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蘇州大學(xué))
黛西·米勒之悲?。罕硐笈c現(xiàn)實的不一致
孫慧
(蘇州大學(xué))
《黛西·米勒》是美國著名小說家亨利·詹姆斯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本文從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出發(fā),探尋黛西之死的原因。各個人物的相同點是都只關(guān)注黛西表面的“放肆”、“不得體”行為,都沒有試著去真正了解黛西,揭開她天真、善良、不諳世事的性格本質(zhì)。筆者有理由認(rèn)為亨利·詹姆斯寫這篇小說的目的是警醒世人,凡事切不可只看表面,聽信謠言,一定要深入了解過之后才能下結(jié)論,否則很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黛西·米勒》 亨利·詹姆斯 表象與現(xiàn)實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19世紀(jì)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領(lǐng)袖人物之一。他早期交替生活在美國和歐洲,作品多數(shù)描寫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碰撞與沖突,集中體現(xiàn)這個“國際主題”的早期作品 《黛西·米勒》(Daisy Miller, 1878)便是其中之一。這部中篇小說一經(jīng)問世就立刻引起極大反響,迅速打響詹姆斯作為小說家的知名度。小說女主人公黛西·米勒的悲劇結(jié)局引發(fā)了讀者的廣泛討論,已有研究中有不少學(xué)者從道德沖突、文化錯位等角度闡釋了自己的觀點。
然而通過細(xì)讀文本的方式,筆者發(fā)現(xiàn)小說里各個人物只看到了黛西性格的表面以及這種性格下的所作所為。他們把黛西想象成自己社交圈里的一員,即對歐洲文化及社會規(guī)范有相當(dāng)了解和經(jīng)驗的人。他們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揭開面紗,發(fā)現(xiàn)黛西天真爛漫、不諳世事的性格本質(zhì)。黛西的叛逆并不是基于她對歐洲國家社會規(guī)則的充分了解的基礎(chǔ)之上還有意識地?zé)o視它們,而是她被限制在她僅有的經(jīng)驗范圍內(nèi),她不愿意為了取悅一個她不屬于的文化而改變自己自然不做作的處事方式。小說中的人物都沒有看透這一點,因此筆者認(rèn)為這是黛西悲劇結(jié)局的根源所在。
《黛西·米勒》中的男主人公溫特伯恩是在瑞士小鎮(zhèn)韋維的旅館花園里第一次遇見黛西的,他立刻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已經(jīng)很久沒有看見過比這位美麗的女同胞更加漂亮的相貌特征了——她的膚色,她的鼻子,她的耳朵,她的牙齒”(7)。但是,也是在第一次見面時,溫特伯恩就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冉道爾夫少爺?shù)慕憬愫芸赡苡行┹p浮?!保?)后來,黛西興高采烈地談及自己在美國的生活:“我在紐約有很多社交來往。去年冬天人家為我舉辦了十七次晚餐會;其中三次是男主人舉辦的。我在紐約的朋友比在斯克內(nèi)克塔迪還要多——男朋友多一些”,“我一直和許多男人來往著”(11)??蓱z的溫特伯恩從來也沒見過一個年輕姑娘這樣表白自己,多少感到有些迷惑:“這些和男子經(jīng)常交際的漂亮姑娘都是這樣的嗎?她會不會是個別有所圖,膽大,放肆的年輕人呢?”(12)在這件事上溫特伯恩已喪失了他本能的判別能力,他的理智也無能為力。最終,他“把黛西·米勒小姐當(dāng)做個輕佻的姑娘——一個美麗,輕佻的美國姑娘”(12)。
