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平+吳遠華
摘 要:亞里斯多德是一位影響世界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哲學家,他宣稱哲學是“研究真實宇宙原因的科學”,主張把哲學分為理論的、實踐的以及創(chuàng)造的科學,創(chuàng)立了哲學的重要分支——形式邏輯。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科學家,他最早論證地球是球形。研究范圍涉獵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美學、博物學等,對科學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學園,從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出發(fā)主張“文雅”教育,提出兒童身心發(fā)展階段的思想;培養(yǎng)了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亞歷山大大帝等。然而,在他眾多的貢獻中以豐富的理論內(nèi)核彌綸八荒,至今仍然具有可貴實用價值的文藝美學思想?yún)s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文章取現(xiàn)代文藝美學學科視角重新審視亞里斯多德文藝美學思想基礎與理論內(nèi)核,探討其所建構的文藝美學體系,旨在為當下文藝美學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亞里斯多德;文藝美學;美學思想;藝術理論;思想基礎;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有一些理論,不論其論點正確與否,都因未能引起后人足夠的重視與探討而失去了理論自身發(fā)展進步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而另一些理論,便會引起學術界不斷的研究和探討,這樣的理論便具有了積極而深刻的價值意義。我想,在整個文藝美學發(fā)展史上對占有重要地位的亞里斯多德的文藝美學思想的探討便屬于后一種,這已經(jīng)成為中外學人有目共睹的客觀事實。他所提出的文藝美學觀點在多部論著中都有涉及,突出地體現(xiàn)在《詩學》,也散見于《修辭學》《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工具論》以及《政治學》等論著之中。亞里斯多德所建構的較為完整的文藝美學思想體系成為文藝理論研究“集前人之大成,奠后世之基石”的永恒豐碑。誠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言:“亞里斯多德是第一個以獨立體系闡明美學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盵1]亞里斯多德追本溯源的探索精神、發(fā)人深省的理論內(nèi)涵,更是受到學界的高度贊譽。不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亞里斯多德都是一部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失去風采的“經(jīng)典文獻”。
反觀兩千多年來的學術歷程,相關亞里斯多德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令人欣慰、值得驕傲,但所取得的經(jīng)驗更值得總結。概而論之,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主要偏重于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邏輯學、美學以及文學等視角對其理論內(nèi)涵進行分門別類的剖析闡釋、賦予其理論以當代價值,其中也不乏有將對象聚焦于亞里斯多德文藝理論的研究。即便這樣,將焦點投向《詩學》文本,在我國可查的相關《詩學》文本研究著作在大陸有藍天的譯本(1953年)、羅念生譯本(1962年)、苗力田主編的《亞里斯多德全集》(1990年)、陳中梅譯本(1998年)、王士儀的《論亞里斯多德〈創(chuàng)作學〉》(2000年)、李平的《神祗時代的詩學》(2004)等,在我國臺灣地區(qū)以姚一葦?shù)摹对妼W箋注》(1993年)最具代表。在國外,尤以萊辛在《漢堡劇評》中以大量篇幅集中討論和解釋了亞里斯多德《詩學》極具影響。翻譯入我國的還有維謝洛夫斯基的《歷史詩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厄爾·邁納的《比較詩學》(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等。此外截取“摹仿”、“美學觀”、“悲劇觀”、“詩學觀”等關鍵詞展開論述來揭示其理論內(nèi)涵、影響以及進行國內(nèi)外橫向與縱向比較研究的成果比比皆是,諸多西方美學史著作以及大量的研究論文之中都有所體現(xiàn),不再贅述。顯然,這些都理應成為我們研究的范圍,也為我們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礎和可資借鑒的觀點。但是,對亞里斯多德文藝美學思想體系的理論建構問題卻鮮有人問津。
