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婧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望都鎮(zhèn)城內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農村幼兒教育課程目標與資源探析
董婧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望都鎮(zhèn)城內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從現(xiàn)階段看,我國農村幼兒教育的投入逐漸增加,硬件出具規(guī)模,但相對應地,在幼兒教育的軟件層面開始凸顯瓶頸。課程目標和資源探析能力的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幼兒教育發(fā)展的一大障礙。為了凸顯教育公平性,提高幼兒教育水準,必須積極研究并解決這兩個問題。
幼兒教育;課程目標;資源探析;問題分析
(一)課程目標空缺,無法提供行為指南。
隨著全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幼兒教育課程開始走上“以目標的發(fā)展性、內容的豐富性、方法的多樣性和評價的實踐性”為特征的多元、開放的改革之路。但從我國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看,課程目標研究不容樂觀。”現(xiàn)實中的主要問題:一是課程目標含糊不清導致實踐操作出現(xiàn)紊亂;二是課程目標難以通過課程內容充分體現(xiàn);三是課程與教學分離,課程目標不能通過教學過程具體呈現(xiàn)。這在農村幼兒教育中尤甚。
(二)課程資源匱乏限制幼教改革發(fā)展。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雖然從現(xiàn)代課程觀點看,課程資源無處不在,但不同區(qū)域的課程資源存在質的差異。要達成一定的課程目標,有些資源是需要購置、擴充的。但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資源分布狀況極不平衡,無論是條件性資源和素材性資源,城市都遠比農村優(yōu)越。
從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出發(fā),現(xiàn)代農村幼兒教育的課程目標既要涵蓋整個國家的幼兒教育目標。這是確立課程目標的基礎和前提具體地講,可以把現(xiàn)代農村幼兒教育課程目標的內涵概括為三個主要方面:
(一)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感知。
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感知,是幼兒教育課程的首要目標。幼兒能意識到基本自然現(xiàn)象和人們之間的相同與相異之處,并對此感到好奇,也是在幼兒心靈深處播下民族精神和人類優(yōu)秀文化種子的過程。幼兒階段不僅因為大腦發(fā)育最為敏感,而且因為此期形成的原初的積極或消極的社會行為習慣,將影響其整個人生的發(fā)展。
對于農村幼兒教育課程目標來說,對自然的感知,指農村幼兒形成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潛意識,以及關于“類”的初步印象;對社會的感知,指農村幼兒初步形成關于團隊、組織、榜樣、紀律、規(guī)則、信息、勞動、關心、競爭等的感覺,以及善惡美丑等最初情感;對自我的感知,指幼兒在觀察與“探究”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形成安全保健意識、獨立自主精神和自尊品質等。
(二)心智疆域的拓展。
馬卡連柯指出,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5歲以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對于農村幼兒來說,雖然不能像“捏泥人”一樣隨心所欲地去塑造兒童,但至少可以使農村幼兒在成人后,盡可能少留下心智疆域中還有一片未分化的或不曾開發(fā)過的土地的恐慌和遺憾。
靈性智力或靈商(SQ)是使人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富有洞察力的、制定規(guī)則和打破規(guī)則的轉變性思維的潛在能力。而在靈性智力的獲得與發(fā)展中,藝術的熏陶尤其重要。人的藝術素質包括音樂、美術和空間智力等多種要素。
(三)運動技能素質的獲得。
人的運動潛質即動作協(xié)調性或肢體靈活性的差異除了一部分是由遺傳因素決定以外,主要是嬰幼兒期的肢體運動經歷導致的。因此,農村幼兒教育課程還必須重視幼兒身體運動技能素質的培養(yǎng)。具體而言包括兩個層次:第一,是一般技能或關鍵經驗的獲得性訓練。如20世紀60年代韋卡特創(chuàng)建的海斯科普課程提出的有關兒童發(fā)展中的關鍵運動經驗。這種課程模式設計不要求購置和使用特殊的材料,比較適合在農村幼兒教育中廣泛使用。第二,是現(xiàn)代體育中的多種運動技能的初步識得。如球類運動、田徑運動等潛質的培養(yǎng),也應成為農村幼兒教育課程目標內涵之一。
課程資源既是課程形成的前提,又是課程目標達成的保障。課程理論、課程政策、實施環(huán)境和師資素質等都會對課程目標形成重大影響。
(一)應積極擴充校內課程資源,比如幼兒活動設施建設、游戲材料配置、少兒文學讀物和音像設施購置、專業(yè)幼兒教師的引進和培養(yǎng)等。
(二)充分挖掘社區(qū)教育資源,如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部隊、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等建立廣泛的聯(lián)系,適時組織幼兒參觀學習。
(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山、林、水、土、花草等都可以作為課程材料。從幼兒園教學本身看,幼兒教師既是課程實施者,又是一種活的課程資源,幼兒師資培養(yǎng)與在職幼兒教師培訓是改善農村幼兒教育課程資源的關鍵。伴隨著大課程觀的確立,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課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課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就要求幼兒教師不僅是一個具有各方面專業(yè)知識的組織者,且能熟練掌握多方面的一般性知識。
教師的教學心態(tài)、對社會的基本認識和科學素養(yǎng),以及與幼兒交流、談話的藝術和在課程設計與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的知識與能力等,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幼兒教育發(fā)展的質量與水平。整合幼兒教育中的專業(yè)性知識和一般性知識(如人文社會知識和科學素養(yǎng)等)是今后較長時期農村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從目前我國教師教育體系結構看,應重點加強包括幼兒教育在內的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培養(yǎng)。同時,校內教學設備設施的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當代幼兒教育中,游戲、郊游和其他圍繞兒童關于自然物質與真實事件的體驗所設計的活動,構成了幼兒教育課程的中心。農村幼兒的藝術根基、運動技能和科學素質,甚至數(shù)理邏輯能力的積蓄,多數(shù)情況下是通過實物教學和真實情景體驗自我構建的。這就要求農村幼兒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和精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從幼兒園之外課的程資源看,一是應將幼兒的學習擴展到農村社區(qū)和家庭,使幼兒園與社區(qū)、家庭緊密結合,協(xié)同完成教育活動。協(xié)同方式有參與教學、收集活動所需材料或資料、對幼兒進行輔導或咨詢、提供信息支持等。農村幼兒教育課程應由兒童身邊最近的體驗開始,讓幼兒在活動中運用書籍、報刊、雜志、互聯(lián)網、電視、廣播、錄像、照片、玩具、實地觀察等各種途徑去獲取信息,并在活動中培養(yǎng)問題意識和自發(f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葉平枝,司秀月. 開發(fā)和利用農村課程資源 提升農村幼兒教育質量[J]. 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03:44-47.
[2]孔敏. 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
[3]聶勁松. 農村幼兒教育課程目標與資源探析[J]. 學前教育研究,2006,Z1:64-66.
[4]郭麗. 農村幼兒教育資源開發(fā)的誤區(qū)及實踐策略[J]. 基礎教育研究,2014,01:60-61.
[5]楊行,成云. 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整合利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05:122-125.
G613
:A
:1671-864X(2015)09-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