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華
關鍵詞: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基本模式;技術實現(xiàn)
摘要:文章結合當前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對特色數據庫建設過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模式、遇到的一些主要問題及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具體設計和技術實現(xiàn)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5)03-0127-03
1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現(xiàn)狀
1.1公共圖書館的特色數據庫建設的現(xiàn)狀
公共圖書館是服務大眾、展現(xiàn)地方文化特色的場所,主要以地方文化為主體。據調查顯
示,隨著特色數據庫的發(fā)展,我國78個較大的公共圖書館共建設了566個特色數據庫。江蘇是建設特色數據庫最多的省份,有13個市級以上的公共圖書館建設了特色數據庫,其次是廣東省和浙江,分別有10個和6個市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建設了特色數據庫,主要類型包括地方文化特色圖書館、商情特色數據庫、學科特色文化數據庫。例如河南圖書館的“農業(yè)資源特色數據庫”“風土人情數據庫”;內蒙古圖書館的“蒙古文化特色區(qū)”“成吉思汗事跡數據庫”;廣西圖書館的“桂林資源數據庫”“旅游資源數據庫”。各省市地方的公共圖書館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累積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文獻特色,并在數據庫的建設中充分發(fā)揮了自身的優(yōu)勢。
1.2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現(xiàn)狀
1999年7月,CALIS工程的啟動保障了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即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成立,隨后各大高校開始建立自己的特色數據庫。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清華大學精品課程建設工程”“建筑數字圖書館”等;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北大名師數據庫”“北京歷史地理數據庫”等;天津大學圖書館的“名優(yōu)摩托車車型展示庫”“納米技術信息庫”等;內蒙古大學圖書館的“生命科學特色庫”“蒙文期刊在線”等。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主要以學科特色為主體,以地方文化為輔,與社會、經濟、市場緊密相連,涉及方面較廣,完全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目前,擁有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高校占總數的85%,在CALIS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下,正在逐步擴大規(guī)模。
2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基本模式
2.1引進型——成品化數據庫模式
引進型特色數據庫是指在圖書館確定發(fā)展方向后,根據自身的特色尋找與自我定位和發(fā)展相符合的數據庫,引進國內外優(yōu)秀的成果,直接使用其他圖書館的成品,可以迅速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引進型模式其最大特點是快捷便利,都是以成品的形式直接買入的,例如,北京圖書館為發(fā)展人文精神引進德國的“哲學數據庫”,充分利用了德國先進的哲學思想彌補本館資源的不足。這些引進的數據庫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節(jié)省了建立過程的人力和時間。在成品數據庫的選擇上,往往秉承本著相符優(yōu)化的原則,在眾多數據庫中選擇真正自身需要的,并且和發(fā)展方向是一致的。成品數據庫的開發(fā)商考慮到市場的需求與用戶的凝聚,往往數據資源豐富,結構合理并且導航清晰,人性化的界面能夠為讀者節(jié)省不少檢索的時間。選擇成熟度高,后續(xù)服務跟進較好的成品數據庫,能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并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保證數據庫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2自建型——原創(chuàng)化數據庫模式
