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寧,王 劍(陜西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延安716000)
?
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后抑郁60例療效觀察
張阿寧,王劍
(陜西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延安716000)
〔摘要〕目的:探討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后抑郁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12~2014年期間收治的12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而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西酞普蘭抗抑郁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療程12周。觀察2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NIHSS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TESS不良反應評分。結(jié)果: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HAMD、NIHSS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TESS評分兩組無明顯不良反應。
〔關鍵詞〕腦卒中;抑郁;西酞普蘭;HAMD;NIHSS;TESS
1.1研究對象。選擇2012~2014年期間在我院住院的腦卒中患者120例,均經(jīng)頭顱CT,MR診斷為腦卒中,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在發(fā)病后2周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7分,并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器質(zhì)性精神障礙中抑郁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所有病例既往無精神、心理疾病病史,意識清楚,查體合作,無明顯失語、失認及嚴重智能障礙,無明顯心、肺、肝、腎等疾病。臨床治療方案均經(jīng)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將患者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實驗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62.12±4.13),腦梗死38例,腦出血22例,平均年齡(64.12±3.53)。照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65.02±5.23),腦梗死33例,腦出血27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腦血管病的治療及康復治療。包括腦梗死給予康血小板聚集,他汀類藥物穩(wěn)定斑塊,腦出血給予清除自由基,神經(jīng)營養(yǎng),控制危險因素,血壓、血糖,加強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再次基礎上,治療組加西酞普蘭,(國藥準字H20051923)輔助治療。起始劑量10mg/d,2周內(nèi)加至20mg/d,連續(xù)服用12周,采用HAMD評定抑郁癥狀,采用NIHSS評定神經(jīng)功能。TESS評定不良反應。
1.3療效評定:2組病例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第12周末應用HAMD的減分率評定抑郁療效,減分率=(治療前HAMD評分-治療后HAMD評分)/治療前HAMD評分×100%。評定標準:痊愈:減分率≥75%,顯效:減分率:50%~74%,好轉(zhuǎn):減分率≥25%,無效:減分率<25%。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好轉(zhuǎn)。NIHSS進行神經(jīng)功能缺失程度評分。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進行安全性評定,量表中含體征,實驗室檢查指標及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分值越低表示藥物越安全。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痊愈30例,顯效20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6%;對照組痊愈20例,顯效10例,好轉(zhuǎn)15例,無效15例??傆行?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HAMD評分為18.70±2.41,治療后為10.50±3.24;對照組,治療前為18.50±2.07,治療后為14.70±1.77。治療組,治療前NIHSS評分為12.50±3.57,治療后為7.33±1.58;對照組治療前為13.11±3.14,治療后為9.12.±2.53。觀察組無嚴重不良反應。
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有效率 ,治療組總有效率。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腦卒中是一種高致殘率的疾病,卒中后患者可出現(xiàn)輕重不一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3]。而腦卒中后抑郁可使患者出現(xiàn)情緒低落、悲觀等,從而嚴重影響患者卒中后的康復。本研究中西酞普蘭通過抑制中樞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jīng)遞質(zhì)的再攝取,達到體內(nèi)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jīng)遞質(zhì)的平衡,使突出間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發(fā)揮抗焦慮和抗抑郁作用。改善患者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思維遲緩等癥狀,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失癥狀。本研究中觀察組無明顯不良反應??梢娢魈仗m用于治療腦卒中后抑郁不良反應少,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 周盛年,于會艷,劉黎青,等.腦卒中后抑郁[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04,17(2):154-156.
[2]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內(nèi)科雜志,1996,29(6):379.
[3] 楊靜,徐少培.臨床生化檢驗結(jié)果的影響因素急對策探討[J].海南醫(yī)學,2013,24(12):1845-1846.
收稿日期:2015-04-16腦卒中后抑郁(PSD)是常見的腦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是以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等情感障礙為特征等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為27%~59.9%[1]。本研究觀察了西酞普蘭在卒中后的抑郁狀態(tài)及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R971.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76(2015)09-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