認(rèn)識了兩天以后,黛西和溫特伯恩兩人去了錫庸城堡。對溫特伯恩來說“他們的小小旅行頗像是一個越軌行動——一種冒險行為”(30),然而黛西“顯然并沒有激動;她沒有感到惶恐;她既沒有避開他的目光也沒有避開別人的;她對他看時既沒臉紅,別人在看她時也一樣”(30)。在19世紀(jì)的歐洲,單生男女是不可以在公共場合談笑風(fēng)生的,尤其是女生,這會有損女生的聲譽。因此,黛西的舉動讓溫特伯恩覺得她很“粗俗”,雖然與此同時他也很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時光。到了城堡之后,溫特伯恩發(fā)現(xiàn)黛西對封建的古跡不大感興趣,而是總“找許多借口問溫特伯恩一些有關(guān)他自己的這個那個問題——他的家庭,他以前的歷史,他的興趣所在,他的習(xí)慣,他的各種打算——同時也提供有關(guān)她自己性格的同類要點?!保?2)。黛西還說“她希望溫特伯恩和他們一起旅行,和他們一同“到處轉(zhuǎn)轉(zhuǎn)”(32)。明眼人都看出來黛西此次出行并不是真的想游古堡,而是想多了解溫特伯恩,也讓他更了解自己。在黛西得知溫特伯恩第二天就要離開時,她極力挽留,可是溫特伯恩說他有約會,必須回到日內(nèi)瓦。這使得黛西認(rèn)為他急于要去見的一定是個神秘的、迷人姑娘,并立刻挖苦溫特伯恩,還向那個姑娘開火。很顯然,黛西是喜歡上溫特伯恩了,對于他的突然離開感到很不舍,也很不安,而“一向擅長觀察女人”的溫特伯恩卻沒有察覺這一點,只是允諾黛西他冬天一定去羅馬看她。
一月底到了羅馬后,溫特伯恩從姑母口中得知了黛西被六七個漂亮的胡子包圍著的消息,這使他惱怒,暫時遏止了自己馬上想去看黛西的沖動。隨后,溫特伯恩去拜訪了沃格太太,卻不巧偶遇了黛西一家,并
被黛西邀請去送她見一個意大利朋友。溫特伯恩無法理解黛西“為什么在無人陪伴的情況下暴露自己,讓行人向她注目”(43)。但是溫特伯恩一面煩惱一面又高興,橫下了心,絕不把黛西送到喬萬尼利先生手上。在見到喬萬尼利先生后,溫特伯恩極力批評他,說他是個偽裝的高尚男子??墒趋煳骱苊黠@不同意他的觀點,這使得溫特伯恩又重新糾結(jié)于她是不是好姑娘的問題上來:“就算她是個小小賣弄風(fēng)情的美國人,好樣的姑娘會去和一個可能是個下流的外國人約會嗎?”(46)溫特伯恩腦中此時充斥著各種想法,“不可能認(rèn)為她是個行為端正的年輕姑娘,她缺乏某種必要的矜持。因此如果能用傳奇作家所謂“放蕩”的感情去對待她,事情就簡單了?!暗趋煳髟诋?dāng)前的處境下繼續(xù)表現(xiàn)自己是一種莫測高深的放肆和單純的結(jié)合”(46)。
之后,黛西和溫特伯恩有過幾次不愉快的談話,但這些并沒有使溫特伯恩灰心,他還是在別人批評黛西不得體行為時,站出來為黛西說話。此后,在黛西和溫特伯恩的一次交談中黛西開玩笑地說她已經(jīng)訂婚了,后來看溫特伯恩竟然相信她的話,她又改口說她沒有。一個禮拜后,溫特伯恩在古羅馬圓形劇場內(nèi)又見到了黛西和喬萬尼利先生。在那一刻,溫特伯恩有些吃驚,同時也感到如釋重負(fù)”,他終于意識到“這位年輕小姐值不得一個男子漢的尊重”。后來大家對黛西午夜在羅馬廣場會見意大利男子的事情議論紛紛,而溫特伯恩“意識到那個賣弄風(fēng)騷的美國姑娘給下流的仆從們“議論”這件事已不會使他感到十分遺憾了(71)。后來黛西染上了羅馬熱,病倒了,溫特伯恩去探聽消息,遇見了太太,得知黛西并沒有和意大利人訂婚。