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正義的非猶太裔人二戰(zhàn)中的行為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2015-02-13 01:11:49RuthWolf何曉紅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盲從道德觀良知

      [以]Ruth Wolf,何曉紅

      【教育發(fā)展研究】

      正義的非猶太裔人二戰(zhàn)中的行為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以]Ruth Wolf,何曉紅

      文章的目的在于解釋二戰(zhàn)中正義的非猶太裔人解救猶太人的道德行為,探討這些個人行為的道德基礎(chǔ)。作者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成人和孩子形成成熟的道德觀。道德教育的精髓在于自我道德意識的建立。有道德意識的人不會盲目服從權(quán)威和屈服于社會輿論的壓力。他們做事會從良知出發(fā)。

      道德教育;非猶太裔;道德意識

      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熟慮的一項艱巨任務(wù)。因此,如何培育道德觀是教育的主要任務(wù)之一。本文試圖通過對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在遭受屠殺時非猶太裔人伸出正義和勇敢的援助之手,來研究人類道德觀的形成過程。非猶太裔人群體的正義行為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樹立了很好的道德典范。因此,對這個群體在猶太人遭受迫害時所展現(xiàn)的正義的行為的研究,對分析形成人類高尚品質(zhì)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對這個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群體行為品質(zhì)的分析,例如獨立思考的勇氣、個體獨立的精神、尊重他人及其觀點,特別是傾聽內(nèi)心良知的呼喚,為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教育扭曲和價值觀顛倒,但是仍有很多正義之士積極營救遭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展現(xiàn)了人類的善良與正義,對這個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群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對人類社會的貢獻,這一點已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科恩多費,1995;諾維克,1999;澤利澤,1998)。

      一、“君子”品質(zhì)

      在每年的紀念猶太人遭受納粹大屠殺的日子里,人們常常提起正義的非猶太裔人對猶太民族的貢獻。這些正義之士來自不同的國度,他們?yōu)闋I救猶太人,不惜違反戒律和法規(guī)。這體現(xiàn)了人類善的一面,尤其是當其他人在法律和迫害面前選擇逃避的時候。在Yad Vashem網(wǎng)站上,人們可以找到這些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的故事。幸存者通過視頻和聲頻講述了他們被營救的過程,數(shù)以千計的猶太人確實因這些異族人的行為而得救。互聯(lián)網(wǎng)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了解到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的故事。

      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的行為代表了人類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樣的品質(zhì)體現(xiàn)在兩點:一是在當時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孤軍奮斗;二是不隨波逐流。他們營救猶太人的行為使他們自己和家人處于危險之中,因為當時的德國法令規(guī)定:與納粹作對的人都是納粹的敵人;納粹有權(quán)利懲罰甚至對他們處以死刑。

      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的行為反映了他們的勇敢、果斷和正義獨行。他們選擇追隨自己內(nèi)心良知,服從由此而生的道德準則和責任,而不盲從于當時社會所謂的主流價值。他們不盲從“群體效應”,選擇了與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下大多數(shù)人截然不同的行為。他們的行為證明隨大流和循規(guī)蹈矩不一定總是正確的。20世紀30年代,在德國出現(xiàn)了“優(yōu)等民族”“紐倫堡法律”等概念。那個時代強調(diào)從眾行為,而且有很多追隨者。正義的非猶太裔人逆潮流的行為將個人安危置于險地,許多人甚至為其正義的立場付出了代價。他們代表了追隨自己良知的群體,中國的孔子稱這些人為“君子”。德國哲學家尼采稱這些人為“高尚的人”。

      二、不要盲從

      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大規(guī)模對社會法規(guī)和法律的盲從,雖被當時社會所接受,但卻是一場悲劇。相反,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的獨立行為證明,盲從社會規(guī)范和政府法律并不總是正確的。遵守政府制定的社會法律秩序,依法辦事對民眾來說確實很重要,但是民眾不應該盲從。一個人要三思而后行,道德不是盲從法律和大眾公認的社會秩序。社會規(guī)范有時是可怕的和病態(tài)的,例如二戰(zhàn)時期,德國領(lǐng)導人帶領(lǐng)整個國家走向人性的衰退。通過對正義的非猶太裔人行為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一種更為成熟的教育觀點,其精髓是“三思而后行”。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前來向他討教美德的雅典人說:美德,就是每個人都應知道如何分辨是非(科爾伯格,1969)。

