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亮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1331)
·語言文字·
方言季節(jié)類時間詞語的共時分布與歷時考察
何 亮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1331)
“春、秋、夏、熱、冬、臘”分布最為廣泛,是漢語古老而基本的時位語素。北京-冀魯-蘭銀官話、中原-西南-江淮官話表示四季的語素各自相同,這與它們的形成歷史、移民狀況密切相關。“暑、寒、冷、凊”可能是古代南方漢語的區(qū)域性時位語素。在今方言格局形成之前,季節(jié)類詞語中“天”對“日”的替換已經(jīng)完成。今方言中“時位語素+方所成分”一類詞語肇始于六朝,隨著方所成分不斷發(fā)展而豐富。
方言;季節(jié);時位成分;共時分布;歷時發(fā)展
春、夏、秋、冬是漢民族最重要的時間觀念之一。表示四季的時間詞語,各方言間有共同點也有較大的差異。本文試圖從表示四季時間的詞語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共時分布入手,以《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為中心,參考其它方言材料,結(jié)合歷史文獻、歷代移民史,討論漢語表示四季的詞語格局,探討這些格局形成的原因。
“春”“夏”“秋”“冬”是指稱四季最普遍的語素。除此之外,表達夏季的時間還用“熱”“暑”“伏”等語素,冬季還用“臘”“冷”“寒”“凊”等。這些語素與其它成分組合,構(gòu)成與四季有關的時間詞語,表達相關的時間概念,我們稱之為時位語素。①方言中這些時位語素構(gòu)成的時間詞語主要有指稱式和陳述式兩大類。
(一)指稱式時間語詞
指稱式時間詞語主要有四小類。
1.時位語素+時間成分(+詞綴)。這類詞語一般泛指某個季節(jié)。其中的時間成分有“天、季、月、時、時經(jīng)、時候”等。如:
春天頭/~家、春季、春景天、春尾天;夏天、夏季、夏月天、夏常天、夏景天、夏尾天、熱天子/~時/~頭、熱天里、熱季、熱季天、熱月天、熱冬、熱時經(jīng)、暑天、暑月、暑伏天、大暑天、伏天、暖天、秋天頭/~價、秋季、秋景天、秋季天兒、冬天家/~頭、冬季、冬景天、冬寒天、臘月、臘月心、冷天、冷季、冷月時候、寒天、寒季、寒天時、寒冬、冬月、凊天、凊天時。②
2.時位語素+方所成分。常見的方所成分有“上、上頭、下、頭、間、里、向、后、脖子、場、場子”等。有的方所成分仍帶有一定的意義,如“頭”表示某季節(jié)的開始一段時間,“間、里”等表示在某一季節(jié)中的時間;有的方所成分已經(jīng)虛化,類似于詞綴,如“上、下、場、場子”等。如:
春上、春上頭、春頭③、春間、春里、春常里、春浪向、夏上、夏里、秋上、秋里、秋下、秋場、秋場里、秋后、秋頭子、秋脖子、冬下、冬間、冬里、冬頭、臘尾、臘里豁、臘里向、寒里、寒里頭、寒場、寒場里。
3.時位語素+詞綴。常見詞綴有“頭、來”等。有的詞綴在“時位語素+方所成分”之后,主要是“子”。如:春頭④、夏頭、秋頭、春來、夏來、秋來、春起、夏場子、臘間子、冬場子。
4.方位成分+時位語素。詞語表示的時間義與方位成分有關?!吧稀敝搁_初,“下”指順序在后的時間。如:初春頭、上春、上春頭、下春、下冬。
(二)陳述式時間語詞
陳述式時間詞語是主謂結(jié)構(gòu)或動賓結(jié)構(gòu),該詞語最初是陳述性的,后來指稱化了。動賓式的如:熱人、寒人;主謂式的如:天熱、天色熱。
(三)小結(jié)
構(gòu)成與四季相關時間的各時位語素在各方言區(qū)分布大致如表1:
表1⑤
從上表可知:
第一,用以表示春、秋的語素,各方言區(qū)高度一致,都用“春”“秋”。
第二,“夏”“熱”是漢語方言表示夏天的重要語素。據(jù)目前所見資料,語素“夏”分布于除膠遼、徽語官話以外的方言區(qū),詞語“夏天”使用很廣泛,只膠遼官話、徽語、平話未見收錄;時位語素“熱”分布于東北官話外的其它方言區(qū),詞語“熱天”除東北官話外,見于各個方言區(qū)?!笆睢敝饕谥性僭?、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湘語、粵語五個方言區(qū)使用,“伏”主要在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贛語、客話、吳語等方言區(qū)使用。
第三,表示冬天的時位語素“冬”“臘”涵蓋所有的方言區(qū)?!袄洹鳖愒~語主要分布在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湘語、吳語、贛語、客話;“寒”類詞語主要分布在西南官話、吳語、客話、閩語以及中原官話的部分地區(qū);“凊”主要在閩語區(qū),為閩語專有特征詞。
