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言說”之物·“建構”之基
      ——析葛蘭西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理論

      2015-01-30 06:54:02朱文婷陳錫喜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葛蘭西言說話語

      朱文婷 陳錫喜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40)

      “言說”之物·“建構”之基
      ——析葛蘭西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理論

      朱文婷 陳錫喜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40)

      確保國家凝聚力、鞏固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與提高對外話語地位,其關鍵在于掌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打造話語內核、尋找現(xiàn)實通路的二重模式,或為這一目標提供可能性路徑:在話語內容方面,意大利傳統(tǒng)哲學中“集體意志”、“國家精神”與“常識”概念的相互融合,成為話語的言說之物;在話語權實現(xiàn)方面,以“政治—市民社會”關系模型為傳播場域,借助政黨和有機知識分子兩大言說主體開展的陣地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成為“權力-權威”的話語斗爭主要形式。其理論不僅因哲學深度成為當時無產階級斗爭的理論參照,也因方法論價值可為鞏固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決策參考。

      葛蘭西;意識形態(tài);話語;常識;“權力-權威”體系

      如馬克思所言,“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xiàn)實的意識?!盵1]作為人類描述外部世界的產物和進一步改造世界的工具,“語言”(Language)是客觀存在的主觀表達,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意識存在。通過人們對語言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打造,語言將迅速上升到“話語”(Discourse)階段,并開始帶有思想內容的邏輯性和利益群體的指向性。而當“話語”與融合了世界觀、文化運動和宗教信仰的思維總體——“意識形態(tài)”(Ideology)相互結合后,便誕生了“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概念雛形,它因在現(xiàn)代社會權力斗爭中的博弈之用、在對統(tǒng)治階級合法性的鞏固之效,成為政界和學界共同的關注焦點。

      西方學者在試圖從對意識形態(tài)話語實現(xiàn)形式的追問中尋找統(tǒng)治的合法性來源。當代著名思想家??拢∕ichelFoucault)認為,“話語的制造是同時受一定的數(shù)量程序的控制、選擇、組織和重新分配的”[2],特定群體話語產生和傳播的關鍵在于,利用一種隱性的權力(通常是非物質性權力)對話語進行控制和影響。東方學代表人物薩義德(Edward Wadie Said)提到,那些看似文本意義上毫無重要性的話語,在現(xiàn)實中恰恰是政治權力、文化權力和知識權力等多種權力形式的集中體現(xiàn),這些話語將為非集權社會帶來“支配著另一些文化形式的權力”[3]。英國伯明翰學派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則為話語構建了輿論體系,他把現(xiàn)代國家的大眾傳媒視為話語中介,借助這一機關,國家將贏得“沉默的大多數(shù)”對強制性權力的支持的基本意識形態(tài)形式[4]。歷覽上述觀點可知,針對意識形態(tài)話語,學者已完成由語言論軸心向意識軸心、權力軸心的轉向,即不再單純從語言學意義上,而開始從統(tǒng)治階級話語產生、言說和傳播的角度挖掘話語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事實上,將“話語”、“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概念結合的第一人當屬意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他把對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反思作為理論建構的主要根據(jù),“為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引入了一種深刻的革新”[5]。本文正是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態(tài)度,從挖掘該思想的價值入手反觀自身,在互參互釋中為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話語權打造提供可能性參考。

      一、意識形態(tài)話語內核的建構

      與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同,葛蘭西試圖宣揚一種“兵馬未動而意志先行”的思維先導性,即通過目標籌劃的反作用促成現(xiàn)實行動的若干可能,這就意味著,在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物質決定意識”的歷史必然性邏輯之外,非物質性元素也可以作為一般構成性(甚至是優(yōu)先性)的元素而存在,這一觀點在他對意識形態(tài)話語內核的建構上得到了集中反映。葛蘭西提到,作為一種融合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內容的概念總稱,“意識形態(tài)”代表了特定歷史時期內的人們的思維方式,而他們表明個人觀點或利益指向的行為,使得一種體現(xiàn)人類屬性的中介——“話語”得以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個體間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開始聚合凝結,他們的話語隨之呈現(xiàn)出集體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點?!耙环N偉大的文化,可以被譯成另一種偉大文化的語言,也就是說,一種具有歷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偉大的民族語言,同樣能夠翻譯任何其他的偉大文化并且成為一種世界范圍的表現(xiàn)手段?!盵6](p235)由這段話可以知,在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的話語,一方面開始擁躉統(tǒng)治階級作為“最高代言人”,以最大限度擴大政治影響作為基本目標指向,另一方面又以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作為依附,在意識形態(tài)的外殼下促成話語的傳播。是故葛蘭西指出,統(tǒng)治階級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其關鍵不在“奪權”,而在“話語”,即依照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首先從“政治”和“文化”兩大分支建構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內核,方能達到權力在握之最終目的。

