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歸
張武明先生是青海文化界的領(lǐng)軍人物,他身懷絕技,才華出眾,文氣橫溢,對青海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最近他不顧年邁,嘔心瀝血,編寫了歷史故事劇《弘化公主西行》,劇本主題鮮明,故事真實,劇情緊湊,人物個性生動、鮮明,令人愛不釋手,常在心矢,縈繞腦中,是同類作品中出類拔萃的上乘之作。
一、歷史背景真實可靠
有關(guān)歷史故事劇其真實性是它的生命力,忠于史實,事出有因,有根有據(jù),有記有載,然必紀實,方可信今而會傳后。只有反映史實,才能使人心悅誠服,歷久彌新,常演常新。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渾卻有乘機國亂、陰謀篡權(quán)奪位的歷史史實。故歷史背景豐富多姿,一波三折。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唐太宗不遺余力詔復吐谷渾國,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號“趉胡中烏干豆可汗”意為“吐谷渾英明的君主”。又遣李大亮率兵數(shù)千,為其聲援。但唐朝多次對吐谷渾的征討,使吐谷渾遭受到極大損失,致使吐谷渾貴族中一部分人對唐朝,懷有敵對情緒。與此同時,正在西藏崛起的吐蕃勢力得隴望蜀,有恃無恐開始向青海滲透,吐谷渾內(nèi)部出現(xiàn)了昏庸無能,慕容尊王為首的親吐蕃勢力,居心叵測。再加上唐朝扶持的慕容順久居長安為質(zhì),羨慕華風,不為國人所附,大禍臨頭,不久便在內(nèi)亂中被殺,人心浮動。唐朝又以慕容順子燕王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然而,諾曷缽年幼,大臣爭權(quán),肆無忌憚,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中大亂。唐朝剛?cè)嵯酀?,不得不派出軍隊,由侯君集統(tǒng)領(lǐng)入青海,以武力支持諾曷缽穩(wěn)定國勢,鞏固統(tǒng)治,“有不奉詔者隨意討之”。貞觀十年(公元636年)三月,諾曷缽遣使朝貢,請頒唐歷,奉唐年號,并遣子弟入侍長安,潛心學習唐朝文化,唐太宗則封諾曷缽為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意為“智慧富貴的君主”,并派淮陽郡王李道明持節(jié)往青海頒給冊命,賜鼓旗。諾曷缽也親赴長安致謝。這樣,吐谷渾成為唐朝友好邦國,舉觴稱賀。
《吐谷渾史》記載: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十二月,諾曷缽入長安覲見,獻馬牛羊萬頭,向唐請婚。唐太宗慎視抉擇,將風華絕代,驚才艷麗的宗室女弘化公主許之。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底,諾曷缽親到長安迎婚。十四年(公元640年)二月,太宗遣左驍衛(wèi)將軍、淮陽郡王李道明和左武衛(wèi)將軍慕容寶率軍持節(jié)護送弘化公主到吐谷渾。唐朝與吐谷渾聯(lián)姻,更密切了雙方的關(guān)系,此后雙方交往頻繁,貢使不絕。但好景不長,多種史書記載: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谷渾內(nèi)部以握有實權(quán)的丞相宣王為首的親蕃勢力擅權(quán)跋扈,他不滿于諾曷缽與唐睦鄰友好的政策,背信棄義,手段詭譎,陰謀策劃借大婚的時機,襲擊弘化公主,支持諾曷缽去吐蕃。但因事機泄露,弘化公主當機立斷,運籌帷幄,允諾曷缽率輕騎到鄯城(今西寧市),向唐朝求援。唐鄯州刺史杜鳳舉臨危受命,遣部將與在鄯城的諾曷缽屬下威信王興師問罪“合軍打擊丞相宣王,破之,殺其兄弟三人”。禁暴誅亂,除暴安良,避免了山河破碎,人亡政息,這一事件使吐谷渾中親蕃勢力受到一次沉重打擊,吐蕃見此,兇逆之萌,也予收斂。從此,唐與吐蕃,吐谷渾息事寧人,相忍為國。