筆者考慮到當時古希臘人各類文學藝術形態(tài)“互不分開、聯(lián)為一體”的實際狀況,認為亞里斯多德相關文藝美學的論述已經(jīng)建構起早期較為完整的文藝美學學科理論形態(tài)。故而文章從現(xiàn)代文藝美學學科觀念的視角切入來審視亞里斯多德文藝美學的理論建構問題,旨在全面地考察和客觀地分析亞里斯多德的文藝美學理論內(nèi)核,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其文藝美學思想的精髓,為當下文藝美學理論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其人其事
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臘斯塔基拉人。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弟子;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古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古典美學的最后一人、古希臘文明時期科學文化知識的集大成者,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作為哲學家,他宣稱哲學是“研究真實宇宙原因的科學”,主張把哲學分為理論的、實踐的以及創(chuàng)造的科學,創(chuàng)立了哲學的重要分支——形式邏輯。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豐富和發(fā)展了哲學的各門分支學科;作為科學家,其研究包羅萬象,幾乎涉獵古希臘所有學科,諸如邏輯學、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生物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地理學、地質(zhì)學、物理學、解剖學、生理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等。并在許多研究領域留下了堪稱經(jīng)典的學術著作,如被公認為西方傳統(tǒng)政治學的開創(chuàng)之作的《政治學》、西方文學藝術理論的集大成論著《詩學》,自然哲學的代表作《物理學》《氣象學》《論天》等。最早論證地球是球形,最早分析了社會、自然、思維與價值的多種形式,在科學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的研究不僅為后來的諸多科學奠定了基礎,也把古希臘好學深思的精神推向了發(fā)展的頂峰。作為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了呂克昂學校,建立了“逍遙學派”。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fā)展階段的思想,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主張把天然素質(zhì),養(yǎng)成習慣、發(fā)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大源泉。培養(yǎng)了大批杰出人才,以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亞歷山大(馬其頓國王)最具代表。
在美學研究方面,與其說他是“美學的集大成者”,還不如說他是“文藝美學的始祖”。他著有西方文藝美學理論的集大成之作《詩學》,也在《修辭學》《形而上學》《物理學》《工具論》以及《政治學》等作品中涉及文藝美學的諸多探討。盡管從標題上看他的著作主要討論的是具體的學科,具體內(nèi)容如史詩、戲劇、音樂等具體的藝術門類,但他所提出的“命題”的意義卻不僅限于具體藝術門類,他的基本觀念具有更為寬泛的文藝理論內(nèi)涵與價值。這與當時古希臘人認為“敘事詩、抒情詩和戲劇是互不分開的,他們借助音樂和舞蹈聯(lián)成一個整體”的觀點相印證。[2]亞里斯多德探討這一“整體”的美學思考在當代學科視域中被稱為文藝美學。而亞里斯多德的論述所“隱喻”的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建構的理論體系,不僅統(tǒng)攝著西方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也成為世界文藝領域研究的“法典”和“權威”。他的文藝美學研究“解析神質(zhì)、包舉洪纖、開源發(fā)流、為世楷式”[3]。馬克思曾盛贊他是“偉大的研究家”[4],恩格斯也把他視為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5]。
二、思想基礎
誠如恩格斯所言:“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盵6]一般,亞里斯多德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他和那個時代歷史、文化碰撞磨合的產(chǎn)物,是那個社會思想沖擊與蕩滌的結果,其文藝美學思想觀念與理論體系的建構也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繼承前輩哲人之基礎上凝練、創(chuàng)新的結晶。我們認為亞里斯多德文藝美學思想基礎不外乎如下四個方面。