      ⒈政治意識形態(tài)話語生成:“集體意志”和“國家精神”的建構

      政治意識形態(tài)是葛蘭西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第一塊基石,相關思想源自他對意大利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古典政治學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olòMachiavelli)便在《君主論》中提出將“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科學”融合的邏輯理路。該書提到,“政治”是思想、文化法律和科學等要素的固有前提,為使意大利建成現(xiàn)代民族國家,統(tǒng)治階級要以“君主”的角色在整個社會維持權力與智識的平衡,他須兼具獅子(兇險)和狐貍(狡猾)的政治德行,動用暴力和武裝來“具體創(chuàng)造的幻想,影響四分五裂的人民,喚醒并組織人民的‘集體意志’(CollectiveWills)”。不難看出,馬氏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界定帶有濃厚的政治強權口吻,君主必須首先是政治理念的代言人,進而才能成為“集體意志”的代表,在此基礎上的民智啟迪與道德教化的任務才能得以開展。

      對于馬基雅維利的君主理論,葛蘭西予以了充分肯定,盛贊其“討論了領導人民建立新國家的君主必須如此這般”,“辯論邏輯嚴密,具有客觀的科學性”。他認為,正是受到這種“披上強制甲胄”力量的影響,意大利人民方才獲得了具有歷史必然性的積極意識,由此開啟整個國家的崛起之路。沿襲這一思路,葛蘭西也提出了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的君主理論:由于歷史背景不同,新的時代呼喚一種新的“集體意志”的出現(xiàn),它既要包含民族人民集體思想,還要囊括精神和道德領域改革,催生這種集體意志的任務將由一名“現(xiàn)代君主”來承擔。那么,誰將成為“現(xiàn)代君主”的化身呢?葛蘭西接下去論述道:“現(xiàn)代君主也是神話的君主,他不可能是真正的人或確定的個體。他只能是一個有機體、一個復雜的社會要素。在這個社會中,集體意志已經(jīng)得到承認并在行動中顯示威力,開始呈現(xiàn)具體的形式。歷史已經(jīng)提供了這個有機體,那就是政黨——第一顆細胞,但是其中包含普遍和完整的集體意志的萌芽?!盵5](p91)由此,“現(xiàn)代君主”的身份得以揭開——基于無產階級政黨富有普遍的智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現(xiàn)代君主”非其莫屬,他們能夠用政治實踐的方式打破舊的社會集團的內部框架,并從社會中最龐大群體——無產階級的角度出發(fā),設定自身利益指向和思想導向,以此構筑社會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新平衡。通過無產階級政黨一系列的政治行動和群眾實踐,原有的集體意志也將克服“松懈無力”的現(xiàn)狀和“毀滅性的”衰落,完成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意義上的轉變,真正成為喚醒和組織人民的思想武器。