二、主題突出,鮮明生動
弘化是唐朝實行和親政策時下嫁少數(shù)民族君主的第一位公主。也是唯一省親回唐的公主。她在青海草原上居住生活了58年,把一生獻給了吐谷渾國。劇本以弘化公主到達吐谷渾初始時絕世抱負,精于策論,協(xié)助治國安邦的事件為主,編撰故事,升華創(chuàng)作,故名《弘化公主西行》。
公元640年,即唐貞觀十四年初,按照事先的約定,吐谷渾第22代國主諾曷缽親自去長安迎娶弘化。舉國上下一片歡騰,欣喜若狂,揎袖捋手,準備隆重迎接,只有位高權(quán)重的丞相宣王心生邪念,奸詐狡猾,陰謀叛亂,奪取汗位。與吐谷渾求婚同時,吐蕃也遣使赴唐請婚,因關(guān)系不順,初時遭唐拒絕。使者回國后惡意歪曲,挑撥說是因吐谷渾人從中離間作梗所致。早有吞并吐谷渾之意的贊普松贊干布,立即調(diào)兵遣將,劍拔弩張,準備攻打吐谷渾。但隨著吐谷渾、唐聯(lián)姻,弘化西行改變了力量均勢,松贊干布心存疑慮,也不得不調(diào)整策略,自警自厲。宣王聞知吐蕃將攻打吐渾,以為時機已到,眉飛色舞,興高采烈,對內(nèi)積極活動,對外與吐蕃特使相勾結(jié),計劃在大婚之夜,將諾曷缽與弘化搶掠綁架,投奔吐蕃邀功請賞,借此登上大位。在如此嚴酷復雜、岌岌可危、千鈞一發(fā)的情況下,弘化勉為其難,以她的特殊身份和超人的勇敢智慧,真知灼見,先發(fā)制人,大智大勇,奮盡全力,壯勇果毅,徹底粉碎了種種陰謀,化干戈為玉帛,使唐、吐蕃、吐谷渾之間捐棄前嫌,主動示好,善待對方,成為友好鄰邦,國務勝脞,彪炳千古,而弘化公主行云流水,智勇雙全,起步見績,上承國恩,下澤黎民,大亂大治,國泰民安,大氣猶在,令人驚嘆,揚名立萬,震以雷鳴,享譽中外。
三、劇情緊湊、環(huán)環(huán)入扣
“弘化公主西行”劇情緊湊,從序幕到一至八場,一步一景,盤根錯節(jié),驚心動魄,環(huán)環(huán)入扣。當?shù)弥蹶幹\內(nèi)亂,奪取汗位,吐蕃又乘機出兵,吐谷渾邊境時,弘化公主,未雨綢繆,當機立斷,搶占先機,令內(nèi)侍速回伏俟城,對權(quán)傾一時、飛揚跋扈的宣王嚴密監(jiān)視,并立即向吐蕃發(fā)出邀請文書,請他們派專使前來出席婚慶大典,以觀察他們的動向。
當?shù)弥俺癁樾跷唬旱呛雇跆谩钡男豕唇Y(jié)吐蕃特使,趁弘化公主與諾曷缽大婚之際陰謀叛亂,襲擊弘化公主時,弘化公主將計就計。找到兩個心細膽壯、武藝高強之人,扮成可汗、弘化公主,在此洞房之內(nèi)假裝入睡,派精兵埋伏左右。外圍有意將他們放入,一旦動起手來定可將這些歹徒全部拿獲。
弘化公主料事如神,當二人在洞房和衣靠椅假睡。衛(wèi)跋堤慢慢上,觀察后向內(nèi)擺手,宣王聲嘶竭力狂叫:“速速將他二人拿下!”假諾、弘持刀面對眾敵、威信王與衛(wèi)隊,一躍而上,立即出擊,弘化公主的錦囊妙計,宣王才知上當,聞風喪膽,慌忙奔逃。
當然,宣王逃往吐蕃,又抓捕了吐蕃的特使,定然對吐谷渾更加不滿,橫生枝節(jié),兵禍連結(jié),繼續(xù)挑釁生事,在這一觸及發(fā),劍拔弩張,復雜形勢下,弘化公主又露鋒芒,先發(fā)制人。立即向吐蕃發(fā)出強硬抗議文書,抗議其干涉我吐谷渾國政,強烈要求送還叛賊宣王!