由以上可知,“春、秋、夏、熱、冬、臘”分布最廣,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方言。鑒于這些語素分布廣泛,我們稱之為通語性核心時位成分?!笆睢薄胺薄袄洹薄昂薄皟酢狈植嫉貐^(qū)有限,我們稱之為地域性時位成分。
第四,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蘭銀官話、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膠遼官話-徽語-平話、客話-吳語這四組表示四季的語素分別相同,各組內(nèi)部重合度最高。
第五,在“冷”“寒”等的分布上,中原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更接近南方方言。
第六,陳述式季節(jié)類時間詞主要出現(xiàn)在閩語及吳語的部分地區(qū)(如熱人暑天,廈門、寒人冬天,廈門、天熱雷州,夏天、天色熱夏天,溫州)。
歷史文獻中未見陳述式季節(jié)類時間語詞,以下均為指稱式時間語詞。
(一) 通語性核心時位成分
“春、秋、夏、熱、冬、臘” 不僅在現(xiàn)代共時平面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方言,這幾個語素在漢語史中歷史也很悠久,這顯示了他們一直是漢語的通語性核心成分。
1.“春”“秋”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春”“秋”,殷人把一年劃分為春秋二時。漢族關于四時的明確劃分,大約是在西周末期。[1]15
據(jù)汪維輝先生考察,中古時期(東漢—隋)發(fā)生“天”對“日”的替換?!按禾臁本驮谶@一時期出現(xiàn)。[2]15蔣紹愚先生也指出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指稱。[3]156如:
(1)慎勿違春天之仁。而尚豺狼之兇也。(《六度集經(jīng)·釋家畢罪經(jīng)》)
(2)有石雁浮在湖中,每至秋天,石雁飛鳴。(《藝文類聚》卷九引鄧德明《南康記》)
“春季”一詞也在六朝時期出現(xiàn)。如:
(3)有夏李。冬李,十一月熟。有春季李,冬花春熟。(《齊民要術(shù)·種李》)
中古時期方位詞逐漸發(fā)展起來,一些方位詞也逐漸使用于“春”“秋”之后構(gòu)成時間詞。如“秋上”“夏秋間”:
(4)秋上楮子熟時,多收,凈淘,曝令燥。(《齊民要術(shù)·種榖楮》)
(5)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全晉文·王羲之雜貼》)
2.“夏”“熱”
《尚書》用“夏”表夏季?!稌ず榉丁罚骸叭赵轮校瑒t有冬有夏?!鼻貪h時期有“夏日”“夏月”“夏節(jié)”表夏季。如:
(6)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孟子·告子上》)
(7)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眾矣。(《漢書·嚴助傳》)
(8)日所以有長短者何?陰陽更相用事也。故夏節(jié)晝長,冬節(jié)夜長。(班固《白虎通·日月》)
隨著中古方位詞的發(fā)展,出現(xiàn)“夏中”,如
(9)忽然夏中感懷,冷冷不適。足下復何似,耿耿。(王羲之 《謝仁祖帖》)
隨著“天”對“日”的替換,六朝時出現(xiàn)“夏天”一詞。如:
(10)家有盛柳樹,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涼,恒居其下傲戲,乃身自鍛。(《世說新語·簡傲》)
今北京官話、冀魯官話、晉語有“夏景天”“夏金天”。“夏景”指夏日,在中古已見用例,多見于唐代。如:
(11)兼晚冬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搜括。須待夏景,試取推尋,若溫故可求,別酬所問也。(《梁書·劉之遴傳》)
(12)佳人不在此,恨望階前立。忽厭夏景長,今春行已及。(元稹《表夏》詩之六)
“熱”本與“冷”相對,指溫度高?!墩f文》:“熱,溫也?!毕募镜淖钔怀鎏卣魇恰盁帷?,以“熱”為構(gòu)時語素表示夏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故“熱”又指暑氣,暑天。如《慧琳音義》:“熱,暑也?!?/p>
(13)定州先常藏冰,長史宋欽道以叡冒熱,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咸謂一時之要。(《北史·齊趙郡王叡傳》)
方言中的“熱天、熱季、熱季天、熱時經(jīng)”文獻未見用例。唐代有“熱月”,如:
(14)熱月無堆案,寒天不趁朝。(白居易《自題》詩)
3.“冬”“臘”
“冬”早在周代就出現(xiàn)了。如:
(15)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書·洪范》)
秦漢時表示冬季的詞語有“冬日”“冬月”“冬時”“冬節(jié)”等。如:
(16)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孟子·告子上》)
(17)溫舒頓足嘆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史記·酷吏列傳》)
(18)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周禮·天官·食醫(yī)》)
(19)方涉冬節(jié),農(nóng)事閑隙。(《后漢書·馬融傳》)
隨著“天”對“日”的替換,魏晉時出現(xiàn)“冬天”。如:
(20)冬天以瓜子數(shù)枚,內(nèi)熱牛糞中,凍即拾聚,置之陰地。(《齊民要術(shù)·種瓜法》)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臘本祭名。因呼臘月、臘日耳。”⑦“臘月”早在秦漢時期就用來表示農(nóng)歷十二月,后又泛指冬月(常與“伏”相對)。如:
(21)臘月,陳王之汝陰。(《史記·陳涉世家》)
(22)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漢·楊惲《報孫會宗書》)
(23)夜寒窮臘尾, 春色并年初。(宋·宋祁《守歲》詩)
“臘月”“臘尾”沿用至今。
綜上所述,“春、秋、夏、熱、冬、臘”很早就作為時位語素使用,屬于漢語最古老最基本的詞語,正因如此,它們才有如此廣泛的分布。
(二)地域性時位成分
1. 見于數(shù)個方言的時位成分
“暑”“伏”“寒”“冷”在今南北方言中都能見到,但使用地域有限制。
1)“暑”表示炎熱、炎熱的夏季,早在先秦就已使用。如《易·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p>
“暑天”表夏天自唐以來用例極多。如:
(24)不資冬日秀,為作暑天寒。(唐代韋處厚《盛山十二詩·竹巖》)
“暑月”指夏月。約始見于南北朝。
(25)漢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輒避處高,今交土調(diào)和,越瘴獨甚。(《南齊書·州郡志下》)
(26)木訥少言,性方厚,每息直省,雖暑月不解衣冠。(《魏書·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
后代常見用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重繭衣裘”孔穎達疏:“暑月多衣,所以示疾。”
雖然“暑天”曾廣見于唐代文獻,但“暑”類詞語今主要分布于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湘、粵五個方言區(qū)。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暑”本就是帶有地域性的詞語,今天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地域性質(zhì);二是它原本是通語,后來發(fā)生了歷時替換,只部分方言仍在使用。
2)“伏”指伏日,漢代已有使用。如《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睆埵毓?jié)正義:“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p>
“伏日”為三伏的總稱,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如《漢書·東方朔傳》:“伏日,詔賜從官肉?!?/p>
“伏天”指夏天唐代已有用例⑧,后代亦可見到,如:
(27)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白居易《竹窗》詩)
(28)伏天光景,兩鄰都在院中露臥,聽的皮匠家中聲音高低,言語詫異,早在墻頭黑影里看個明白,聽個仔細。(《歧路燈》第二十九回)
今口語中說“伏天”的多見于中原、西南、江淮、贛語、客話、吳語等。
3)“寒”指冷,但指寒冷的季節(jié)很早就有了。如《易·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焉。”
“寒天”表冷天、冬天,在中古即見用例⑨。唐宋多有。如:
(29)而人之受命,死生之期,未若草木之于寒天也,而延養(yǎng)之理,補救之方,非徒溫暖之為淺益也。(《抱樸子·至理》卷第五)
“寒冬”指冬季在六朝已有用例。
(30)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舊題蘇武《古詩》之四)⑩
4)“冷”表寒涼很早就有。但文獻所見“冷天”“冷月”表冬季是在元明時期。如:
(31)閑時沿墻拋瓦,悶來壁上扳釘。冷天向火折窗欞,夏日拖門攔徑。(《西游記》第三十六回)
(32)小官人,你父母是何等樣人?有甚緊事,恁般寒天冷月,隨個家人行走?還要往那里去?(《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