      除“集體意志”之外,“國家精神”(National Spirit)也成為葛蘭西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內容補充。所謂“國家精神”,它最早是由意大利納粹領袖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提出的,意指一種存在于每一次大型政治運動背后的、積極運行著的精神力量。在墨氏的話語體系中,國家精神無疑是強制、集權和極端民族主義的——事實上,它的“精神引領”和“思想感召”力量也曾為意大利法西斯國家起到過積極的團結凝聚作用;對于這一點,葛蘭西不置可否。然而他進一步論述道,由于國家精神是要在代際傳承過程中營造人民內部穩(wěn)定的聯(lián)結,它的形式應當是合法性而不是強制性的,采用的手段也應該是“取得認同”而非“精神壓迫”,照這點看,墨氏法西斯式的國家精神或能在短期內適用,但從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觀之,其未必能獲得民眾真正的認可。為了區(qū)別于前者,葛蘭西提出了由無產階級政黨充當建構者、以政黨的核心理念為藍本,打造新的“國家精神”的主張。至于“如何打造”,葛蘭西認為,這將是一個“內向改造”和“外向同化”的配合過程:所謂內向改造,就是政黨要把人民群眾的所想所要“引進來”,在擺脫個人主義和宗派主義桎梏的前提下,以群眾為基點設定本黨綱領,從而使政黨與群眾間產生一種有機的聯(lián)系,“所謂聯(lián)系,就是指必要的一致,不是被動順從引來的奴性一致,而是積極的一致,充滿生活的一致”;至于外向同化,則是政黨把自身理念“送出去”,通過鼓勵、支持和輔助群眾參與政黨的各項活動,讓他們逐步接觸、了解并認可政黨的理念,促使“政黨精神”上升為“全民精神”和“國家精神”,成為凝聚民眾的思想武器。

      ⒉意識形態(tài)話語內容的補充:對“常識”的批判和超越

      葛蘭西視意識形態(tài)為一種具有復雜結構和多重內涵的思維總體,這是動態(tài)綜合的歷史現(xiàn)象當中意識形態(tài)的生命力、包容性以及應用性的具體表征;是故葛蘭西在政治性話語基礎上將“常識”概念引入意識形態(tài)范疇,完成了對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上層建筑”內涵的再豐富。事實上,這一理論產生之初是為了對當時盛行的“經(jīng)濟還原主義”(Economic Reductionism)言論進行有力回擊——由于此前,以伯恩斯坦、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右派鼓吹經(jīng)濟發(fā)展促成社會革命的機械決定論,他們堅信,只要經(jīng)濟條件成熟,社會革命便能必然勝利,而在葛蘭西看來,這無疑是一種“古怪的信念而產生的偏差”、“一個人愈是回到‘物質’對象上去,就愈是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嬗變。在拒斥這種被動從屬的還原論的前提下,葛蘭西添加了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文化領域內主動的、基本的構成性地位,闡明對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內涵的獨到見解。

      葛蘭西認為,文化是與政治具備同等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構成板塊,“文化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實用性的關系,而且也是一種更為廣泛的、更加細密的關系,因為政治作為改造現(xiàn)實社會及結構的一種手段,由于其自身構成的特殊性,它要求必須對文化的相互關系有一種極其強烈的意識?!盵5](p149)具體到社會大眾層面來看,文化實則已經(jīng)超越了政治的內容,成為影響民眾道德形成與個性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如此一來,人們的假設、信念觀點等理解外在世界的思維模式天生便包含了豐富社會文化因子,而他們將這種思維通過話語進行交流傳播的過程,便構成了“常識”(Common Sense)在社會中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這里的“常識”,由于它既不屬于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范疇,也非被統(tǒng)治階級固定的文化存在形式,因而一面擁有著廣闊的流行地域和對群眾極高的動員能力,一面又帶有自發(fā)性、無意識性和無目的性的弊病。葛蘭西認為,若使常識從當前偶發(fā)的、無序的意識形式上升為較高級別的、有機的智識秩序,就需要對其進行合理批判和必要補充。那么,豐富常識話語的理論來源是什么?如何對常識的內容進行批判和超越?相關論述中,葛蘭西對這些問題一一作出回答。