從文化背景論,古希臘文明位于世界最為古老的四大文明之列,古希臘時期的文學藝術高度繁盛,不論是建筑、繪畫、雕塑,還是音樂、詩歌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尤其是在喜劇和悲劇上的成就更加卓越。以至于德國古典藝術史家溫克爾曼曾用“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來形容。馬克思也說:“希臘人,在他們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候,已經(jīng)站在文明時代的門檻上了?!盵7]博大的古希臘藝術,至今“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guī)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8]。亞里斯多德的文藝理論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從理論淵源看,它批判地繼承于前輩哲人;亞里斯多德生活在古希臘文學藝術由繁盛趨于衰落的關鍵點上,它是前輩古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不論是早期從自然科學視角解讀美學問題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和以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唯物主義者,還是主張從社會科學角度去看待美學問題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他們的觀點都能在亞氏的作品中找到影響因子。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第五卷中關于“美的客觀基礎”的言說,《詩學》第四章論述“文藝的心理根源”以及“文藝的社會功能”時就援引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和諧論”。從思想來源說,他作為柏拉圖的高徒,所受影響極大,其理論思想直接來源于柏拉圖。“他繼承了柏拉圖的學說,又批判了他的學說,從歷史上看,他批判和發(fā)展的部分比繼承的部分更重要?!盵9]亞里斯多德在《詩學》第一章中論述文藝的本質(zhì)在于“摹仿”時對柏拉圖“理式論”的批判,賦予了“摹仿說”以滑動的表征;再者,亞里士多德在論述文藝接受的心理效應問題上,拋棄了柏拉圖“情感影響正常理智”的觀點,分析了情感的后續(xù)效果,看到了文藝的“凈化”功能。從研究方法說,他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觀點統(tǒng)一起來認識問題,建立起唯物主義的哲學觀。同時主張運用其他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文藝問題,如從生物學中借用“有機整體”概念來論詩與其他藝術的創(chuàng)作,提出“完整整一觀”。從歷史學中引來藝術起源與發(fā)展的觀點,指出藝術起源于真實世界的摹仿。是他“用科學的方法替希臘文藝的輝煌成就作了精要的分析和扼要的總結,因而寫成了兩部有科學系統(tǒng)的有關美學思想的專著:《詩學》和《修辭學》?!盵10]但是,對亞里斯多德文藝美學思想體系完整的理論把握又不能局限于《詩學》和《修辭學》本身,而必須與亞里斯多德涉及文藝觀點的《倫理學》《形而上學》《物理學》《工具論》以及《政治學》等建立起有機聯(lián)系,只有這樣才能客觀地解讀他所建構的文藝美學思想體系與理論內(nèi)核。
三、思想內(nèi)核亞里斯多德生活在古希臘文明由盛轉(zhuǎn)衰的關鍵時期,他運用嚴謹縝密的邏輯思維(見《工具論》)、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融入他個人的倫理觀念和生命體驗去解決文藝本源、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與現(xiàn)實的關系、文藝的社會功能、文藝傳播與文藝批評等問題,初步建構起較為完整的文藝美學理論體系。(一)文藝本源思想關于文藝的本源與發(fā)生,亞里斯多德在《詩學》開篇明確指出,在研究詩的種類、功能、成分、結構之前,首先要闡明關于詩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史詩的編制,悲劇、喜劇、狄蘇郎勃斯的編寫以及絕大部分供阿洛斯和豎琴演奏的音樂,這一切總的來說都是模仿?!盵11]“摹仿說”是古希臘哲學的傳統(tǒng)學說,既不是亞里斯多德的獨特創(chuàng)建,更不是他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卻是理解亞里斯多德文藝本源觀的核心概念。亞里斯多德正是以對當時這個在古希臘藝術理論界頗有影響的“摹仿說”的批評為其邏輯起點來建構起文藝美學思想體系的。他生前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留基伯、德謨克利特以及柏拉圖等人都曾有過“藝術起源于摹仿”的說法,只是未能形成系統(tǒng)的學說而已。德漠克利特就說過:“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的。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盵12]柏拉圖也說:“從荷馬起,一切詩人都只是摹仿者,無論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們所寫的一切題材,都只得到影象,并不曾抓住真理?!盵13]顯然,柏拉圖也承認藝術是一種摹仿,但他竭力攻擊這種對于物質(zhì)感性世界的摹仿,認為藝術的摹仿是“鏡子的鏡子”、“和真理隔著三層”,否認這種摹仿的真實性和真理性,也從根本上否定了摹仿藝術自身。從表象來看,亞里斯多德的“模仿”說仍然是傳統(tǒng)的延續(xù),但實質(zhì)上他賦予了“摹仿說”以新的闡釋而具有了“滑動”的深刻意義。在亞里斯多德看來,現(xiàn)實世界就是具有多維意義的真實存在;詩摹仿真實存在的人的行動,在作品中創(chuàng)制的形象就是藝術的真實存在;“摹仿”不只是外在形象的再現(xiàn),更是能動的反映人的本性與活動,顯示人既合目的性又合規(guī)律性的真實存在。并且,“摹仿”既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人類的求知活動,它以形象的方式去探尋真理,形成關于人的創(chuàng)制知識;藝術的“摹仿”并非只受感覺與欲望驅(qū)使,它也憑借“實踐智慧”洞察人生,感悟藝術的靈魂,把握生命的真諦。因此,摹仿的藝術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