有學者認為《西游記》韻類屬淮海話(屬于江淮官話但受吳語影響)。[4]《醒世恒言》作者馮夢龍是長洲(今蘇州)人,無疑也受到吳語影響。“冷天”“冷季”之類今主要分布在中原、西南、江淮、贛、湘、客、吳語區(qū),“寒天”“寒季”之類多見于中原、西南、江淮、客、吳、閩語區(qū),北方方言均少見。
2. 見于個別方言的時位成分
時位語素“暖”和“凊”今天都只在個別方言使用。“暖”類多用于吳語,“凊”類用于閩語。
六朝時“暖”有“熱”的用法。如:
(33)一發(fā)之后,重酘時,還攤黍使冷——酒發(fā)極暖,重釀暖黍,亦酢矣。(《齊民要術(shù)·造神麴并酒》)
明清時一些方言色彩較濃的語料中仍有使用,如明代具有吳語色彩的馮夢龍的《山歌》:
(34)無何酒至,極暖,李取酒,便欲掩門,而男子一足已入。
文獻中“暖”的“熱”義并不常見,今方言中的“暖天”多見于吳語(晉語部分地區(qū)也說),這提示我們“暖”的“熱”義可能一開始就具有地域性,今方言的“暖天”或為早期該地域方言的遺留。
“凊”,《說文》:“寒也”,《玉篇·冫部》:“冷也?!蔽覀兇蠓秶鷻z索語料,發(fā)現(xiàn)“凊”在唐及唐以前有一些用例,多出現(xiàn)在與“溫”對言或并列的語境中。唐以后“凊”罕見用例。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在唐以后“凊”退出了共同語,僅保留在部分方言中,成為一個方言詞匯。如:
(35)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凊。(《墨子·辭過》)
(36)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凊。(《顏氏家訓·序致第一》)
(37)幸遂溫凊愿,其甘稼穡難。 (《全唐詩》卷250皇甫冉《劉侍御朝命許停官歸侍》)
如果把表示季節(jié)的時位成分及詞語在現(xiàn)代方言的分布與在歷史文獻中的使用情況、歷代移民情況結(jié)合起來,我們有以下認識:
第一,“春、秋、夏、熱、冬、臘”很早就作為時位語素使用(“熱”從中古時期開始),它們屬于漢語最古老最基本的詞語。正因為使用歷史悠久,對后來才形成的所有方言都有影響,后代方言的分化變遷都繼承了這些最基本的時位語素,因此它們的使用范圍才如此廣泛。
第二,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蘭銀官話(“春、夏、熱、秋、冬、臘”)、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春、夏、熱、暑、秋、冬、臘、冷、寒”)內(nèi)部表示四季的語素各自相同,這與它們的形成歷史、移民狀況密切相關。
林燾先生認為北京話源于大都話。大都話是遼金兩代居住在北京地區(qū)的漢人同其它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幾百年密切交往逐漸形成的,到元建大都時已趨于成熟。明初從外地大量向北京移民,北京人口結(jié)構(gòu)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明代時和北京話接觸最頻繁的是來自中原和長江以南的各地漢語方言。[5]但韓光輝認為北京話的真正形成并走向成熟,是在明代以后。[6]明代北京話與周圍的河北方言聯(lián)系更多,清代北京話與東北方言的關系較密切,但與南方河北方言的聯(lián)系也并未中斷?!稘h語官話方言研究》指出:“明代的北京話與其周圍的河北地區(qū)是否有差異及有什么差異還是尚待研究的問題。換言之,今冀魯官話區(qū)包括明代的北京話主要受到中原官話的影響起碼要持續(xù)到明代?!盵7]128
黎新第認為蘭銀官話是從元代中原官話發(fā)展出來的。[8]明洪武九年之后恢復寧夏人口,移民是寧夏人口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但人口成分復雜。寧夏方言“以某種優(yōu)勢方言為基礎……約在弘治前后(15世紀90年代)形成并漸趨穩(wěn)定”[7]201。劉俐李則認為清代的兩次移民浪潮奠定了蘭銀官話北疆片的基礎:第一次為新疆平定后來自甘肅安西、肅州、甘州、涼州的移民;第二次為光緒年間新疆建省,仍然是陜甘(主要是甘肅)的移民,“甘肅河西話是北疆片的基礎方言”[9]。
我們認為,正是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蘭銀官話區(qū)的移民色彩,導致該區(qū)在四季時位語素的選用上趨于采用自古以來漢語中最基本的成分“春、夏、熱、秋、冬、臘”。
中原官話表四季的時位語素較為復雜,除“暖”“凊”外,具備所有的時位語素。這與中原地區(qū)的特殊地位是相對應的。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中原地區(qū)的方言到清代中葉以前一直是漢民族共同語言——雅言的標準音……對現(xiàn)代漢語各大方言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關鍵性作用。今漢語方言多是從以中原官話為中心的北方方言中發(fā)展來的”[7]166。