      “宗教”被視作豐富常識內容的第一大理論來源。葛蘭西提到,作為一種特殊的世界觀和道德原則,宗教雖不具有智識秩序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但對生活在一定時期內的、有著宗教信仰的人們而言,他們的宗教觀就已經(jīng)包含了對某些社會常識的接受和認可,所以宗教對他們也就構成了“片段化”的常識內容。此外,“科學”也是常識內容的重要補充?!啊亲R的工具’既不能是無中生有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后天獲得的,是歷史地發(fā)展起來和發(fā)展著的。”[5](p376)葛蘭西認為,狹義的“科學”指代著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它們對于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貢獻自然是不言而喻;然而,這種科學精神或應進一步表現(xiàn)為人們科學認知與理性分析的思維模式,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科學范疇內的智識能力和方法論規(guī)則,這樣一來,不僅個體將克服本能的沖動和意識形態(tài)狂熱、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獲得一種自覺的思維方向,“由觀念和意見匯集起來”的常識也會因為科學成分的加入而提升到新的思想高度,進入一種高級別的意識形態(tài)化進程。最后,“哲學”也會在自我批判的基礎上融于常識、完成對后者的更新。這里葛蘭西所謂的“哲學”,實為一種個體意義上的哲學思想,由于其狹隘的流行環(huán)境所限,單個哲學思想很難在上層和底層之間、普通民眾和知識分子之間建立起意識形態(tài)的一致性,故而對它們的批判也就勢在必行?!叭魏问澜缬^,任何變成為一種文化運動、一種‘宗教’、一種‘信仰’的哲學,任何曾經(jīng)產生了一種把哲學當作暗含的理論‘前提’包含在其中的理論活動或意志的東西所面臨的基本問題。”[7](p6)為使哲學成為替代現(xiàn)存思維方式與文化世界的思想武器,葛蘭西建議,對于哲學的批判應當從兩方面開展:

      其一,“它首先必須是對‘常識’的一種批判,盡管在最初它是把自身建立在常識的基礎上——這種綜合的目的必然是批判這些問題,證明它們的真正價值以及它們作為智識鏈條上已被替代的環(huán)節(jié)所具有的意義,并且確定新的當代的問題是什么,舊的問題現(xiàn)在應當怎樣去分析。”[5](p241)由于哲學在形成之初吸收了常識的大部分內容作為理論基礎,以至于產生了“哲學并不只是少數(shù)專業(yè)知識分子的抽象思考,而是一切人都在默默從事的具體的社會活動”[7](p1)這種人人皆圣賢的奇怪現(xiàn)象,為了使哲學重新回歸高于常識的科學思維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那么“批判的武器”就必須首先對準常識本身了。其二,“不要把哲學活動看成只是‘個人’對于系統(tǒng)的、融貫的概念的研究,而且也要并首先把它看成是改變群眾的心態(tài)、傳播哲學方面的新鮮事物的一場文化上的戰(zhàn)斗’”[7](p31)。葛蘭西認為,一般意義上的分散、孤立性質的哲學研究是無助于社會的普遍發(fā)展的,為此,將哲學改造成一種放諸群眾活動、促成文化傳播的“實踐哲學”就顯得尤為必要,因為通過這一過程,哲學不僅能避免遁入唯心主義的泥淖,還將成為獲得民眾普遍支持的“健全見識”,成為人們意志活動的前提和思想行為的聯(lián)結。

      縱觀意識形態(tài)的“常識”板塊可以發(fā)現(xiàn),葛蘭西以宗教、科學和哲學內容對話語的補充不可不謂是對國家在文化層面注入的新鮮血液,它們在社會肌體內部的脈動將大大提高意識形態(tài)對民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順而為下一步話語言說過程提供便利。

      二、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實現(xiàn)路徑

      “語言統(tǒng)一問題是意大利民族和國家的思想和精神統(tǒng)一運動的組成部分”[8]。既然話語生成的目的是征服其他語言、成為民眾認可和服從唯一尺度,那么實踐變化中的話語權實現(xiàn)問題便成為意識形態(tài)話語成型后的關注點。為剖析構成和改變話語的權力關系和權力斗爭過程,葛蘭西首先對照“政治”和“文化”的話語內容雙核而對話語之“權”進行對應闡釋,一則為“權力”,二則為“權威”——其中,權力借指一種與政治密切相關強制力量,它將賦予統(tǒng)治階級對個人或組織的約束力、對社會行為的操控力,而權威將以成熟意識形態(tài)信仰體系為話語外殼,爭取民眾對權威核心的非抵抗性認可和服從。正是基于這種“權力-權威”的話語權雙重內涵,其傳播場域、承擔主體和爭奪手段也將出現(xiàn)相應的分野趨勢。

