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芳 呂長竑
摘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歸納唐詩中水意象的概念隱喻,并對各類概念隱喻做了詳細的認知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唐詩中共有六類水意象的概念隱喻:“情感是水”“人是水”“心境是水”“時間是水”“困難是水”和“力量是水”。用當代認知隱喻理論解讀唐朝詩歌,論證了概念隱喻理論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對中國古代詩歌鑒賞具有指導意義,進一步促進了跨文化交流和研究。
關鍵詞:隱喻;認知語言學;概念隱喻;唐詩水意象
中圖分類號:I22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126-02
水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成為人類的精神寄托。水意象大量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然而學者多從文體、修辭、美學藝術等角度進行評析古代詩歌中的水意象,如劉雅杰[1]、邱燕[2]、王順娣[3]、胡秦葆[4]等,較少有學者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古代詩歌的水意象。盡管張屏、梁田和何麗蓉分別從認知角度對詩歌中水意象的概念隱喻進行了分析,但張屏和梁田的研究僅針對《詩經·國風》這部經典著作,而何麗蓉則只分析了著名詩人李白的作品,鮮有人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唐詩中的水意象進行全面的分析。
1隱喻與詩歌
在西方,最早對隱喻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詩學》中,亞里士多德將隱喻定義為用一個表示某物的詞借喻他物,這個詞的應用范圍包括以屬喻種、以種喻屬、以種喻種和類推。在傳統(tǒng)上,隱喻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格,其功能在于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有力。隨后,學者從修辭、語義、語用等多角度對隱喻進行了研究。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合著發(fā)表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標志著隱喻研究進入了認知語言學領域。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概念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彼{純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方式,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途徑。隱喻是構成人類思想體系必不可少的認知工具,是概念性的并且依賴于語境而存在。隱喻是日常語言中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是無處不在的。概念隱喻的工作機制是語言使用者將意象圖示由源域單向映射到目標域,此跨域映射需遵循恒定原則并植根于人們的身體經驗。兩個認知域事物的相似性是實現(xiàn)映射的前提和基礎,概念隱喻是系統(tǒng)的、連貫的。
2唐詩中水意象的概念隱喻
2.1概念隱喻的分類
本文選取的語料為外文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唐詩大鑒賞》。此語料是迄今為止唐詩選本中最為全面的作品之一。由于部分詩歌是對水的白描,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孟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中的“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王維《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李白《送賀賓客歸越》中的“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因此,筆者需要首先將唐詩中涉及水意象的隱喻表達提取出來。
筆者采取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取唐詩中水意象的概念隱喻。第一步,筆者在此語料中搜尋有關水意象的詩歌;第二步,筆者排除對意象進行白描的詩句,確定關于水意象的隱喻表達;第三步,在充分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將有關水意象的隱喻表達歸納為不同類型的概念隱喻。
2.2概念隱喻的分類描寫
情感包括兩個層面:情緒和感情。情緒指的是人類的喜怒哀樂悲等,感情包括的是愛情、親情、友情等。“情感是水”的隱喻表達共有31例,其中22例表情緒,9例表感情。概念隱喻映射就是將熟知的、具體的事物特征投射到陌生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上去。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所以人們通常用對水的身體體驗去理解情感這一抽象概念。水的各種特征會映射到情感這一概念上,使其更易被理解。在唐詩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筆者發(fā)現(xiàn)所有表達情緒的詩句均抒發(fā)憂愁。戴叔倫在《過三閭廟》中寫道:“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奔流不盡的沅湘之水,就像屈子的哀怨一樣綿延悠長。李益在《宮怨》中用“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描繪了用海水添宮漏,難熬的夜更加漫長的情景。在這里他借用海水的巨大容量描繪愁緒的沒有盡頭。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寫出了詩人的愁悶就像那不斷的流水,沒有盡頭。鋒利的寶刀可以一時阻礙水的流淌,而結果是水流更湍急,喝酒只能短暫地起麻醉作用,清醒以后,詩人的憂愁更加猛烈。
描寫人感情的隱喻表達大多涉及友情及離情。李白《贈汪倫》中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描寫了汪倫對詩人的友情比桃花潭水還要深。李涉在《再宿武關》中用“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抒發(fā)了詩人仕途坎坷、背井離鄉(xiāng)的愁苦之感。雄偉堅固的武關之門鎖不住寒溪,詩人一夜未眠,用潺潺溪水書寫無盡離情。嚴維的“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HT6](《丹陽送韋參軍》)[HT5”]描寫了詩人在送別韋參軍后在江邊遙望朋友遠去的方向,望見的只是浩浩蕩蕩奔流向前的大江,江面上寒鴉點點,令人感到無限離愁。詩人以奔騰不息的江水描寫綿綿不絕的情誼。