一周后,黛西去世了,溫特伯恩為她送葬時遇到了喬萬尼利先生,從他口中得知黛西的清白,他為此對于自己之前錯怪黛西感到很自責(zé)。如果溫特伯恩更了解黛西一點,更懂得黛西對他的情意,而不是一直糾結(jié)于黛西是否天真、純潔,也不是一聽了別人的閑言碎語就搖擺不定,改變自己對黛西最原始的看法,結(jié)局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黛西是典型的天真的美國女孩,到了歐洲后自己仍舊我行我素,沒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社交,尤其喜歡結(jié)交男性朋友的習(xí)慣在歐洲人眼里是多么不得體。她對這個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有的只是無比的熱情,卻缺乏必要的了解。相比之下,考斯泰洛太太本就是美國貴族,又在歐洲生活多年,說她是久經(jīng)世故毫不為過,她對于黛西一家這樣的“新興暴發(fā)戶”肯定是看不順眼。所以如果說溫特伯恩是導(dǎo)致黛西悲劇結(jié)局的最直接因素,那么考斯泰洛太太在很大程度上是整個悲劇的催化劑。“考斯泰洛太太是個很有錢的寡婦;是個很有地位的人”(16)。當(dāng)溫特伯恩第一次向她提起米勒一家時,她的第一反應(yīng)是“他們十分粗俗;對這樣的美國人我們的責(zé)任是不——不予理睬”,“他們待那個服務(wù)員就像是個極熟的朋友——當(dāng)他是上等人”(17)?!皽靥夭骱芨信d趣地聽著這樣一件事一件事的揭曉。這使他對黛西小姐形成了一種看法。她顯然有點不守規(guī)范”(18)。此處不難發(fā)現(xiàn),溫特伯恩對于黛西的看法是基于他姑母的描述之上的。后來,溫特伯恩在和他姑母交談的過程中,也承認(rèn)黛西“完全沒有教養(yǎng),但是她非常漂亮”(18)。溫特伯恩后來告訴姑母自己要和黛西去錫庸古堡,他的姑母說“這個女孩有多可怕”(18)。考斯泰洛太太最后還給溫特伯恩一些建議:“你最好不要和像你所說的這種沒教養(yǎng)的美國小女孩打交道。你已經(jīng)離家住得太久了,你一定會鑄成大錯。你太天真了?!保?9)考斯泰洛太太對于黛西的反感顯而易見,可其實她從沒有真正認(rèn)識黛西,她一切的觀點都來自于道聽途說。而她的偏見也一開始就給溫特伯恩打了一劑預(yù)防針,讓他對黛西的看法有所偏頗。
溫特伯恩在日內(nèi)瓦收到姑母從羅馬的兩封來信,其中提到了黛西“那位年輕小姐和幾個第三流的意大利人也很親密,她和他們熱烈往返,已經(jīng)引起許多議論”(35)。溫特伯恩到了羅馬后,考斯泰洛太太又告訴他一些有關(guān)黛西的新聞,“那個姑娘獨自一人和那些外國人在街上游蕩。她已經(jīng)結(jié)識了六七個專門追求女財主的羅馬人,帶著他們到處串門。她每到一處約會都帶上一個風(fēng)度翩翩、留著一撇漂亮胡子的男客”(35)。她還補充說道:“他們真是粗俗到家了,粗俗到家是否就是壞,這是一個需要玄學(xué)家來解決的問題。他們至少壞到使人厭惡;生命本來很短促,這就夠受的?!保?6)這些評價暫時澆滅了溫特伯恩馬上想去看黛西的沖動,也讓他開始懷疑黛西可能這段時間早已忘了他,心有所屬了??妓固┞逄倪@些言論看似只是她的一家之言,可是對于辨別力差的溫特伯恩來說這無疑是更加深了他對黛西的誤解。
當(dāng)考斯泰洛太太和溫特伯恩談及黛西和那個小個子意大利人時,她斷定黛西“在和那小小理發(fā)館里的發(fā)型模具搞不可告人的關(guān)系”(59),還斷言“保險她隨時都會告訴你她已經(jīng)訂了婚”(60)。這些話讓本就摸不清黛西對自己的感覺的溫特伯恩更懷疑黛西的純潔。在之后兩次三番地撞見黛西和那個意大利人在一起的時候,他終于選擇相信姑母的話,相信其他所有人的話,“看清”了黛西,也不再為別人討論她而擔(dān)心。