      ⒈話語權的傳播場域:政治—市民社會關系模型的建立

      俄國學者達維多夫曾把社會理解為由各種子系統(tǒng)及相關元素共同構成的關系模型,其產生目的在于借助一定界限內起作用的規(guī)律實現(xiàn)個體活力的原則[9];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則將社會區(qū)分為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三大領域,且三者之間處于一種動態(tài)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平衡關系中[10]——事實上,這些將社會視為有功能區(qū)分的有機整體、在“建構”話語權之前首先“解構”國家的思維理路,其邏輯起點在葛蘭西。在對二十世紀初意大利等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革命分析中,葛蘭西敏銳地察覺到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功能的某種改變,即政治強制性逐步弱化,而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逐步凸顯,故而,他首先將著眼點放在話語傳播場域上,并在馬克思“經(jīng)濟基礎—上層建筑”的國家理論框架內進一步把上層建筑劃分為具有縱深層次的二元結構,這便是一國建立之初最先發(fā)育起來的、通常被稱作“政治社會”的統(tǒng)治功能部分,以及國家成熟階段出現(xiàn)的、受道德和權威影響的“市民社會”部分。在“政治—市民社會”(Politics-civil Society)的關系模型之中,話語權將呈現(xiàn)出領導和管理的“權力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權威話語”相疊加的鮮明層次,而這種“強制和認可、強權和領導權、暴力和文明、個人階段和普遍階段(‘教會’和‘國家’)、煽動與宣傳、戰(zhàn)術與戰(zhàn)略”相結合的話語,恰恰是通往葛蘭西所倡導建立的“完整國家(Integral State)”的必由之路。

      首先,政治社會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戰(zhàn)略計劃、宣傳和煽動、命令結構或有關政治組織和管理的科學”將為國家構筑一種強制威懾的權力話語體系。葛蘭西重點分析了這些權力話語的可操作性環(huán)境:一是在戰(zhàn)爭情況下,國家為了在防御戰(zhàn)中達到迅速擊潰入侵者,或是為了達到在對外侵略行動中占領最大規(guī)模疆域之目的;二是在一國政權建立之初,若國家內部反動殘余尚未消除,而民眾也未能形成與統(tǒng)治階級一致的集體意志的狀況下,權威話語則有必要啟動;三是在個別缺乏獨立發(fā)展階段的落后國家內,統(tǒng)治僅能仰仗于中央集權至上的強制力量。不難看出,在上述三種權力話語模型中,“國家政權”實際是被擺在第一位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政治社會的話語權尚未取得,那么國家就有必要以“尚武”精神為思想核心、以強制和暴力手段為統(tǒng)治保駕護航。

      隨著國家結構的不斷完善,市民社會開始取代政治社會成為國家中介化的政治范疇。葛蘭西認為,此時市民社會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將逐步上升,其中的話語瓦解、建立和重構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國家的發(fā)展方向和思想聚合速率,這樣看來,無論國家在初期介入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話語權爭奪過程如何復雜曲折,它終究會將發(fā)達的、具有較高級別的、由文化意識形態(tài)充斥的市民社會作為落腳點,這也就不難理解葛蘭西要轉向重視人民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一致性及建立國家權威話語的主張了。他提到,作為市民社會舊秩序的粉碎器和新規(guī)則的催化劑,權威話語會以意識形態(tài)的口吻爭取民眾的認可和服從,而民眾在觀念上賦予統(tǒng)治階級的合法性,反過來又將進一步強化統(tǒng)治階級的話語權威,所以從發(fā)展方向上看,權威話語將成為統(tǒng)治階級主要的話語形式。當然,葛蘭西重視市民社會話語權威的態(tài)度,并非是要抹殺政治社會話語權力的重要性,而是要針對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由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此這般”的理論的歷史局限性,將國家理解為一個由經(jīng)濟、政治和市民等要素組成關系總體:這種對話語“權力-權威”的跨語境解讀,一方面保留了傳統(tǒng)政治國家的權力表征,同時推廣了一個動態(tài)、綜合發(fā)展中的市民社會秩序的轉型模式,無疑會為現(xiàn)代社會中革命話語權的掌握尋找到新的實現(xiàn)模式。