      一個人確實應該遵紀守法,但是這樣做是否正確是需要他自己來判斷的。如果這樣做違背他內(nèi)心認為的“善”,那他就不應該盲從。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的行為顯然是違背當時德國普遍接受的社會規(guī)范。哲學家康德①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其獨特道德觀強調(diào)“對善的渴望”和“道德意向”??档聫娬{(diào)道德評判以行為的動機為主而非其結(jié)果。強調(diào)衡量正確行為的標準應該是對每一個人都是適用的。正義的非猶太裔人驗證了當時法律的腐敗,并拒絕服從它。正義的非猶太裔人認為僅僅屬于猶太民族而被處死刑是毫無道理的,所以他們反對屠殺猶太人。事實上,正義的非猶太裔人并不接受某些“受過教育的人”設(shè)定的法律法規(guī),他們衡量這些法規(guī)是否與其內(nèi)在的良心一致,當不一致時,他們勇敢地拒絕接受,即使社會上大部分人都遵從此法律。也正因為如此,正義的非猶太裔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此看來,一個人主要的義務(wù)是遵從“道德”這項法律。

      在康德的絕對道德范疇中,他提出:“一個人的行動準則應該是全人類普遍適用的準則?!保?932)換句話說,康德認為:道德原則應該成為普遍適用的行為準則。因此,康德強調(diào)行為和準則不一致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档碌慕^對道德范疇來源于“公平正義”概念,同時反映了在不同文化、社會和時代教授倫理的義務(wù)??杀氖墙^大部分的德國人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無條件地接受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档聫娬{(diào)道德規(guī)范應適用每一個人。換句話說,行為不應只適用于某些人,而應適用于所有人。任何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僅僅因為種族關(guān)系而殺害他人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我們已經(jīng)注意到古希臘人提出的教育問題。人們問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②蘇格拉底,哲學家。公元前470年出生,公元前399年被處死。蘇格拉底的教育來自他和學生們的對話。雅典人指控他是異教徒,所以他接受了審判。他的哲學教育方法久負盛名,尤其是尖銳的問答教育方法(蘇格拉底式提問)。,“善是由什么組成的”?偉大的教育家和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回答是:善不是可以簡單獲取的特有品德。善是指在各種情況下,能夠判斷什么是正確所具備的知識。因此,善是在各種情況下如何選擇正確的行為的認知能力。

      道德行為和具體情況息息相關(guān)。在一些情況下,對違背法律以求自身和他人生存的做法,人們不能依照常規(guī)標準評判。道德的教育并非是在諸多品德中對更好品德的擇選。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杜爾凱姆③埃米爾·杜爾凱姆,社會學家,猶太裔法國人(1858-1917)。無神論者,于1895年建立了第一個社會學系。他的很多著作是研究宗教和社會的關(guān)系。他的著作《社會分工論》(1893)表達了其對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的見解。他同時還出版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這本書闡明什么是社會學與其方法論。杜爾凱姆的大部分著作與民意和社會秩序有關(guān)。(1933)注意到:團結(jié)無疑是好的品質(zhì),但是團結(jié)不應成為一個民族喪失人類認同的理由。團結(jié)名義下的絕對忠誠將導致一個人喪失道德責任感。我們應該意識到,強調(diào)道德品質(zhì)的絕對性是不可取的,對道德品質(zhì)的判斷是由具體情況來衡量和檢驗的。

      教育不是推崇一個人對法律的絕對依賴和服從,不能說道德行為就是對法律的絕對服從。雖然法律一般都是積極用來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道德價值的,法律的存在確實有積極作用,但歷史證明法律有時也是不道德的。

      三、成熟道德觀的展望

      二戰(zhàn)后,很多接受審判的德國納粹分子都將他們的行為歸因于對法律的盲從,他們強調(diào)他們只是依據(jù)當時的德國法律從事,甚至宣稱自己是“時代的受害者”。這里我們想強調(diào)的是:他們首先應該接受的是道德的審判!法律應該反映社會的道德價值觀,但有時情況并非如此(例如納粹時期的德國法律)。有責任感的人應該傾聽內(nèi)在良知的指引,通常是這種指引使人走上道德的軌道。