唐詩中,水的概念隱喻的目標域既可是抽象的概念也可是具體事物。詩人將水的特征賦予人的描寫,借以抒發(fā)自我情感。元稹《離思》的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表達了對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經歷過滄海的波瀾壯闊,不會覺得別處的水美麗,巫山有朝云峰,別處的云就相形見絀了。詩人將亡妻比作滄海、巫山,除了愛妻以外,沒有別的女子能使其動情了,表現(xiàn)出他們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是無與倫比的。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用浩渺的洞庭湖水描寫詩人的廣闊胸襟?!皡浅|南坼,乾坤日夜流”描寫了廣袤的洞庭湖將吳楚兩國分開,日月星辰宇宙乾坤在湖中交替而行。這廣闊的湖水能容納時空,就如詩人那開闊的胸襟一樣。詩人雖然已年老,一生漂泊孤獨,卻有廣闊的胸襟,依然開朗,心系天下。
水無常態(tài),有波濤洶涌的大海,有涓涓而流的小溪,還有靜無漣漪的湖水。人的心境就如水一般,時而澎湃,時而平靜,時而低落。盧綸用“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HT6](《晚次鄂州》)[HT5”]描寫詩人半夜聽到船夫因江面漲潮而相互呼喚的情形。潮水不斷翻騰拍打著船舷,就如此刻詩人晝夜不寧的紛亂心緒。許渾在《謝亭送別》用“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描寫詩人送別友人所見的江景。湍湍急流透露出詩人“流水何太急”的心理,刻畫了詩人因友人離去而惴惴不安的心境。endprint
自然界的水不斷流動,永不停歇,就如時間流逝,一去不返。古人早在“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中就體會到了時間與水的關系。將水一去不返的特征投射到對時間的理解上去,就形成了“時間是水”這一概念隱喻。李白《將進酒》中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寫到大河西來東去,勢不可擋,就如那流逝的光陰,不能復回。人生是如此短暫,青春易逝,歲月催人。雖不得志,也要縱情開懷,表現(xiàn)了詩人豪邁的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許渾在《登洛陽故城》用“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發(fā)出了光陰就如東流不止的洛水一去不返的感慨。昔日的繁盛最終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云散,詩人憑吊故城而感懷人世滄桑。
2.3分析
對唐詩中水意象的概念隱喻的解讀分析體現(xiàn)了概念隱喻理論的觀點,驗證了其在實踐中的適用性。概念隱喻就是將源域的意象模式投射到目標域上,此映射是單向不可逆的。源域是具體的、易懂的,能夠被直接體驗的,目標域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在唐詩中,源域是為人類所熟知的水,目標域分別是情感、人、心境、時間、困難和力量。在古代,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并以各種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對人類生產生活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對于水的身體體驗是形成唐詩中水意象概念隱喻的基礎。唐詩中水意象的概念隱喻映射就是將隨處可見的水的特征投射到各目標域上,從而使各目標域更易被理解。隱喻的本質是認知的,是用一種事物的特征去理解和體驗另一事物,“以幫助人們利用已知事物來理解未知事物,或者幫助人們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碧圃娭杏伤礁髂繕擞虻目缬蛴成溥^程就是認知的過程,反映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說明了隱喻是構成人類思想體系必不可少的認知工具。
源域和目標域的相似性是概念隱喻跨域映射實現(xiàn)的基礎。這種相似性不是完全的,而是指兩個認知域事物的部分特征相似。在唐詩水意象的概念隱喻中,水和各目標域是相似的。但是,各目標域并不完全相似于水的全部特征,每一類概念隱喻都突顯了水的某一個或幾個特征。例如,水的綿延悠長映射情感的纏綿悱惻,水深映射感情深厚,水的奔騰映射心境的不安,水的寧靜映射恬淡的心境,水的遠去映射時間的流逝,水流勢不可擋地映射難以克服的困難等。
3結語
隱喻的本質是認知的,體現(xiàn)了人類的認知思維方式,是人類認識新事物、理解新概念的認知工具。隱喻是詩歌的基本構成方式,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解讀詩歌中的概念隱喻對詩歌鑒賞有著重要作用。筆者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水意象的概念隱喻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對唐代詩歌中的水意象隱喻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為概念隱喻理論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實例論證。運用當代隱喻理論解讀唐詩為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具有指導意義。認知語言學理論與中國古典文獻的結合,有利于跨文化交流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劉雅杰.論先秦文學的水意象[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邱燕.論盛唐詩中水意象的精神蘊涵[J].古代文學,2010,(9):22-24.
[3]王順娣.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的水意象批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57-64.
[4]胡秦葆.論王維詩歌的山意象與水意象[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6):64-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