      ⒉話語的言說主體:政黨與有機知識分子的結合

      由于“思想和見解并非在每個人的頭腦中自發(fā)‘產生’,它們具有形成、發(fā)散、傳播和說服的中心”,葛蘭西認為,除了特定的傳播場域之外,意識形態(tài)話語也須具備特定的言說主體。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作為“現(xiàn)代君主”的政黨率先成為葛蘭西推選出的政治社會的話語代言人。他提到,由于這名“君主”身負政治統(tǒng)治、社會管理和軍事護衛(wèi)的職責,那么,他的主要任務便是依靠監(jiān)獄、法庭和軍隊等機關在政治社會構建完整的國家機器,“這個‘機器’恰恰就是在預見到命令或者指示發(fā)生危機的時候,也就是在自發(fā)的承認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而建構起來的”,以此凝聚人民的集體意志,獲得他們的普遍的認同。顯然,在國家機器的保護下,政黨獲得了政治上的唯一合法性,其話語也就產生了擲地有聲、平地驚雷的效果:他能用一種類似于“警察”的面貌來構建新的政治和法律秩序,以掌權者的身份推行符合政黨利益的思想觀念,在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之間制造穩(wěn)定的平衡。如果照此態(tài)勢發(fā)展,國家似乎已經(jīng)在政黨的帶領下走上穩(wěn)定的發(fā)展之路,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最終取得呢?事實遠非如此。

      葛蘭西接著分析道,由于現(xiàn)代國家往往擁有更為復雜的結構和更為堅固的思想壁壘,政治社會的波瀾不驚并不能掩蓋市民社會的暗潮洶涌,為此,政黨還須打破舊思想框架對市民社會的籠罩,通過重塑民眾價值觀,獲得最徹底的話語權。然而,建立新的社會契約和價值信條是一個水滴石穿、潤物無聲的過程,誰將代替政黨出面來完成這一任務呢?為回答這一問題,“有機知識分子”群體被葛蘭西從幕后帶到了臺前。

      對于知識分子群體,葛蘭西拋棄了傳統(tǒng)的階級分析方法,轉而從意識形態(tài)的視角入手、考察知識分子意識形態(tài)與階級意志表達的沖突程度。他認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分子通常是體力勞動制造者(Homo Faber)和智力與腦力的工作者(Homo Sapiens)的集合,相對于普通民眾,他們無疑是社會的上層人物、人民中的佼佼者;然而,受到性格中獨立自制和離群索居的限制,這些知識分子不僅由于缺乏實踐而日益脫離群眾,還常常因為“富于情感和激情外在和暫時的動力”而表現(xiàn)出嚴重的個人主義傾向,其思想觀念也與現(xiàn)存主流意識形態(tài)存有極大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政黨就有必要用“有機知識分子”(OrganicIntellectual)理念對他們進行改造,從而使這些“知識精英”化身為“道德領袖”,承擔起言說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任務。這里所謂“有機”,不僅指代這些知識分子要接受政黨理念、成為政黨的有機組成成分,也指他們要成為社會結構和上層建筑間的有機“混凝土”。葛蘭西提到:“成為新知識分子的方式不再取決于侃侃而談,那只是情感和激情外在的和暫時的動力,要積極地參與實際生活不僅僅是做一名雄辯者,二是要作為建設者、組織者和‘堅持不懈的勸說者’(同時超越抽象的數(shù)理精神)?!盵5](p11)可見,知識分子一面要通過擺脫抽象理論的自我批判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具體實踐,從“傳統(tǒng)”上升到“有機”的層次,一面還要利用思想文化的建設、形式多樣的組織和潛移默化的勸說來推廣政黨話語,使民眾不僅從外在形體,更從精神內核達到對政黨意識的首肯和服從。換個角度來看,有機知識分子這種持續(xù)深入的話語實則是一種心理學意義上的“同化”過程,他們打破民眾原有思維圖式以順應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努力無疑對政黨冰冷的權力話語構成了必要的補充,由此,有機知識分子也就化身為“權力”和“權威”話語的對接紐帶。也是由于兩大話語主體的配合,一個具有“明確的制度領域和精英們自我意識到的利益之下和之上起作用的理解網(wǎng)絡”[11]開始形成,在此框架內的國家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與干預也將有條不紊地開展。