      傾聽內(nèi)在良知呼喚的能力通常使人顯現(xiàn)出更高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對習慣做法理所當然地遵從導致了從眾行為的出現(xiàn)。從眾行為使人盲目屈從法律、公眾輿論、甚至當局和社會慣例的壓力(沃爾夫,2008)。這種現(xiàn)象教導我們,道德教育的本質(zhì)是聆聽自己的內(nèi)心良知,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良知才能引領(lǐng)人按正確的方式做事。

      這時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人怎么知道其內(nèi)心的引領(lǐng)是否正確。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④大衛(wèi)·休謨,蘇格蘭哲學家(1711-1776)。休謨強調(diào)人是自然規(guī)律的一部分。他的主要著作是《人性論》(1739)。休謨將道德思考和情感聯(lián)系,視人類欲望為行動的唯一動力。他的另外兩本眾所周知著作是《人性理解論》(1748)和《道德原則研究》(1751)。給出了答案。他認為良知喚起自身的贊同感,反之喚起自身的恥辱感。每個人都具有內(nèi)心的感受,一個人要對這種感受負責,因為這會導致好的行為、抑制壞的行為。因此,教師和教育家應該引領(lǐng)學生在不同情況下都應關(guān)注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休謨認為對所有人來說,道德和情感相關(guān)。人的情感會指引人們接受或拒絕某些行為。好的品格特征喚起同感,壞的品格喚起反感。因此,這種同感/反感情緒正是一個人道德的反射。哲學家安東尼·阿什利·庫伯也研究如何區(qū)分善與惡。他認為,雖然某些人比其他人對道德事件更為敏感,但是每個人都有“道德意識”。這種意識使人們獲得基本的區(qū)分善與惡的能力。換言之,人對善惡是有感知的,這種感知表現(xiàn)了其內(nèi)心所傳遞的信息,但是欲望決定人的行動。

      德國納粹分子在二戰(zhàn)中對猶太民族實施迫害時,忽視了自身的道德意識。換言之,他們違背自己的良知而被盲從驅(qū)使誤入歧途。

      四、盲從使人們喪失判斷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我們討論道德教育時,我們假設(shè)一個人是有選擇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沃爾夫(2008)指出人類的道德行為定義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個人有能力對自己和自身的自由選擇做決定。一個人通常被認為是對其行為負責任的。一個道德的人應審視其行為背后的原因。正義的非猶太裔人審視了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法律內(nèi)涵并抵制了其中不道德的成分。

      無論如何,當時整個德國民族盲從法律和從眾行為反映了人性的弱點。這一點斯丹利·米爾格倫(1964)已在他1960年的實驗中證實。他的目的是驗證遵順是否只適用于德國人,還是其他民族也有這個特點。1963年他選擇了一批美國學生以驗證遵順是否具有文化依賴性,即只有德國人這樣還是遵從具有跨文化的特點。實驗內(nèi)容是測試一個人是否會無條件遵守上級指令。實驗結(jié)果顯示,美國學生具有高度的服從性。他的實驗表明,這些美國實驗參與者不僅對權(quán)威服從,而且對沒有權(quán)威的普通人指令也是一樣服從。津巴多(1973)在牛津大學也做了一項實驗,檢驗在囚徒與獄卒關(guān)系的假設(shè)下人的服從程度。這項實驗一樣揭示了人們對權(quán)威和上級的盲從。阿什(1963)的實驗同樣證明,服從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zhì),是對社會壓力的間接反應。阿什發(fā)現(xiàn)服從他人的命令是大多數(shù)人身上都具有的品質(zhì)。

