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禾云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 胡淳迫
生活中的人、事往往需要通過對比才能辨識其真實面目。同樣,課堂教學的內容也需要比較、對照才能明異同、辨真?zhèn)?。其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課文或知識點可以拿來比較,從而讓師生將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更到位,進而獲得更深、更新的感悟。下面是幾組八年級語文文言文對比教學的例子。
第一,《醉翁亭記》中的歐陽修與《湖心亭看雪》中的張岱到底誰快樂?
《醉翁亭記》這篇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是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后所作,文章通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此文以“樂”為主線,將“山水樂”“四時樂”“宴飲樂”“太守樂”串連于一體,“樂”的氣氛可謂散布全文。由此觀之,歐陽公因為子民生活得快樂而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開心。其實不然,當時作者仕途失意,內心充滿了難以派遣的郁悶之情,我想這種“樂”應該只是作者暫時用于慰藉自己受傷的心靈罷了,要不文章里怎會有與“樂”如影相隨的“醉”呢?而《湖心亭看雪》中張岱的“樂”與歐陽公的“樂”全然不同,張岱的“樂”可以說是“樂”的真諦,那是發(fā)自心底的真“樂”。此文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全文雖然“樂”字從未提及,但“樂”卻浸潤于字里行間。
第二,滿腔熱血,壯志難酬——《訴衷情》(陸游)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對比品味。
初中語文(語文版)課本編排了陸游的《訴衷情》與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教學時不妨將這兩首詞進行對比,以便更準確地把握兩人的思想和詞風。
南宋詞壇,最足以欽佩者當首推陸游與辛棄疾。作為南宋時期的愛國志士他們兩人都有著力圖恢復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情懷,卻又有著滿腔無處揮戈、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作為當時的文人他們又有著相似的生活背景和藝術風格。對比閱讀陸游的《訴衷情》和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點。
先看陸游的《訴衷情》《訴衷情》上片開頭“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再現(xiàn)了往日豪情壯志、馳騁沙場雄姿。“萬里”赴邊關,“匹馬”戍城池在空間上形成強烈的對比,大有“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匈奴血”的豪邁氣概,宛如銅鼓鐘罄之音,慷慨激昂?!皦魯唷币晦D,當年守邊抗敵的日子恍如舊夢已然成為歷史,形成了強烈的情感落差,慷慨轉向悲涼。
再來看兩詞的下片,《訴衷情》下片進一步抒寫理想破滅,情感由悲涼化為沉郁。“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三句一唱三嘆:“靖康恥、猶未雪”的悲憤、“一事無成鬢先霜”的酸楚、“情到傷處淚自流”的悲涼令人不不堪回首。一個“空”字道盡了作者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宣泄了對當時“紫醉金迷、西湖歌舞”的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憤慨?!按松l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給此詞畫上了一個無奈的結局。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處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中,他的心系于國難,身卻僵臥“滄洲”。仿佛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鷹被折斷了羽翼摔落到地上痛苦呻吟,最后只能奮筆疾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聊以自我慰藉。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下片開頭“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繼續(xù)渲染眾將士抗敵殺胡的激烈場面,接著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兩句抒發(fā)了作者希望退敵報國、功成名就的遠大理想,讀來盡顯意氣昂揚、雄姿英發(fā)之氣。而文末卻筆鋒陡轉,情感急劇而下,“可憐白發(fā)生!”猶如一把大錘重重地砸下,一座矗立蒼穹的大廈頹然倒塌。凌云壯志盡成空,一切皆徒然!慷慨中透出無限的悲涼,令人頓生秋意。
第三,對讀《終南別業(yè)》、《飲酒》(結廬在人境),解讀兩詩“禪”意。
陶淵明與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正如許多大師所說是“形同神異”,但他們的《飲酒》(結廬在人境)和《終南別業(yè)》則有”神”似之處。
我們先看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居鬧市,卻不受塵俗的煩擾??此泼埽鋵嵅蝗?,后句“心遠地自偏”作了回應:只要思想上遠離了官場的污濁,自然就寧靜淡泊。這幾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 “心遠”一詞則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近乎空靈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顯得是那樣地怡然自得,物我兩忘。 從“悠然”二字可見詩人所為所見并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見”是偶見,突出了偶然性,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 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倍涫菍θ娮骺偨Y。 “真意”即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忘言”于靜謐的瞬間使人覺得一切仿佛不是在塵世,而是來自天界的神韻。在陶淵明眼里,人間世事、人生得失都是自然宿命,他把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難妙解于心、歸化烏有。
再看王維的《終南別業(yè)》,開頭兩句:“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逼鸸P點出詩人不喜塵俗,而信奉“佛”“道”。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睅拙渲小蔼毻薄翱兆灾薄耙恍小⒁坏?、一坐、一看”使詩人那種“無我之境”的空靈盡顯無遺。正如俞陛有評曰:“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晌蛱幨朗伦冎疅o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保ā对娋硿\說》)。后兩句:“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重點在“偶然”二字,突出一切皆非刻意所為,處處都是自然巧合,它寫出了詩人那種天性淡逸,超凡脫俗的風采。
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拿來比較的內容很多,如果教師能找準契機,將課文或知識點多些進行對比品評,相信學生會學得更投入,悟得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