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的四季時位語素彼此接近,它們與南方諸方言關系更為密切。這跟它們的形成歷史有關,也與鄰近南方方言區(qū)有關。
關于江淮官話,魯國堯認為:“隋唐自北統(tǒng)一中國,阻斷了南語、北語分裂趨勢,而且使北朝通語占了上風,在江淮流域的南朝通語其平分秋色的地位則逐漸被削弱,它的血緣后裔是今江淮方言或稱下江官話?!盵10]劉祥柏則認為明初時明政府鑒于戰(zhàn)爭影響而人口劇減的情況,遷移了大量的周邊地區(qū)的移民進來,為這一地區(qū)的方言形成南北方言過渡類型奠定了近代的基礎。[7]290
關于西南官話,李藍在《漢語官話方言研究》中認為至遲在西漢時,四川的語言文化已與中原基本相同,清末的湖廣移民沒有從整體上改變四川方言的原貌,但留下了眾多的客家及湘語方言島。他又指出西南官話大概先在四川成型,然后以四川為中心,逐步擴展到鄂、黔、滇、桂等省。[7]237-238崔榮昌認為“四川方言的現(xiàn)狀同六百年間的兩次大移民緊緊地連在一起。元末明初的大移民把以湖北話為代表的官話方言傳播到四川,從而形成了以湖北話為基礎的四川話”。[11]游汝杰則認為巴蜀地區(qū)到宋代大致已成為北方方言的一個次方言。[12]137
與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蘭銀官話相比,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的時位成分多了“暑、冷、寒”。如前所考察,“寒、暑”雖很早就已使用,但“寒天”在中古出現(xiàn)唐宋多見,“寒冬”在六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暑月”約始見于南北朝,“暑天”自唐以來多見,“冷天”“冷月”在元明時期出現(xiàn)。聯(lián)系“冷、寒”類詞語在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以及贛湘客吳普遍存在而北方少見的事實,我們認為或許作為時位語素的“暑、寒、冷”本身就屬于古代的南方通語。
吳-客相比,吳語有的地方用“暖天”表夏天,其余一致。歷史上吳語與客話有淵源。游汝杰先生指出在西晉以前,今江西一帶方言應與吳語、湘語有更多的共同之處。唐初有大量北方移民進入贛北部鄱陽湖平原,與當?shù)卦蟹窖越佑|形成原始北片贛語。中唐和晚唐北方移民繼續(xù)南進,逐漸從贛北深入到贛中和贛南,與原始北片贛語接觸后形成原始南片贛語。他們原先使用的原始南片贛語和贛東南、閩西和粵北的土著方言相接觸,于宋明間形成客家方言。[12]140
第三,漢語史上曾以“春日、秋日、夏日、伏日、冬日”表示各季節(jié),而這些詞語在今方言中均不見蹤影,代之以“春天、秋天、夏天、伏天、冬天”,這個替換非常徹底。我們知道“天”對“日”的替換是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的,如這段時期出現(xiàn)“春天”“夏天”等,而“暑天”“伏天”出現(xiàn)于唐代,證明漢語方言中“天”對“日”的替換在唐代的一些方言中尚處于進行狀態(tài)。游汝杰指出到南宋時代漢語方言的宏觀地理格局基本形成,后代變化不大。[12]137我們認為在今日方言格局形成之前,在季節(jié)類詞語中“天”對“日”的替換已經(jīng)完成。
第四,鑒于多數(shù)方位詞從空間用于時間是在中古以后,我們認為今天方言中“時位成分+方所”一類詞語肇始于六朝,隨著方所成分不斷發(fā)展而豐富?!吧稀⑾?、里、間、頭、尾、脖子、場子”等一方面體現(xiàn)了方所成分的泛化,另一方面生動再現(xiàn)了時間表達的空間化。各方言在方所成分的選擇上有較大的差異。
第五,閩語時位語素“凊”構(gòu)成的“凊天”“凊天時”與其它方言中的“冷天”“寒天”“寒天時”構(gòu)成方式毫無二致,差別僅在于限定成分的不同。“凊”可能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常用詞,作為“寒”“冷”的同義詞,也和“寒天”“冷天”一樣發(fā)展出“凊天”一詞,但在競爭中退出了共同語(約在唐代之后),僅保留在部分方言中,成為一個方言詞匯。
注釋:
① 郎大地曾提出過“時位”的概念,但我們的所指與之不同而大體與李向農(nóng)、何亮等人的“時點”相當。之所以不用“時點”,是因為時間詞語分為時位、時量兩大類,而點、段都能表示時間位置,原有的“時點/時段”名稱容易造成混淆。
② 為節(jié)省篇幅,各詞語不標注所出現(xiàn)的方言點。
③ “春頭”有的方言指春天,有的指初春。指春天的“春頭”我們另歸入“時位語素+詞綴”一類。表示初春的如西南官話區(qū)的廣西,閩語區(qū)的福建莆田、仙游、廈門、廣東潮陽、??怠?/p>
④ 指春天、春季。如西南官話區(qū)的武漢,閩語區(qū)的福建漳平,吳語區(qū)的丹陽。