      ⒊話語權的爭奪手段:陣地戰(zhàn)與運動戰(zhàn)的配合

      對于“恰恰是政治本身才是戰(zhàn)爭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xù)”[12]這一著名的克勞塞維茨命題,葛蘭西有著獨到的理解:顯然,兵戎相爭的顯性武力無疑是爭奪話語權的第一選擇,但隨著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隱蔽性復雜性特點的凸顯,政治和文化也將演變?yōu)橐环N隱性的武器見諸于敵我雙方話語的交戰(zhàn)過程。為此,葛蘭西選擇將“運動戰(zhàn)”(Warof Movement)和“陣地戰(zhàn)”(War of Position)兩大軍事術語放諸話語權的語境當中,具體闡述以暴力手段摧毀國家機器,再借助文化手段占據(jù)思想陣地的可能性通路,即統(tǒng)治階級勢必將把具體的政治行動上升為思想的話語滲透,方可獲得政權鞏固的若干可能。

      首先,作為一種“寶貴而必不可少”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動戰(zhàn)以其流動性和組織性特點,能夠使統(tǒng)治階級迅速集結力量并主動出擊,以暴力的方式掌握話語的主導權。運動戰(zhàn)的典型例證是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葛蘭西提到,俄國政權為傳統(tǒng)的中央集權結構,其市民社會的發(fā)育也尚處于初始階段,這是列寧實施陣地戰(zhàn)的基本出發(fā)點。列寧領導下的這場暴力革命,不僅使俄國成功建立起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其本人也因在領導原則和實踐哲學上的獨到思維而發(fā)展了馬克思的革命理論,“由于伊里奇(列寧)向前推進了政治理論與實踐,他也就在事實上向前推進了哲學本身”。照理,十月革命為西方國家開啟了革命的近便通路,復制俄國模式便能使無產階級在更大范圍內取得勝利,而葛蘭西卻看到革命存在客觀差異性和現(xiàn)實復雜性?!霸诙韲?,國家就是一切,市民社會處于原始狀態(tài),尚未開化;在西方,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得當,國家一旦動搖,穩(wěn)定的市民社會結構立即就會顯露。國家不過是外在的壕溝,其背后是強大的堡壘和工事?!盵5](p194)面對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挫折,特別是意大利法西斯政權上臺的現(xiàn)實狀況,葛蘭西逐漸認識到,由于西方國家具備發(fā)達的市民社會體系,它不僅不會因政治社會中的陣地戰(zhàn)攻勢而被撼動分毫,相反,如果民眾缺乏對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必要的認同,那么內隱在市民社會世界觀和社會準則范疇內的矛盾也可能被觸發(fā),屆時運動戰(zhàn)的革命成果也將付諸東流。

      面對差異、斗爭和談判交織的市民社會,葛蘭西認為,統(tǒng)治階級必須借助一種改變現(xiàn)實的文化力量作為斗爭手段,方能在新的攻防局面下斬獲市民社會這塊“陣地”:“創(chuàng)造一種新文化……意味著以一種批判的方式去傳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真理,可以說是這些真理的‘社會化’,甚至使他們成為重大活動的基礎,成為一個共同使命、智力與道德秩序的要素。”[5](p234)這就意味著,統(tǒng)治階級要用思想文化去對家庭、學校、政黨等市民社會有機體進行突破,從更高級別的戰(zhàn)略意義上挖掘“壕溝”,建造“堡壘”和啟用“工事”,“因為在政治方面,施行各個擊破的‘陣地戰(zhàn)’具有最后的決定意義。換句話說,在政治中,只有一個個地奪取陣地,這些陣地雖非決定性的,卻足以使國家無法充分調動其全部領導權手段,只有到那時運動戰(zhàn)才能奏效?!盵5](p181)如此一來,即使是不具有決定意義的單個思想“陣地”,也能逐漸營造統(tǒng)治階級在思想上的合法性地位,幫助統(tǒng)治階級贏得市民社會外殼包裹之下的話語權。此處,葛蘭西強調了陣地戰(zhàn)的優(yōu)勢,為的是與運動戰(zhàn)形成必要互補——因為在當時的意大利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后者依舊是行之有效而不可放棄的革命范式。為此他進一步分析道,在某一局部戰(zhàn)爭中,如果具有決定性的陣地還處于危機階段,那么統(tǒng)治階級就該在話語上率先“發(fā)聲”,以運動戰(zhàn)先發(fā)制人;而在總體性視野下,如果一國仍未打破政權和意識形態(tài)的雙重管控,那么只能利用有機知識分子通過游說的方式占領市民社會的精神陣地,在初步掌握話語權的基礎上再進行運動戰(zhàn)。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著名的“硬實力”(HardPower)與“軟實力”(Soft Power)的綜合國力二分法,其中毫不諱言葛蘭西對該理論的啟示意義:“在國際政治中通過制定議程來吸引他人,與通過威脅或使用軍事或經(jīng)濟手段來強迫他人改變立場同等重要……安東尼奧·葛蘭西早就明白力量來自設置議程和決定辯論的框架。決定他人喜好的能力往往同無形實力資源聯(lián)系在一起,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等?!弊鳛樯蠈咏ㄖ睦碚摷液臀幕庾R形態(tài)的關注者,葛蘭西構建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理論體系,其貢獻不乏:其一是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意義上的,即強調了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使馬克思主義從某種“哲學萬能論”、“經(jīng)濟決定論”和“普遍適用論”的歧途回歸,在新的時代獲得新的生命力;其二是方法論維度上的,即對于從話語角度解決當今世界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經(jīng)濟政治與文化社會維度側重、發(fā)達國家與后發(fā)國家矛盾斗爭,皆有一定價值。