首先,亞里斯多德論述摹仿的手段、對象和方式的不同作為藝術門類劃分的標準,實質(zhì)上闡明了藝術對人的外在活動和內(nèi)在品性的摹仿,人是藝術的主體和主題,人與藝術互為本體;藝術以創(chuàng)制性的形象真實反映人的生活,藝術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其次,從具體文藝體裁出發(fā)論證模仿藝術的本質(zhì)規(guī)律?!对妼W》第四章闡述了詩歌起源的兩個原因,其一是人天生具有摹仿的本能,并通過摹仿獲得了最初的知識;其二是人都能從模仿的成果中獲得滿足、體驗到快感。二者皆本源于人類“摹仿”的天性。這種論證方法,就是主張從人類心理根源上去探尋模仿藝術的存在依據(jù)——“本能”與“快感”。
再次,亞里斯多德在其著作《氣象學》中談到藝術模仿自然時說,藝術是對自然本能的幫助和補救,但不能代替自然。而《詩學》認為摹仿的對象是真實世界中“行動的人”(是性格、情緒和動作的綜合),這種由自然轉(zhuǎn)向人生的巨大進步,使其文藝理論中灌注著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藝術對人生是一種完滿、增補或矯形。
最后,亞氏認為詩人的職能不是記錄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而是描述處于必然性、或然性而可能發(fā)生的事,表現(xiàn)某種“類型”的人和事??梢?,亞里斯多德的“摹仿觀”指的是根據(jù)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性體驗,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訴諸于典型化、形象化的概括方式來再現(xiàn)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而不是機械、被動地照搬生活現(xiàn)象。(二)文藝真實思想亞里斯多德以自身對文藝本源——摹仿觀的論證為邏輯起點,詳盡地說明了文藝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提出文藝真實觀。
亞里斯多德認為藝術的真實在于合乎情理的可信性,《詩學》第二十四章論道:“不可能發(fā)生但卻可信的事,比可能發(fā)生但卻不可信的事更為可?。痪幗M故事不應用不合情理的事,即便有了……也要用別的技巧加以美化,使事情聽得過去?!盵11](P.170)在這里,亞里斯多德清楚地闡述了他的藝術真實觀,使生活中不近情理的事變得合乎情理從而使人信以為真。一方面,主張藝術真實以生活真實為根據(jù)、為源泉。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藝術的虛構成分。他接著說:“詩的真不同于政治科學的真及其他技藝的真?!敝赋鏊囆g的真實有別于其他科學的真實,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的特殊規(guī)律。又指出藝術的真實性,比現(xiàn)實更真實?!对妼W》第九章說:“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fā)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即根據(jù)可然或必然的原則可能發(fā)生的事。歷史家與詩人的區(qū)別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寫作,而在于前者記述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盵11](P.81)這里亞里斯多德拿詩和歷史的比較作了清楚的說明。《修辭學》第七節(jié)也說:“當你把描寫得就像人們所做的那樣,這一事實,就會使人們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你是信任得過的。因此,不管你所說的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他們都會把它當成真的?!盵12](P.92)這里所說的雖然是藝術欣賞過程中的一種現(xiàn)象,但卻強調(diào)了藝術的真實性就在于合乎情理所造成的可信性。
此外,亞里斯多德的藝術真實觀還體現(xiàn)在藝術模仿對象的客觀真實上,他認為,藝術不僅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個別表面現(xiàn)象,而且反映現(xiàn)實世界事物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揭示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規(guī)律。摹仿對象的選擇,不僅要注重情節(jié),而且要求“性格”的刻畫也應如安排情節(jié)一樣合乎必然律和可然律;因此說,亞里斯多德的文藝真實觀以客觀真實的物質(zhì)世界為前提和基礎,以“模仿觀”為理論基石,展現(xiàn)了“可信性”的精神內(nèi)涵。(三)文藝功能思想文藝的社會功能問題歷來都是學術界持續(xù)討論的問題,也是亞里斯多德文藝美學思想的精髓之一。所謂文藝的社會功能,指的是文藝的社會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對“文藝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這一追問的解讀。