⑤ 二十四節(jié)氣名不計入統(tǒng)計。
⑥ “頭伏”“三伏”之類未計入統(tǒng)計。
⑦ 古代稱祭百神為“蠟”,祭祖先為“臘”;秦漢以后統(tǒng)稱“臘”。
⑧ 《漢語大詞典》首引現(xiàn)代作家例,太晚。
⑨ 《漢語大詞典》首引白居易《華城西北歲暮獨游悵然成詠》:“況是寒天客,樓空無主人”例,偏晚。
⑩ 此詩早有論證為偽作,但不晚于六朝則無疑。
[1]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修訂本)[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2]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蔣紹愚.漢語“天”的意義的演變[C].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續(xù)集.商務印書館, 2012.
[4] 顏景常.《西游記》詩歌韻類和作者問題[J].明清小說研究,1988(3):81-91.
[5] 林燾.北京官話溯源[J].中國語文,1987(3):161-169.
[6] 韓光輝.北京人口歷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 錢曾怡,主編.漢語官話方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0.
[8] 黎新第.官話方言促變舒聲的層次和相互關系試析[J].語言研究,1987(1):60-69.
[9] 劉俐李.新疆漢語方言的形成[J].方言,1993(4):265-274.
[10] 魯國堯.“顏之推謎題”及其半解[J]. 中國語文,2002(6):536-549.
[11] 崔榮昌.四川方言的形成[J].方言,1985(1):6-14.
[12]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李秀燕]
The Synchronic Usage and Diachronic Analysis ofWords Denoting Season in Chinese Dialect
HE Liang
(Collegeofliterature,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Chun”, “Qiu”, “Xia”, “Re”, “Dong” and “La”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basic chroneme morphemes in ancient Chinese. Morphemes to denote four seasons in Beijing-Jilu-Lanyin mandarin or Zhongyuan-Southwestern-Jianghuai mandarin are the same, which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ir own history and migration status. “Shu”, “Han”, “Leng” and “Qing” are probably the regional chroneme morphemes of ancient southern dialect.The seasonal word Tian has replaced Ri before today’s dialect structure took shape. Among todays’ dialects, words in the form of “chroneme morpheme plus component of direction-location” date back to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abunda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onent of direction-location.
dialect; season; chroneme morpheme; synchronic usage; diachronic analysis
2015-04-27
本文得到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項目編號:11YJA740027)以及“中央專項配套資金青年人才培訓與研究支持計劃”資助。
何亮(1970—),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語法史及方言語法。
H17
A
1672-8505(2015)05-0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