      迄至當前,國際層面的激烈對抗已趨于淡化,政治統(tǒng)治與軍事戰(zhàn)爭開始被隱性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代替。在此背景下,從葛蘭西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理論的思想構成中獲得借鑒,將促成當今中國加強意識形態(tài)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實踐圖式的跨語境發(fā)展:在話語內核的構建方面,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資源,將是促成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生成、增強全民族思想向心力凝聚力的保證;在話語權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路徑方面,以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規(guī)律性認識為參照,大力培養(yǎng)意識形態(tài)言說隊伍,同時運用多種渠道進行正面宣傳、合理引導和耐心說服,這將是增強對外話語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有效手段。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依舊任重道遠,從葛蘭西的思想中汲取理論關照,或將為我們的實踐構筑起堅固的理論框架,描繪出清晰的現(xiàn)實航標。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2]??拢捳Z的秩序[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4.

      [3]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9.

      [4]斯圖亞特·霍爾.控制危機[M].1978:221.

      [5]薩爾沃·馬斯泰羅內.一個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蘭西的《獄中札記》[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4.

      [6]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7]安東尼奧·葛蘭西.實踐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8]安東尼奧·葛蘭西.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51.

      [9]A.A.達維多夫.關于“社會”概念的定義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2005,(1):39-41.

      [10]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New York:Basic,1976.

      [11]杰弗里·亞歷山大.國家與市民社會——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98.

      [12]克勞塞維茨.戰(zhàn)爭論代(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責任編輯:梁一群

      B546

      A

      1008-4479(2015)03-0012-07

      2014-11-20

      2012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核心價值和話語主導權》(項目編號:12YJA710018),以及2014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大中小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研究”子課題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和建設方向評估論證》(項目編號:3JZD46)的階段性成果。

      朱文婷(1989-),女,湖北襄陽人,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外馬克思主義;陳錫喜(1949-),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社會主義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猜你喜歡
      葛蘭西言說話語
      阿來《云中記》的死亡言說及其反思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6:12
      “行走”與“再現(xiàn)”——論梅卓散文的言說姿態(tài)和藏族風情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6:10
      葛蘭西文化哲學的實踐概念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葛蘭西意識形態(tài)理論對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啟示
      深化與曲解:改革開放以來葛蘭西實踐哲學之爭的研究綜述
      新生代(2019年2期)2019-11-14 06:51:55
      師生之間無法言說的梗
      學生天地(2018年25期)2018-10-22 05:31:02
      永恒的信念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通化市| 福安市| 铜梁县| 蓬莱市| 龙川县| 安西县| 乐山市| 临安市| 鹿邑县| 交口县| 三门县| 虎林市| 余姚市| 和硕县| 吴堡县| 峡江县| 沂源县| 车致| 阿巴嘎旗| 凤山市| 沁水县| 耿马| 项城市| 五大连池市| 福清市| 家居| 兴化市| 运城市| 富顺县| 舟曲县| 五台县| 离岛区| 达孜县| 资阳市| 天等县| 武邑县| 罗田县| 德安县| 汽车| 齐齐哈尔市| 任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