如香港作家梁文道說的:奢侈不等于品位。
說到精神需求,古人也有自己的方式:喝酒與旅游。
中國古人非常喜歡喝酒,喝酒似乎能讓人物我兩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緩解生存的壓力或對生命的焦慮。實際這是非常消極的,有時喝酒甚至帶有自虐情緒。竹林七賢中的阮藉,他非常喜歡喝酒。一次有人告知他母親要死了,而他卻說要繼續(xù)下棋喝酒,喝了三斗,直喝到吐血。他母親去世了,別人痛哭流涕,他自己卻不哭,一副醉醺醺的樣子。他感覺需要通過醉酒來逃避社會強加給他的種種問題。所以喝酒不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能讓你暫時物我兩忘,但最終問題并沒有解決。
另一種是旅游,旅游當然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并且借助人文自然景觀,人可以通過和歷史對話,給自己提供一個生命反省的機會。比如去看孔子,就會看到他一生坎坷卻活得如此豁達。史書記載當初王勃去看滕王閣時,也有很多感慨。現(xiàn)代人也全面熱衷于旅游了,有位朋友,對一件事怎么也想不通,他去旅游后,爬上山的最高峰,一下頓悟了;再假如一個人想不開要自殺,但看到風景美好,感覺到生命的意義,就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患抑郁癥的女白領,通旅游和其他游客的近距離接觸,看到別人條件不如她卻活得很開心瀟灑,受到啟發(fā),心情開朗了。
旅游的確讓人有會心一笑的感覺。閱讀也好比是在旅游,是在文字的海洋中旅游,文字的各種描述讓人會心一笑,讓人反思讓人感慨人生。
二、閱讀能提升生活的涵養(yǎng)與藝術品味
有人說:腳不能到達的地方,眼睛可以,眼睛不能看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本人認為閱讀是最便捷的選擇,閱讀的累積能讓個人散發(fā)出內(nèi)在的涵養(yǎng)與氣質,提升個人的精神素養(yǎng),它就是具有這樣強大能力的一種媒介,閱讀潛移默化的力量比我們的想像重要得多。
杭州《都市快報》2014年3月在南郊監(jiān)獄進行圖書漂流活動,一時間社會人員紛紛捐書。靈隱寺云林圖書館也特地捐贈很多有關人生的書,希望把善和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監(jiān)獄科長也很感慨:“從工作經(jīng)驗來看,信仰確實是很多犯罪的心理起源,希望結合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克欲、為善理念,來為服刑人員建立基礎信仰。”這個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
的確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普遍感覺焦慮困惑,而讀書可以讓人獲得一種自由,與作者交流的自由,與書中主人公交流的自由,自我意識無限暢想的自由,它更是最便捷的自我學習,是一種教育,在書中可以受到各種思想意識的影響并與之碰撞,同時讀書也是生活藝術化的一種體現(xiàn)。
把遠在中國古代的老莊之所謂“道”,落實到人的具體生命中,便是崇高的藝術精神,其所修煉而把握到的心,便是藝術精神的主體,我們今天談“藝術地生活”,便是要一身清氣,精神深處,心游書海,自然就滿室風雅了
具體而言:
1.閱讀提升人生境界,讓內(nèi)心豐富寧靜
莎士比亞有一句話是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焙芏喱F(xiàn)代人就過著這種表面上熱鬧非凡左右逢源,內(nèi)心里卻空虛焦慮寂寞無比地生活。
作家周國平在書中說到:閱讀能讓人安靜,提升思想境界。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寶藏。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
2.閱讀幫助找到心靈方向,提高心理健康指數(shù)
閱讀提升文化素養(yǎng),修煉心理健康。文化素養(yǎng)是通向未來之門,心理健康是生活幸福的精神保證。僅從幼兒教師而言,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平時的工作及與孩子的相處。幼兒教師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對孩子的生活負責,所以幼兒教師良好的素養(yǎng)與榜樣作用的影響是十分巨大深遠的。而書本是今人和逝者交流的一種方式,可以從那些離去者身上吸取教訓,人類就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發(fā)展,不斷成長的,如果幼兒教師自身很熱愛讀書,就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很理想的讀書環(huán)境,孩子會模仿老師的行為,也愛上讀書。讀書能讓下一代變得更有思想、更聰明、更有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
3.閱讀能滿足人適時的孤獨感并學會和自己相處、習慣思考
臺灣知名藝術家、作家蔣勛先生在美學角度談孤獨的書中,給出過結論: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于一種非??膳碌臓顟B(tài),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蹦阃浟耍胍焖俅蚱乒陋毜膭幼?,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一個人要學會從日常的生活里解脫出來,用陶淵明的話說就是“心遠地自偏”。閱讀就是與外界暫時隔開的良好途徑,可以讓人脫離周圍紛繁的環(huán)境,淡泊寧靜并習慣孤獨、學會思考以及學會與自己相處。
三、利用良好的閱讀條件,優(yōu)化人們的閱讀狀態(tài)
現(xiàn)在有各類規(guī)模大小風格迥異的圖書館和書店可供人們閱讀。僅從我們學校圖書館來說,它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可以提供幾十萬冊合法的書籍,包括實體書、電子書,以及大量數(shù)字圖書資源,給每一位讀者平等的權利,更能給沒有電腦的人提供上網(wǎng)的便捷服務,是找尋信息的絕佳地方。
但有個現(xiàn)象值得重視:傳統(tǒng)的閱讀與電子產(chǎn)品展開了一場拉鋸戰(zhàn),在各種場合比如汽車、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上,還有餐館等消費場所的人們無不拿個手機或平板。有位印度人寫了一篇文章表示感慨:中國人為什么那么喜歡玩手機?可想而知我們的閱讀模式發(fā)生了很大改變,電子書的出現(xiàn)導致紙質書銷售下滑,我們不否定電子書的優(yōu)越性,但我們要讓人們意識到大量運用手機等智能產(chǎn)品存在的危害:比如“沒手機恐懼癥”,“震動幻聽綜合征”,“社交信息泛濫導致的人際壓力”……所以要倡導人們優(yōu)化閱讀習慣,改變碎片化閱讀現(xiàn)狀,放棄一點電子產(chǎn)品的時間,回歸傳統(tǒng)的真正閱讀。就像有了汽車仍需要跑步、走路一樣,有了電子書我們依然需要紙質書。不管在私人場合還是公共場合,人都有快樂閱讀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快樂閱讀,就能學到很多并鍛煉我們的想象力。當你在圖書館大廳,在某個書店,報刊亭……看到認真的閱讀者,你不覺得是一件很爽心悅目的事嗎?其實每天讀書不必多,幾頁就行,關鍵是每天如此,日積月累。人的一生就這么長,能做的事、能看的書自有定數(shù),要那么快干什么呢?速度太快的閱讀,就像一根刻度太淺的唱針,沒有足夠的力度,刻不下應有的痕跡,時間一長,淺白的刻痕便消失在層疊上來的其他印跡中;真正的閱讀會讓文字在大腦皮層刻下印跡,無論過了多久,只要循著這些印跡,就能找到作者的脈絡,同時生成自己的思想體系。讓我們以一己之力和這個時代小小抗衡一下,細細讀上三五好書,把作者的精髓納為己有,再從作者的終點作為你的起點,重新出發(fā)。讓我們找回被弄丟了的閱讀時間,安靜下來,端杯熱茶,捧本好書,靜靜地看。
參考書目:
博客《蔣勛的孤獨美學》2013、12
文章《古人的生活哲學》2013、4
講座:生命單純,內(nèi)心豐富而寧靜——聽周國平談人生境界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