      美國研究學者科爾伯格(1980)在他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根據(jù)高道德標準進行判斷的能力。他指出在道德評判水平實驗中,只有6%~10%的參與者能夠做到。他認為一個人伴隨認知結(jié)構(gòu)的拓展,在13歲時具有很高的認知潛能,但大部分人都沒能達到最高道德評判的水平。我們認為諸多因素,如個性特點、社會影響、環(huán)境因素和家庭背景因素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道德評判水平??茽柌褡⒁獾街挥袠O少數(shù)的成年人能達到最高的道德評判標準,而絕大部分人只停留在第二階段,即“道德成規(guī)期”。在道德成規(guī)期階段,人們遵從社會規(guī)范和成文的法律法規(guī)。這解釋了為什么在二戰(zhàn)期間,德國人能夠接受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政策和行動。他們的反應代表了人類普遍的服從行為。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的行為和其需求相關(guān),人們的行為是為了取悅他人或是避免自身受到傷害。

      這種隨波逐流和從眾行為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有些人為自己開脫,辯解說他們只是為了遵守法律和社會秩序。但是如我們之前提到的,不是所有的法律法規(guī)都是和成熟的道德觀一致的。隨波逐流在特定情況下,如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就不是正確的。他們順從的做法是不道德的選擇,是踐踏道德的盲從。

      五、對成熟道德觀的研究

      在無發(fā)育障礙的情況下,人在13歲左右有能力形成成熟的道德觀,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其最高的道德評判水平。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成人和孩子成熟道德觀的形成,而且這個過程越早越好(科爾伯格,1980;雷斯特,1984)。

      問題是既然我們擁有這樣的能力,但為什么人們不依據(jù)最高道德水平做事呢?這一點在德國人身上如何解釋呢?一個人能否依據(jù)最高道德水平判斷,取決于他能否讓自己從道德他律中解脫出來。一個人要根據(jù)他內(nèi)心的良知,利用公平正義、互利互益、關(guān)注他人幸福的原則來判斷,從而避免陷入對權(quán)威的盲從。高水平道德觀其實是對事情的客觀解讀,避免個人和集團利益的影響,以客觀的視角作出判斷。正如前文所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勵人們采取獨立、自律和反思的觀點,從而避免對他人的盲從。在二戰(zhàn)期間的德國,那些選擇不救助猶太人的人不愿違反當時的法律,擔心自己被抓。這個借口也許是阻礙大多數(shù)德國人選擇正確路徑的原因。很有可能正是這種盲從和從眾心態(tài)把整個德國推向毀滅。

      科爾伯格(1969)的實驗旨在解釋成熟道德評判的本質(zhì),最高的道德水平階段(就一般道德成規(guī)期而言)和行為是為正義而斗爭。為正義而斗爭的勇士馬丁·路德金博士告訴追隨者,反抗當時美國南部諸州的種族法律,并廢除“歧視法”以使人們看到這些法律是不公正的。他建議他的追隨者去那些禁止黑人去的場所,乘坐禁止黑人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馬丁·路德金強調(diào),雖然這些行為是明令禁止的,黑人的反抗行為會使他們受到鎮(zhèn)壓和傷害,但是只有堅持這樣做,黑人才能改變現(xiàn)狀。但他同時告誡追隨者要克制,對美國政府執(zhí)法人員不要使用暴力,以防止人們對黑人的偏見。馬丁·路德金希望,通過非暴力抗議達到改變法律的目的。

      在道德成規(guī)階段之上或最高道德水平行為使我們對二戰(zhàn)期間正義的非猶太裔人的行為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他們置自己與家人安危于不顧而營救猶太人,他們是一群出于道德良知和積極抗議非人道法律的一批人。他們已超出道德成規(guī)階段,從最高道德水平出發(fā),超然于當時的公眾輿論以及自己的安危,在那黑暗歲月救助了猶太民族。

      六、怎樣喚醒道德感

      大部分人是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道德標準的,在孩提時代人們就從大人身上學習了行為標準。社會代言人如教師、家長、親戚、朋友將文化信息傳遞給孩子,教育正是通過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完成的。當人們從他律的約束(包括對懲罰的恐懼和對獎勵的渴望)中解脫出來之時,即是其觸碰其基本自我意識之始,這是成熟道德觀形成的基礎(chǔ)(沃爾夫,2008)。

      一般正常人(如果沒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變態(tài))應該在其文化和社會中吸收良好和正確的觀念。因此,我們認為教育者應該激勵學生們在面對外來要求時要及時反思,訓練他們傾聽心聲和喚醒自我意識。一個人應該經(jīng)常檢驗自己的行為,即使這些行為是社會接受和合法的。此外,我們再次強調(diào)對社會共識的盲從并不屬于道德的行為,人們應該在任何情況下不斷審視自己的行為。