《詩學》第六章提出:“悲劇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些情感得到凈化?!敝赋隽宋乃嚨牡赖伦饔煤徒逃饔?。第九章談到詩可以使人認識生活的本質(zhì):“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更被嚴肅的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所謂‘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種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會說的話,會行的事,詩要首先追求這個目的?!钡谑恼抡劦?,“人對于摹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快感屬于美感的范疇,亞里斯多德的“快感說”指出了文藝的審美作用。亞里斯多德在論音樂時,更明確地指出了文藝的社會功能。他說:“音樂應該學習,并不只是為著某一個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教育、凈化和精神享受,也就是緊張勞動后的安靜和休息?!盵10](P.87-88)這里的凈化,亞里士多德解釋說是“心里感到一種輕松舒暢的快感”。
概括地說,亞里斯多德從心理學的角度肯定了文藝能使人們潛藏的情緒得到宣泄,達到一種舒暢、平衡與和諧的狀態(tài),這實質(zhì)上突出了審美活動中文學藝術對接受主體的心靈浸潤和人格塑造作用。他提倡通過藝術的影響將受眾納入到社會秩序中去,強調(diào)自由的、直接的情感表現(xiàn)與宣泄,使人的心理感官得到愉悅,心靈得到凈化,進而使個體意識提到普遍性的倫理層面,創(chuàng)造出真、善、美的人生??梢?,亞里斯多德認為文藝具有教育、審美、娛樂的社會功用。(四)文藝創(chuàng)作思想從文藝創(chuàng)作觀的視角看,亞里斯多德借用生物學中“有機整體”的概念,從文藝創(chuàng)作(主要是悲劇)的六個決定其性質(zhì)的成分,即情節(jié)、性格、言語、思想、戲景和唱段等藝術要素入手,從正面立論、深入探究來確立其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完整統(tǒng)一觀”。所謂完整,在他看來一方面體現(xiàn)為結構的完整,即指事之有頭、有身、有尾。亞里斯多德在《詩學》第六章中提到文藝摹仿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比生活中更真、更美、更善的人物和故事,必須符合有機整一的要求。作品中所描寫的事件、刻劃的人物,不僅表面看來是一個整體,而且在它們的內(nèi)部,也存在著有機、必然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的必然趨勢,事件的各個部分,人物的前后行動,甚至語言、細節(jié),都應該是藝術整體的有機組成,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而不能是支離破碎、各自游離的歷史或現(xiàn)實碎片。此外,還體現(xiàn)在人物形象刻畫的典型上,在他看來,文學藝術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的每一句話、每一樁事、每一個行動,都必須符合他的性格特征,具有典型性。最后,亞里斯多德還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還要有光輝的思想。一出戲只要有光輝的思想,縱使它沒有魅力、沒有力量、沒有技巧,但比起內(nèi)容貧乏縱然響亮而毫無意義的詩作,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即使不通過表演,其魅力仍然不失。
如果說上述三點是亞里斯多德關于文藝創(chuàng)作的美學思考,那么具體的創(chuàng)作實踐又如何操作呢?以亞里斯多德論悲劇創(chuàng)作為例,六種決定悲劇創(chuàng)作的成分,在他看來主次分明,其中情節(jié)(事件的組合)最為重要,居于創(chuàng)作的首位,是靈魂。性格(摹仿的對象,具有普遍性)次之,思想(創(chuàng)作的能力)第三位,言語(創(chuàng)作的手段,主要指用詞表達)居于第四,唱段第五,戲景第六。在《詩學》中說:“在作品中平緩松弛、不表現(xiàn)性格和思想的部分,詩人應當在言語上多下功夫,因為在相反的情況下,太華麗的言語會模糊對性格和思想的表達?!盵11](P.170)又說:“有人以為,只要寫一個人的事,情節(jié)就會整一,其實不然。在一個人經(jīng)歷的許多,或者說無數(shù)的事件中,有的缺乏整一性。同樣,一個人可以經(jīng)歷許多行動,但這些并不組成一個完整的行動?!盵11](P.78)由此,亞里斯多德的文藝創(chuàng)作主張選擇(創(chuàng)造思維)、取舍和凝練的“完整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