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民族音樂學組 10671)
臺灣的傀儡戲最初傳自福建,其操作模式以傳統(tǒng)懸絲傀儡為主,其演出與宗教信仰、禮俗文化有密切關系,不像其他地方戲除配合宗教節(jié)慶外還具有娛樂性質。相反,傀儡戲是一般人盡量避而不見的表演,因此傳入之初它并非是娛神娛人的戲劇,單純只是一項儀式而已。
臺灣傀儡戲主要由漳州、泉州以及汀洲永定縣地區(qū)所傳入。漳州及汀洲永定縣的移民來臺后至北臺灣發(fā)展;而泉州移民則在南臺灣發(fā)展,因此臺灣傀儡戲可明顯區(qū)分為南北兩派。
北臺灣傀儡戲分兩支,其一屬漳州系統(tǒng),流傳于臺灣的北部、東北部,尤其以蘭陽平原為其重心。由于北部山區(qū)以及蘭陽平原的開發(fā)較晚,加上受地理1與人文環(huán)境2等因素影響下,宗教往往成為人們心靈上的寄托,因此傀儡戲在宜蘭的發(fā)展上保留了宗教儀式性的特殊信仰。目前宜蘭著名的傀儡戲團有新福軒、福龍軒、協(xié)福軒三團,臺北萬華地區(qū)有景春堂一團。
另一支為福建汀洲客家語系的傀儡戲,其為掌中戲班兼演“出煞”用的傀儡戲,演出者為桃園的“同樂春”一團。
南臺灣傀儡戲屬福建泉州系統(tǒng),至于是何時傳入臺灣并無可考。此系統(tǒng)傀儡戲主要分布于南部的臺南、高雄一帶,在這些地區(qū)還較為常有傀儡戲演出的風俗信仰。目前南部泉州系統(tǒng)的傀儡戲團主要有新錦福、錦飛鳳、圍仔內大戲館、添福等團。
臺灣的傀儡戲表演因南北分屬不同派系,戲曲音樂也截然不同。以下依南、北地區(qū)不同分別作敘述:
臺灣北部傀儡戲音樂使用唱腔為北管的西皮與福路;南部傀儡戲使用唱腔則有潮(州)調、白字戲仔(子)、傀儡調、南管、南系、南的、師公調等說法。
臺灣北部在傀儡戲傳臺以前,因亂彈系統(tǒng)的北管音樂早已流行于永安及漳州一帶,而傳臺后臺灣北部宜蘭地區(qū)亦流行北管戲,因而相互結合而成主流;臺灣南部則因傀儡戲傳自泉州,加上演出隨著時代變遷而簡化,又因人員缺乏而導致樂師素質參差不齊,比如:有的是學習北管出身,他們已無法明確說出所吹的音調為何,單純只跟著主唱者的音高而吹出音,甚至唱者一套吹者又是一套,在音樂上保持純潮調或傀儡調者幾乎是少之又少,音樂樣貌混雜,也導致南部傀儡戲的唱腔有多種不一的說法,目前唯一能確定的是南部傀儡戲唱腔主要屬中國南音系統(tǒng)的范疇之中,而近年來有混雜使用北管的情形。
臺灣傀儡戲的演唱方式主要以演師主唱、后場幫腔的方式進行。其中演師必須熟悉每一角色的聲腔特色,不論男、女角等,皆能唱出不同角色的風格并熟練其唱句與臺詞,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演出人員。至于后場樂師,除演奏音樂需與前場演師配合外,也須適時幫腔與吆喝、配音(音效)等,都需與前場演師有極大的默契與配合才行。一般后場演出時不看樂譜,而是看劇本與演師搭配演出。通常有特別橋段才會在劇本上注明,但有些身段是固定的,所以劇本不會寫太多與音樂相關的東西。
幫腔部分與亂彈北管大同小異,一般有兩種情形:第一種稱為“活劇”,所謂“活劇”是指無劇本的情形,即演師指定樂師唱四句或八句時,會直接給予樂師暗示;另一情形則是后場照劇本走的演出。也因此,造成前場與后場子弟班、亂彈戲班在練習與配合上所產(chǎn)生的差異,業(yè)余子弟班只會照劇本所寫演出,無法像專業(yè)亂彈戲班可以隨時跟著演師的步調、節(jié)奏或即興等來作變化。