      培訓和教育一個高道德水準的人的關(guān)鍵在于教育一個人從其自身的責任感出發(fā),這種責任感普遍存在于任何健康人之中。教育就是激勵他們傾聽這種良知意識的召喚。弗洛伊德(1933)強調(diào)人的自我意識,“做”與“不做”很多時候是他們的父母傳輸給他們的。在人們的童年,父母是主要的“社會代言人”,他們將社會信息傳給孩子,而自我意識反映了這一點。

      我們認為,有關(guān)道德教育的問題不僅局限于學生習得道德規(guī)則這個程度,問題在于培養(yǎng)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和建立自身道德標準的綜合能力。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教育一個人根據(jù)內(nèi)心的想法和反思來判斷自己的行為。重要的是鼓勵學生檢驗他們的行為,檢驗這種行為是否包含利己主義和功利目的,或是否存在對權(quán)威的盲從。獨立檢驗能有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律。

      尼散(1987,1996)認為,在形成成熟道德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的道德認同選擇。一個人對其行為是否道德的判斷能力對其道德發(fā)展十分重要。他認為一個人的信仰和行為是息息相關(guān)的。道德感可以使人對不公正反感,懂得是非對錯。一個人是有可能不顧自己內(nèi)心的呼喚而作出對與錯的判斷,教育和成熟道德的敵人是盲目服從和從眾行為。

      一個人忽視自己的心聲、感受、良知會導致人們瘋狂病態(tài)的行為。人們需要有同情的道德。同情是一種感情,它使人幫助比他們脆弱和遭受痛苦的人。同情來源于痛苦,它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情感。我們很難理解二戰(zhàn)時期德國為什么喪失了這種情感殺害那么多猶太人,這反映出激發(fā)同情心的必要性。

      換言之,教育學生獨立思考、認識自我、傾聽心聲可以訓練他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道德教育的精髓在于自我意識的建立,這一點可以通過檢驗自己的情感來完成。情感可以警示我們不道德的行為。一個道德的人和那些隨大流的人之區(qū)別在于,有道德意識的人不會去盲目服從權(quán)威和屈服于社會輿論的壓力。從良知出發(fā),尊重事實的人才能傾聽自己的心聲。

      反思的品格可以使人獨立思考而不盲從。這使正義的非猶太裔人與那些盲從權(quán)威的人截然不同。道德的人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邏輯的方式檢驗并在自己的行為和情感中尋求共鳴。正義的非猶太裔人行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他們不顧自己的自由和生命安危。然而一個道德的人必須勇于為正義而獻身。中國人在二戰(zhàn)期間為挽救猶太人也作出了很多貢獻。重要的是,無論是在種族屠殺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拜金的商品社會里,道德是防止社會走向反面的防腐劑,人類只有不斷反思才能進步。

      責任編輯:喬健

      Ruth Wolf,以色列巴爾伊蘭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博士;何曉紅,美國康涅狄格州,奎尼派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

      G417

      A

      1671-2277-(2015)02-0005-04

      猜你喜歡
      盲從道德觀良知
      新新人類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魔鬼的門徒》的宗教倫理與道德觀照
      良知
      醒獅國學(2019年6期)2019-09-16 04:38:07
      哲理思辨
      哲理思辨
      “西學東漸”與中國傳統(tǒng)女性道德觀的近代命運
      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道德觀教育研究
      “良知”的義務(wù)
      從傳統(tǒng)學術(shù)道德觀反思當今學術(shù)道德問題
      宣化县| 迭部县| 龙江县| 湘阴县| 吉水县| 库车县| 库伦旗| 新泰市| 扶绥县| 甘洛县| 皮山县| 溧水县| 德庆县| 泸溪县| 石门县| 合肥市| 湘阴县| 广宗县| 崇礼县| 龙川县| 莱阳市| 百色市| 枣阳市| 泗水县| 靖远县| 石林| 思南县| 甘泉县| 遂昌县| 茂名市| 长宁区| 比如县| 永川市| 泸州市| 沐川县| 平潭县| 绍兴市| 古交市| 色达县| 长宁区|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