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霞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
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
郭霞霞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
摘要:隱私權是人之為人一項重要的基本權益,對于公眾人物亦然。但保護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的同時,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可能會受到影響。把握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和限制的最佳平衡點成為法學界研究的熱點。本文首先明確了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據(jù),接著闡述了對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所應保持的恰當范圍。最后分析了我國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立法現(xiàn)狀,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隱私權;公眾人物;限制;公共利益;利益平衡
名導的天價超生社會撫養(yǎng)費事件在網(wǎng)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路明星的二胎也引起了媒體和大眾的格外關注;活著的經典亞洲小旋風被方某打假;汪峰和章子怡意外戀愛也被網(wǎng)友討論熱烈;鄧紫棋和林宥嘉的愛情長跑以分手告終也留給粉絲無盡的遺憾;“人民好公仆”雷政富的落馬;表哥、房姐的層出不窮等等,這些都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在我們的直觀感受上,他們都是我們常說的公眾人物。毫無疑問,國家公民身份決定了他們依法享有隱私權,而其公眾人物的特殊身份可能時而與公民的知情權,知政權,言論自由等權利發(fā)生沖突。如何在法律上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既實現(xiàn)公民監(jiān)督權這一民主政治的應有之意,滿足公共利益,又不矯枉過正,過分犧牲公眾人物隱私權的合法權益,這是本文探討內容的重中之重。
某省的人大代表葉鵬志高談闊論:“紀檢部門本身已經有各種手段監(jiān)督官員,向公眾公開官員財產不一定是最佳方式。要官員公開財產有法律依據(jù)嗎?全國人大有公布財產公開的法律嗎?官員也是人,也有隱私;官員是公仆,不是老百姓的奴隸?!边@一觀點激起了公眾無限的憤慨,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的概念還沒有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和實踐。
一、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概念
公眾人物集國家公民與公眾人物的雙重身份于一身,作為眾人矚目的人中龍鳳,社會各行各界的翹楚,享受著萬眾矚目的光環(huán)和待遇。但工作之余,公眾人物作為一個普通的自然人也對個人的生活的安寧有著美好的期待。在信息網(wǎng)絡傳播技術飛速發(fā)展、人人都是移動記者的新媒體時代,對公眾人物進行全方位的監(jiān)督成為可能,但公眾人物的隱私被肆意披露,甚至被夸大、造謠,這樣使得公眾人物人人自危,不利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保護,也使公眾人物對法律失去信任和認同。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公眾人物”已經適用廣泛。但我國現(xiàn)行立法等法律規(guī)范中還未對公眾人物的概念做出明確的界定。理論上公眾人物分為政治公眾人物和社會公眾人物。
公眾人物隱私權可以理解為關涉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輿論監(jiān)督等問題的國家公務人員和在政治領域以外的涉及公眾興趣的其他領域內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的公眾人物所享有的對其個人所有且未經披露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不愿為他人披露或干涉的私人信息,私人事務和私人領域進行自主控制和自主支配的權利。
二、對公眾人物隱私權作適當限制的理由
公眾人物肩負著更重的社會責任,其言談舉止,財產身家往往牽涉公共利益,導向社會價值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對公眾人物隱私進行適度限制,有利于防止權力尋租。
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人權,新聞自由是言論自己的合理延伸,新聞傳媒是公民表達其思想意志的重要形式和渠道,公眾人物通過新聞媒體獲得了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愿媒體干涉其私人生活顯然不太現(xiàn)實。
公眾人物知名度和關注度呈正相關,公眾人物引起公眾越多的興趣,其讓渡給社會的隱私的空間就越大。
擁有者一定地位權勢的公眾人物應當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這是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要。
三、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的內容
政治公眾人物的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甚至家庭生活都與公共利益休戚相關,其隱私權受到的限制也應更重。一般應該公開的信息涵蓋:對公共事務進行決策和管理等各類公務活動;反映其能力的背景資料等個人情況;財產申報等財產狀況;婚姻家庭等社會關系;影響政府公信力的個人德行信息。與公共利益無關的隱私依然受到法律保護,包括身體的隱私、住宅的隱私、通訊秘密等都不應受到非法侵犯。
對社會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不應像政治公眾人物一樣嚴苛,但由于名人效應對社會道德具有強大的引導力和示范力,與其職業(yè)、專業(yè)和個人道德品質有關行為受到限制,而其配偶、子女等近親屬的基本情況、個人財產無須向公眾披露。
四、我國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的反思與建議
1.立法上的反思
我國并無有關“公眾人物”的規(guī)定,更沒有“公眾人物隱
私權”的規(guī)定,立法嚴重缺位,完善我國隱私權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2.司法實踐的反思
公眾人物隱私權案件多以新聞媒體名譽侵權的形式訴諸法院且層出不窮。政治公眾人物隱私權被侵犯的案件鮮少發(fā)生,側面反映出我國對政治公眾人物的輿論監(jiān)督力度有待加強。
1.加快立法
我國立法應該明確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主體、客體、內容、侵權構成要件和侵權責任,幫助人們理清公眾人物的內涵外延,明晰公眾人物隱私權須受限制,以及應該受到限制的范圍。
2.適度限制
從公眾人物隱私權與公眾的合理興趣、言論自由、監(jiān)督權利等公共利益的關聯(lián)程度出發(fā),根據(jù)比例原則,適度限制而非剝奪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3.區(qū)別對待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公眾人物,細化對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的規(guī)定。
4.設置“底線”
明確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的起碼“底線”,例如夫妻兩性生活不被窺探、通信自由不被侵犯、住宅不被非法侵入。
五、結語
公眾人物隱私權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合理產物,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也成為必然,但仍應從制衡的角度對公共利益和公眾人物隱私權加以權衡,限制應當有底線,真正做到法律的天平不偏不倚,雖然對公眾人物隱私權加以法律限制還任重道遠,但是,筆者相信,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對公眾人物隱私權限制的法律制度也將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從王石婚變傳聞看人格權立法[J].政府法制,2013(6):18-19.
[2]謝軍艷.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J].法制與社會,2011(34).
[3]劉文韜,熊麗花.關于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性保護的立法研究[J].商品與質量(科教與法),2011(5).
[4]陶冉冉.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保護[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40-41.
[5]李華,蒙曉陽.傳媒與娛樂明星隱私權——對公眾人物隱私權流行觀點的思考[J].當代傳播,2009(6):57-60.
[6]胡斌.論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J].法制與社會:旬刊,2009(6):335-336.
[7]王澤鑒.人格權的具體化及其保護范圍·隱私權篇(上)[J].比較法研究,2009,1:1-20.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