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曦
摘 要:《蘭亭集序》是中國文言文的經典之作,其間包含了許多中國文化的因素,在漢英翻譯中尤其值得注意。本文通過探討《蘭亭集序》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處理,分析出漢英翻譯中文化翻譯的處理技巧。在不違背原文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再現(xiàn)原文的文化意蘊,實現(xiàn)兩種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蘭亭集序》;中國文化;文化負載詞;融合
1 引言
每個名族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文化負載詞,這些詞匯都是名族文化的精華,也是改名族文化最直接的反應。 “這些詞匯中,,我們把能夠反映特定名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它名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詞匯稱之為文化負載詞匯,它包括詞、詞組和習語?!保纹咭?,2006:232)中華名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在這漫長的歷史文化中,漢語反應了大量具有名族文化特色的詞匯。
2 《蘭亭集序》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處理
在《蘭亭集序》中,文化負載詞匯很多,對這些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處理,能幫助更好地理解英漢兩種文化。下面通過分析《蘭亭集序》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提出一些解決辦法。
2.1 原文(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在這句話中,“永和九年”、“葵丑”、“暮春”“修禊”就是四個典型的文化負載詞。
2.1.1 “永和九年”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按照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永和”是當時執(zhí)政的皇帝晉穆帝(345年-356年)的年號,對于中國人來說,封建王朝的幾年方法基本上人人熟知,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對于英語讀者而言,雖然也有過很長的封建王朝歷史,但是沒有采用中國的這種紀年方式,通過查找資料得知確切時間是公元353年。“癸丑”是用干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依次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來紀年;這一年為東晉穆帝確立“永和”這一年號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如果采用簡單的英譯和直譯的方法,翻譯出來就是:It is the ninth year of Yonghe (AD353), and also the year of Kuichou.” 這樣對于一個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讀者來說,可能只會是一頭霧水。因此采用意譯和加注的處理方法會更好:In the ninth year of Yonghe (AD353), also the year of Kuichou, a way of counting Chinese lunar calendar, which was invented in ancient china and is still in use today. 這樣一來,既可以讓外國讀者明白這里要表達的西元紀年時間,同時又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點。
2.1.2 “暮春”是用孟仲暮紀月法紀月,即:中國農歷的三月。因此,在翻譯時,不能音譯為Muchun, 也不能直譯為late spring, 而應該在后面加注為In the beginning of late spring, the Chinese lunar month of March.這樣更具體準確。
2.1.3 “修禊”是一種古代習俗,即農歷三月上旬“巳日”這一天(魏晉后定位三月三日),人們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借以除災去邪,后來慢慢演變成一種象征性的活動,更多的是以踏青出游為目的。從蘭亭修禊來看,祭祀只是一種名義上的緣由,文人學士和社會名流們在這里聚集其實是為了舉辦詩會。這一習俗在當代已不常見,因此也不為外國人熟知。如果直接音譯為Xiuqi, 會讓英文讀者摸不著頭腦,如果再加注的話,會使用大量的注解。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充分考慮到這個詞的文化,類似于西方基督教中洗禮的一種形式,都有“用水洗濯”和“祛除不詳”的意思。因此在這里用意譯的方式,譯為 wash away evil spirits來說明原文的風俗,減少歧義。
2.2 原文(2)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句話中,“絲竹管弦”和“觴”也是典型的文化負載詞。
2.2.1 “絲竹管弦”中的絲指的是弦樂器;竹指的是管樂器,都可以稱為樂器。這些樂器與西方人熟知的樂器是不同的,在翻譯的時候,采用對等翻譯加上引申義的處理,翻譯成:Although no music is provided by the 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簡單易懂。
2.2.2 “觴”是一種中國古代的酒器,直接翻譯時是找不到對等詞的。因為中國的這種酒器只有中國古代才有的,與西方的完全不同。英語中有一個相對對等的詞“cup”,但是卻不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內涵。因此,在這里用“spirit cup”,既能消除一部分歧義,又能保住中國文化的內涵,做到相對的對等。
2.3 原文(3)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求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這句話中的“契”也是文化負載詞
2.3.1 “契”指的是古代的一種信物,本義為刻,引申為指符契。在符契上刻字,一剖為二,各執(zhí)一半,作為憑證。這里如果直譯的話,還需要加上大量的注解說明,會造成譯文復雜冗長。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考慮作者所要表達真實意思,即原因的一致性,筆者將整句話翻譯為“When I read their works and see that they were moved exactly as ourselves. I felt the same way and was overcome by its pathos.”
3 小結
文化差異是翻譯中的一大障礙,因為語言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內容,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中體現(xiàn)了文化的內涵,文化又通過語言體現(xiàn)出來,文化負載詞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在《蘭亭集序》中,文化負載詞充分體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在翻譯時,我們必須了解不同名族和文化的內涵,仔細分析這些詞所體現(xiàn)的隱含意思,在不違背原文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再現(xiàn)原文的文化底蘊,求同存異,避免使用引起文化沖突的詞匯,既不失原汁原味地傳播中國文化,又能照顧英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真正實現(xiàn)兩種文化的溝通和融合。
參考文獻
[1]王辰暉. 英漢對比研究視角下《蘭亭集序》翻譯分析.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12月第26卷第6期
[2]廖七一.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3]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彭翠. 從蘭亭集序的英譯看傳統(tǒng)文化的翻譯. 科教文匯,2012.02(中旬刊)
[5]連淑能. 論中西思維方式.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6]閔爽. 蘭亭集序解讀. 語文講堂,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