當?shù)弥罗少澑刹家笈蓪J瓜嗉s談判時,吐谷渾內(nèi)部顧慮重重,認為力辭不從,吐蕃從不懷友善,巧取豪奪,詭計多端,包藏禍心,名義相約為手段,實恐拘我專使不放還。為避免上當受騙,不派專使最安全,但弘化公主聲明大義,生死不渝,爭取主動當為先。一定要親自應約去會面。弘化公主出使吐蕃毅然決然,與松贊干布相約,侃侃而談,出奇制勝,陳述利害,仗義執(zhí)言,曉之以理,使松贊干布,分身乏術(shù),同情寬恕,決定向吐谷渾道歉賠禮,大帳也從邊疆即撤離。那宣王與特使交由吐谷渾國審理,如何懲處吐蕃不干預,計不旋重。如此終幕,讀者才喚然松動,回味無窮,百感交集。
《三國烽火息,高原皆歡騰》多少年來,唐與吐谷渾、吐蕃之間紛爭不息,戰(zhàn)事不斷。經(jīng)過弘化公主智勇干預,助成大業(yè),終于以和平友好告以天下,光艷四射,威震三國,聞聲四達,名垂青史,使《弘化公主西行》圓滿結(jié)局。
四、人物個性栩栩如生
劇情中的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與其身份十分匹配,惟妙惟肖的形象閃亮登場,淋漓盡致。
弘化公主是金枝玉葉,從小錦衣玉食,但受到皇室的教育與薰陶,見過的達官貴人多,經(jīng)歷的世面大,人生經(jīng)歷十分豐富。下嫁吐谷渾王,面對岌岌可危的嚴峻形勢,虛若懷谷,沉著冷靜,出奇制勝,力挽狂瀾,表現(xiàn)了她才德超卓、大智大勇的非凡才能。
諾曷缽作為吐谷渾國主,盡管他年輕,剛剛封王登位,缺乏治國理念,但他遠見卓識,傾慕大唐,向唐求援,唐太宗許弘化公主,他在國難當頭時,言聽計從于弘化公主,力學篤行,雙方志同道合,披肝瀝膽,同心同德,挽救了吐谷渾人亡政息的滅頂之災,諾曷缽大氣猶在,血氣方剛,舉止不凡,凜然正氣。
李道明作為大唐皇室成員,鴻儒碩學,厚德載物,素負盛名,又是弘化公主的父親,親自護送弘化公主平安到達吐谷渾,因而得知吐谷渾國將大亂,陰謀襲擊弘化公主時,鼎立站在諾曷缽方面,分析形勢,出謀劃策,顯示了父輩智勇雙全的大國郡主風度。
宣王奸詐狡猾,利令智昏,表面他擁護諾曷缽與唐睦鄰友好的政策,但他處處陰謀詭計,歇斯底里,乘吐谷渾王大婚之際,襲擊弘化公主,綁架諾曷缽,叛國投敵,當他的陰謀失敗后,骨顫肉驚,狼狽不堪,搖尾乞憐,在吐蕃松贊干布眼中,沒有人格成為不齒于狗屎的亡命徒,下場可悲,也是意料之中。
松贊干布立國吐蕃,向東擴張,列土封疆,野心勃勃,當唐拒婚后,他聽下人讒言,孤注一擲,攻滅吐谷渾,但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渾王時,他審時度勢,舉措得當,與唐、吐谷渾捐棄前嫌,渙然冰釋,善待對方,重歸于好,表現(xiàn)了他不愧是吐蕃雄才大略的英明國主。
此外,還如紀連琛的忠誠不渝,許開達的堅定立場,威信王的英勇果敢,衛(wèi)跋堤的賣主求榮、阿腴奉承,奴才面孔令人作嘔,不亦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