自建型特色數據庫是指以本館的信息資源為特色,依托自己的內部力量和設備獨立建設的特色數據庫。自建型模式是現(xiàn)代建設數據庫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途徑。自建數據庫的特點在于,其信息資源都是獨一無二的,且與本地的文化特色緊密相連。例如CALIS“十五”全國高校專題特色庫立項單位中,四川大學的“巴蜀文化特色數據庫” 汕頭大學的“潮汕文獻數據庫” 河南省南陽師范學院的“漢代文化與人文南陽數據庫”,無不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與開發(fā),以黃河文明的核心圈河洛地區(qū)文化為基礎建立的“河洛文化文獻專題數據庫”、立足于駐馬店傳統(tǒng)文化建立的“天中文庫”,展現(xiàn)的都是本地的特色資源和文化基元。另外,高校圖書館立足于本校的實際,開發(fā)高校特色數據庫,匯聚本校學生的畢業(yè)論文和科研成果。對優(yōu)秀學位論文進行集中展示,是高校圖書館學術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許多地方高校為了突出自身學校的地方特色和資源優(yōu)勢,紛紛開發(fā)學校自建的數據庫,例如河南省黃淮學院為推動中國首批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大學的建設,建立“黃淮特色動漫庫”“黃淮文庫”,充分支撐高校的資源發(fā)展。這些特色資源庫往往注重創(chuàng)新,抓住重點,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本館特有的技術開發(fā)和資源收集基礎上,將創(chuàng)新作為第一屬性,從信息資源的搜集、技術的開發(fā)、宣傳與應用上形成一套整體的策略,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2.3協(xié)作型——一體化數據庫模式
協(xié)作型特色數據庫是指館與館之間合作,共同協(xié)商籌劃、開發(fā)研究的模式。建設特色數據庫僅依靠一家圖書館的力量是難以實現(xiàn)的。因此實現(xiàn)館際之間的協(xié)作有利于信息共享,避免資源的浪費,這種模式的特色數據庫集查詢、傳遞、下載功能于一體,更方便管理。其主要的特點在于:一是資源共享性。館際合作實現(xiàn)了信息資源的溝通與利用,達到了共建共享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了資金和人力;二是內容全面性。協(xié)作在最大程度上擴展了知識面,使特色數據庫的種類更為豐富。比如珠三角一帶圖書館通過協(xié)作模式開發(fā)了“特區(qū)文獻數據庫”“藏學文獻資料中心”“珠三角房地產數據庫”等。在協(xié)作數據庫模式的建立上,首先要注重館際之間的合作性。良好的合作性是開展工作的前提,館際之間的協(xié)作要有明確的計劃和分工,嚴格依照計劃執(zhí)行自己的任務,肩負自身的責任,這樣才能達到共同的目的。其次是效應性的發(fā)揮。建設過程要與用戶需求緊密相連,追求社會效益、使用價值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保證本館具有深層次增值的價值。
3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技術實現(xiàn)
3.1特色數據信息資源的收集技術
目前,我國圖書館對特色數據庫信息資源的收集,主要是文本收集和圖像收集。對地方文化資源的信息采集,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一是各類數據庫中的電子資源。例如河洛文化、潮汕文化、湘楚文化等地域性文化,可以在目前現(xiàn)有的知網、維普、超星、讀秀等一系列大型數據庫平臺中檢索到大量的文獻信息資料;二是專題文化網站。個人博客收集相關的資料;三是從紙質或者電子報紙、縣志、名人藏家收稿中收集。其中文本收集可以引進OCR的機器識別技術和自動掃描技術,將紙質的信息資源通過人工錄入的電子化過程,轉化為數字資源。圖像收集可以運用音頻捕捉技術,用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將錄像上的資料通過掃描轉化為數字格式。針對視頻和聲音的資料,可以通過聲卡采取頻率,將音頻轉化為數字的方式進行存儲,一般采取標準壓縮的方式。
3.2特色數據信息資源的加工技術
收集的信息資源一般不可以直接使用,需要對其進行加工和處理,特色化是圖書館數據庫的最大優(yōu)勢,也是吸引用戶的原因之一。目前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學科和專業(yè)特色、地方文化特色,但是主要的特點并不突出,分類不夠清晰,很多專業(yè)依舊混淆在一起,不利于吸引有特殊需求的用戶。針對圖書館特色數據庫,改變目錄、文摘為主的形式,數字化文獻保留了紙質掃描的水平,廣泛采集視頻資料給用戶更鮮明的印象,例如河南黃淮學院在建立天中文庫時,將采集的各類信息資源整合成為:八卦文化、傳奇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類別。圖書館的特色數據庫的每一個體系分支中往往融匯各種信息資源,例如地域文化視頻資料的整合中,有的融入名家講座、縣域采風、戲曲藝術、地方名俗、考古資料。從技術層面采用智能化程度較高的自動分類標引技術,即計算機按照用戶檢索的需求將信息資源轉化為相應的主題,同時使用標識系統(tǒng)做統(tǒng)一分類,對信息資源進行深一步的加工,然后采用分散的異構體技術對元數據的加工,將圖文、音頻使用不同類型的描述方式傳達給用戶。