根據(jù)筆者對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發(fā)現(xiàn)目前臺灣傀儡戲因演出環(huán)境的改變而凋零沒落,且戲團為了節(jié)省人力與演出成本往往以簡化后場樂器編制或播放錄音的方式來演出,以節(jié)省成本支出。
以往后場所用樂器,北部有鼓(單皮鼓、唐鼓)、鑼(大鑼、小鑼)、鈔、響盞、鐃鈸、拍板、梆子、嗩吶、笛、三弦、胡琴、月琴、秦琴;南部有鼓(羯鼓、唐鼓)、拍板、鑼(大鑼、小鑼、空鑼、響鑼、南鑼)、鈸、小鈸、鐘、雙鐘、嗩吶(噯子)、笛、胡琴。但今只使用鑼、鼓、嗩吶。
除文獻參照外,筆者針對使用樂器簡化之情形,實地深入訪談得知,北部傀儡戲近年并沒有所謂樂器使用簡化的情形,而是后場人員編制的調整。雖人員編制減少,但基本的使用樂器實際上并未作太大更動,所以后場樂器并沒有簡化的情形,僅為人數(shù)的調動而已,如此也出現(xiàn)一人須身兼演奏兩樣樂器的情況。不過近年來確實因人力成本的考量,福龍軒演出有使用錄音播放的情形。
南部方面,因成本考量,現(xiàn)今樂器使用上僅多使用鑼、鼓、嗩吶等樂器而已,相較于北部人員縮減,樂器編制不變的情況下,南部傀儡戲不僅樂師減少,樂器編制也同樣縮減。
臺灣北部宜蘭地區(qū)的傀儡戲團目前有新福軒、福龍軒、協(xié)福軒三團,以及北部萬華區(qū)的景春堂一團。新福軒與福龍軒兩團目前的傀儡戲演出主要配合道士科儀為主,非專門的戲劇表演;福龍軒方面,現(xiàn)在每年仍有固定配合廟會慶典作演出,不過僅為片段而非完整劇目,且因經(jīng)費問題,后場幾乎完全使用錄音播放為主。此外,北部萬華區(qū)景春堂傀儡戲班,仍維持一定演出量,其傀儡偶專跳鐘馗,以道教鐘馗儀式演出為主,依附道教科儀中。
南部方面,傀儡戲團目前有新錦福、錦飛鳳、集福軒、添福、圍仔內等團,不過較活躍并持續(xù)常態(tài)性演出的為錦飛鳳傀儡戲團,除傳統(tǒng)儀式演出外,常受邀遠赴國外作國際性表演、于校園做巡回演出與宣傳、及文化場表演等,非常活躍。其相關演出也作了部分現(xiàn)代化的改良,將傳統(tǒng)傀儡戲與現(xiàn)代化劇場結合,加上媒體與教學單位結合的宣傳方式、官方輔助與專家建議等,使該團傀儡戲改良與推廣有明顯成效,如此也以利傀儡戲于現(xiàn)今臺灣社會中的發(fā)展及傳承。
臺灣傀儡戲被視為宗教儀式“祭煞”的主要演出形式,且極為嚴肅,外人幾乎不得觀賞,因此傀儡戲演出總是缺乏一般民眾的關注,導致傀儡戲在臺灣隨著時代潮流而逐漸衰落。
雖傀儡戲演出以宗教儀式為主,但與社會彼此間的影響,藉由音樂發(fā)展與轉變使我們更加了解其藝術價值。因此在現(xiàn)今傀儡戲逐漸式微的社會,我們應更加重視這項傳統(tǒng)藝術并傳承下去,讓后代子孫了解該藝術的價值,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課題。
注釋:
1.因蘭陽平原位處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環(huán)境,交通較不便。2.移民之初與原住民爭地。
[1]石光生.尋找南臺灣傀儡戲生命力.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0.(18).
[2]江武昌.懸絲牽動萬般情:臺灣的傀儡戲.臺原出版社,1990(16).
[3]簡上仁.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tǒng)音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