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艷
(江蘇省吳中中等專業(yè)學校 蘇州市 215000)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和都市化程度的急劇提高,現代人際之間的冷漠、功利現象越來越明顯,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當自私唯我的風氣在校園盛行,當淡漠的集體觀念成為常態(tài)、當疏遠的同學關系司空見慣,當同情、協(xié)助、善舉、分享、捐贈、安慰、合作、自我犧牲被淡忘和不恥,我們不禁要問:利他行為,這一恒古以來被中華民族倡議的美德是否會在新一代的人群中徹底淪喪?利他行為的弱化有可能突破道德底線,使學生喪失義務感、責任感,從而導致理想信念的危機,研究當代校園利他行為的現狀與干預策略,已刻不容緩。
“利他”一詞由社會學家孔德首先提出,他用“利他”一詞來說明一個人對他人的無私行為。對利他行為的定義有以下兩種取向:一、社會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一般強調利他行為的結果,即有利于他人而無利于行為者本身,當然,在這里指的是外部可見的利益。至于利他主義行為的動機,在社會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的觀點中是被忽略的。二、從動機方面闡述利他行為的觀點認為,只有真正有利他動機的行為才可以稱之為利他行為,即真正的利他主義者主要應該考慮他人從自己行為中分享到積極的結果。如果當事者意圖從自己的善行中得到什么收獲或其行為是對他人的一種回報,那這種行為就不是利他行為。與利他行為相對應的是道德冷漠,是指對身處困境者缺乏同情,推卸道德責任,拒絕進行援助的道德態(tài)度以及行為。本研究的利他行為是指一種自覺自愿,有益于他人、公眾和社會,不期待回報的行為,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
隨機抽取80名學生為被試,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利用價值觀調查問卷量表,分析學生利他觀念現狀,包括學生對社會上利他事件的態(tài)度、個人對利他事件的參與程度。實驗組和控制組設為同質群體。
根據實驗組被試成員的狀況,精心設計團體心理訓練實驗,實驗活動共進行13周,每周兩次,每次45分鐘,實驗活動的總設計目標為提高成員的利他行為傾向,每次活動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和訓練方式,如移情訓練,志愿者活動,感恩報告等。而控制組只進行日常教學活動。在心理訓練結束后,分別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利他行為傾向測驗和利他行為實驗,即分別給所有被試成員兩次助人的機會,考察實驗組和控制組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3.統(tǒng)計分析
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分析檢驗。
心理訓練前,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價值觀調查問卷量表》的得分差異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兩組得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兩組被試實驗前的利他行為傾向水平具有同質性。
表1 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前的利他行為傾向水平比較
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得分差異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實驗組得分顯著高于控制組,兩組平均分雙尾檢驗值為0.048,具有顯著差異。這表明,心理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利他行為傾向有顯著影響。
表2 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后的利他行為傾向水平比較
為進一步驗證心理訓練對利他行為的影響,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利他行為實驗:給每個被試成員兩次助人的機會,其難易程度存在差異:在被試成員的必經之路設置助人機會:一次為在校園內問路,另一次為假裝生病、難以自行就醫(yī)需要別人幫助。其實驗結果如下:
當利他行為難度較大時候,實驗組和控制組利他行為如表3所示,當利他行為難度較小時,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利他行為如表4所示:
表3 高難度時實驗組與控制組利他行為四格表
表4 低難度時實驗組與控制組利他行為四格表
經卡方檢驗,當利他行為難度較小時,實驗組與控制組利他行為無顯著差異,sig.為0.176(1-tailed),大部分學生樂于實施利他行為。而當利他行為難度較大時,利他行為顯著減少,實驗組與控制組利他行為存在顯著差異,sig.為0.036(1-tailed),這說明心理訓練能促進利他行為的出現。
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利他行為可以通過心理訓練和教學干預得以培養(yǎng)和改善,應該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有效進行利他行為的教育干預。何謂“有效的培養(yǎng)”,不同學派有不同的看法,社會學習理論傾向于通過直接教育來培養(yǎng),通常采用直接指導與強化親社會特征、自我歸因的訓練、榜樣學習等方法。而認知發(fā)展理論則傾向于通過促進社會認知觀和道德觀的發(fā)展來培養(yǎng),通常采用培養(yǎng)移情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等。因此在利他行為培養(yǎng)中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根據社會心理學理論,利他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可以通過強化而得到有效的鞏固。如對志愿者進行表彰和給與一定的獎勵,會使志愿者的行為得到強化與鞏固,從而會促進這種利他行為。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和模仿能力。家庭、學校、社會輿論、大眾傳媒對學生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通過情景教學,運用討論的方法,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沖突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強化對利他行為的肯定,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效消除學生道德冷漠,增加利他行為的發(fā)生機會。
移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當一個人感知到對方的某種情緒時,他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即為他人的情感、情緒而引起自己與之相一致的情緒、情感反應。在社會心理學中,同情心被定義為設身處地來考慮別人的感情,并作出相應的情感反應。同情心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是親社會行為和利他行為的基礎。90后的一代人,一方面,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備受家庭的呵護,另一方面,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升學和就業(yè)壓力,使得他們格外關注自我,習慣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較少顧及別人的感受。通過移情訓練,運用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學生學會理解他人的意愿,體驗他人的情感,從而培養(yǎng)豐富的同情心,提高觀點采擇能力,促進利他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社會責任感是一個人利他行為的出發(fā)點,是激發(fā)一個人行動起來以實現一定道德目的內在動機。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形成樂于助人、吃苦耐勞的好習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政策的分析,強化他們的民族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利他行為具有可塑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利他行為的產生,將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2.26
[2]洪麗.高中生利他行為與移情、道德判斷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
[3]武廣.糾正道德冷漠促進利他行為[J].科教文匯,2009.1
[4]胡雁波.小學生利他行為發(fā)展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3
[5]沈文華.淺論促進利他行為[J].科技資訊,1008.23
[6]洪麗.高中生利他行為與移情、道德判斷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