3.3特色數據信息資源的存儲技術
存儲是對完成加工的信息資源進行有序的保管、存放的過程。傳統(tǒng)的圖書館存儲技術一般使用半導體存儲、印刷存儲、光盤存儲和縮微存儲。在現(xiàn)代計算機環(huán)境下,為存儲資源提供了方便。主要有NAS技術和SAN技術,即網絡連接存儲和區(qū)域網絡存儲。NAS技術將“服務器”作為存儲數據中心,以備份軟件作為儲存介質,實現(xiàn)了安全、全面、及時、準確的存儲。SAN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資源的交換能力,擁有超大的分布式網絡儲存空間,而且可以打破NAS的限制,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擴展性,但價格相對比較高。
3.4特色數據信息資源的檢索技術
檢索功能是用戶訪問數據庫的入口,良好的檢索功能能為用戶瀏覽知識,尋找需要的信息資源提供方便。但是目前我國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只提供信息查詢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用戶的時間。在資源共享方面不夠完善,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在建設時,對用戶接口、元數據要求、檢索方式等都未統(tǒng)一,因此信息資源之間得不到共享。即使資源平臺相同,對元數據沒有統(tǒng)一的管理標準,就會打破圖書館之間資源共享的融合度。
現(xiàn)代特色數據庫的建設,要提升檢索功能的多樣化,融入多媒體資源檢索技術、智能資源檢索技術以及全文檢索技術。借助多媒體資源檢索技術直接從計算機網絡中提取線索,進行相似性、匹配性、交互性檢索,可以有效地識別有價值的信息。運用智能檢索是利用人思維的特點,自動形成有效的信息檢索。智能引擎包括了知識探索技術、智能管理技術、自主學習技術,根據智能數據建立起的模型還可以實現(xiàn)自動更新和維護。開展全文檢索能對整篇信息資源字、句、段落的搜索,結果可靠性較高,但是過于詳盡,不利于用戶使用。立體化的檢索功能體系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穩(wěn)定用戶群體的重要途徑。
3.5特色數據信息資源的維護與發(fā)布
特色數據庫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時代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速度進行定期地更新、維護和管理,在使用過程中,部分數據庫處于停用、資源滯后的狀態(tài),對用戶的使用造成了不便。特色數據庫資源的發(fā)布是指用戶通過瀏覽網頁的信息進行下載的過程,傳統(tǒng)的發(fā)布主要是PULL技術,即用戶主動檢索獲取,對于數據庫來說比較被動。在現(xiàn)代化的技術發(fā)展下,使用的是PUSH技術,即自主推送技術,計算機根據用戶的需求,自主選擇用戶感興趣的進行推送,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因此,聘用專業(yè)的圖書館數據庫的管理人員是非常有必要的。特色數據庫的宣傳也是管理工作的重點之一,很多特色數據庫無人訪問是因為用戶不知道它的存在。通過網絡、講座、介紹等形式將特色數據庫宣傳給用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充分展示了地方的資源特色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圖書館發(fā)展現(xiàn)代化的必經之路。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填補技術漏洞,大力發(fā)展優(yōu)勢項目,學習發(fā)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結合我國圖書館發(fā)展的特點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除此之外,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投入對我國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瑩.我國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8(7):36-38.
[2]肖大成.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04(1):133-134.
[3]肖冬梅,謝偉濤.我國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現(xiàn)狀及問題探討[J].情報資料工作,2004(3):37-39.
[4]胡守敏.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研究與實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2.
[5]谷添珩.我國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4):289-290.
(編校: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