黛西顯然是對歐洲的文化風(fēng)俗不太了解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知的。她從來沒想過自己只是和男性朋友在街上聊天就會招來那么多人的非議,更不會料到后來大家都不搭理她,完全切斷和其的來往。相比之下,沃格太太之前在日內(nèi)瓦生活過多年,對于歐洲的文化環(huán)境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因此,當(dāng)黛西請求溫特伯恩送她去見喬萬尼利先生時,沃格太太當(dāng)下沒說什么,可是沒過多久她就乘馬車去街上找黛西他們了。她先是對溫特伯恩說“這實在太可怕了,這個女孩子不能做這樣的事。不能容許她和你們兩個人在這里散步。注意她的人足有五十個了”(47)。沃格太太臉色緋紅,情緒非常激動地說“不應(yīng)該讓這個女孩子毀了她自己”,“她真是瘋了”(47),她的建議是“請她上車來,讓她在這里乘車轉(zhuǎn)半個小時,給大家看看她沒有完全跑成了野人,再把她安全地帶回家去”(47)??慎煳鲗Υ藚s十分不以為然,對沃格太太說“我不會同意你的意思”(49)。這讓沃格太太非常傷心和失望。
在晚會上,沃格太太對于黛西帶意大利男人來訪表示很不滿。黛西和沃格太太告別時,沃格太太故意沒有理會她,這讓黛西臉色煞白。之后,沃格太太還對溫特伯恩說“不許她再到我客廳里來”(58)。沃格太太這樣的舉動就連溫特伯恩都覺得太大驚小怪,做得過分了點。
米勒太太曾經(jīng)說過黛西對于羅馬滿意的原因:“她喜歡這里的社交界——這里的社交界真是好極了。她什么地方都去,她認(rèn)識許多人?!保?9)因此,沃格太太及其他生活在歐洲的美國人對于黛西的排擠對天真的黛西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對黛西的悲劇結(jié)局是有一定影響的。沃格太太同樣也是一直關(guān)注到羅馬人對于黛西的看法,只看到了黛西愛社交的表面,并沒有想過黛西純真的性格本質(zhì)。
黛西這樣天真爛漫的女孩生活在19世紀(jì)的歐洲注定是要悲劇的。周圍的人對于她的“不得體”的行為都是避之而不及。人們習(xí)慣了一切都要遵循規(guī)矩、禮節(jié),即使是像溫特伯恩這樣的相對來說開明的人最終也沒能逃脫錯怪、誤會黛西的命運??梢哉f,黛西悲劇結(jié)局的最大的原因在于人們沒有試著去了解黛西,只顧著糾結(jié)于她表面的“放肆”行為。
筆者認(rèn)為,《黛西·米勒》讓讀者們懂得了凡事不能聽信謠言,只看到外表。雖然現(xiàn)代社會不會有黛西那樣的問題,可是還是會有許多其他問題需要我們謹(jǐn)慎對待。尤其對于一個人的了解,一定是在經(jīng)過長時間相處的基礎(chǔ)之上才能有結(jié)論的。如若不然,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1]James,Henry.Daisy Miller[M].UK:Penguin Books,1878.
[2]亨利·詹姆斯.經(jīng)典印象小說名作坊:黛西·米勒[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
[3]任生名.西方現(xiàn)代悲劇論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翁義欽.外國文學(xué)與文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5]殷企平,高奮,童燕萍.英國小說批評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