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壇經(jīng)》佛性頓悟之悟

      2015-04-10 19:38:38陳景增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廣東韶關(guān)512005
      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六祖壇經(jīng)佛性

      陳景增(韶關(guān)學(xué)院 學(xué)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guān)512005)

      《壇經(jīng)》佛性頓悟之悟

      陳景增
      (韶關(guān)學(xué)院 學(xué)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guān)512005)

      頓悟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頓悟形式常為人們所運用。愉悅能使人心情輕松樂觀,也是人們修煉佛性首先要調(diào)整到位的心態(tài)。向佛者頓悟佛性過程有多個層次,持之以恒就會有進步。一次頓悟有一次體驗,從體驗中頓悟,從體驗中進步,佛地就在前面。

      佛性頓悟;頓悟現(xiàn)象;愉悅心態(tài);頓悟?qū)哟?;頓悟體驗

      學(xué)習(xí)《壇經(jīng)》,修煉佛性,閱經(jīng)明義第二要點,就是要真正領(lǐng)會《壇經(jīng)》中的佛性頓悟方法。佛性頓悟真的很難,非有大智慧者難以到達彼岸。頓悟佛性你我都能行,全靠一顆向佛心。向佛頓悟需刻苦,了解日常頓悟形式,放松心情參佛,在頓悟中體驗,在體驗中頓悟,悟識佛性必有進步。頓悟加體驗,就是人們頓悟佛性的好方法。

      一、頓悟現(xiàn)象普遍說

      悟,即對意識或事物有所了解、領(lǐng)會、覺醒。頓悟,即忽然間的(立即的)而且有較大跨度的了解、領(lǐng)會或覺醒。頓悟,既是對意識或事物的了解、領(lǐng)會或覺醒過程,也是對意識或事物進行了解、領(lǐng)會或覺醒的體驗、感悟。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會有頓悟的經(jīng)歷和體會:讀一本知識較深奧的書,過程很難又辛苦,但讀通后卻立即有愉悅的體驗、感悟;登泰山很辛苦,但到達山頂時卻立即有“一覽眾山小”的體驗、感悟;從事某項高強度的體育項目訓(xùn)練很辛苦,但達到最高強度后卻有“舍我其誰”的感受和沖動;練氣功的過程很難熬,但練成后卻有飄飄然的體驗、感受;一被查處的貪官,立即會有當(dāng)清官多么好的感慨;多天后從地震廢墟堆出來的人,肯定有放棄身外之物都不可惜的感受……人們要做好什么事,都需要有悟性,悟得好事情就好辦得多?;蛘哒f,大腦正常的人都有悟性,都會對需要用好辦法去做的事情進行相關(guān)方面的領(lǐng)悟。當(dāng)人們有了一個身體上、思想上的不平凡經(jīng)歷后,突然間會有某種出乎自己原來臆想的領(lǐng)悟,這就是人生中較常見的頓悟。從上述例子來說,頓悟的形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出現(xiàn),只是許多人沒有去注意這就是頓悟。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頓悟,是多形式的頓悟。按頓悟人的經(jīng)歷看,分短時經(jīng)歷頓悟(例如登山頓悟)和長時經(jīng)歷的頓悟(例如練氣功頓悟);按頓悟人的感受看,分愉悅的頓悟(例如當(dāng)官的頓悟)和痛苦的頓悟(例如貪官的頓悟);按頓悟人的頓悟程度看,分一般性頓悟(例如僧侶進步頓悟)和強烈性頓悟(例如佛家成佛頓悟)。人們只要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周邊人常常有突發(fā)性感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突發(fā)性嘆息。坐下工作,人們常有安穩(wěn)工作環(huán)境太美啦或能不受約束真好的體念;挎包出行,人們常會有不虛此行或真夠辛苦的體念??傊虼蠡蛐?、或

      苦或樂的頓悟現(xiàn)象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不管大悟小悟,人人都會有頓悟的經(jīng)歷,都會有恍然之悟。修煉佛性的頓悟與人們?nèi)粘V械念D悟是相似的,認(rèn)識并自如地運用好日常中的頓悟方式,向佛者就能更好地了解和運用頓悟方法去修煉佛性。對日常生活中的頓悟加以關(guān)注、體會和理解,有助于人們在佛性修行中的佛家理念的頓悟。

      高僧對日常生活中的頓悟現(xiàn)象都較為明了,但許多普通向佛者并沒有加以關(guān)注。對日常生活中的頓悟現(xiàn)象沒有關(guān)注,人們就無法對頓悟的方式方法有很好的認(rèn)識,更談不上對此有所探究了,也就無法運用頓悟的方式方法去頓悟佛性。為了讓所有向佛者能更好地運用頓悟方式方法去悟識本性,有必要多此一說以引起人們對日常中的頓悟形式更加重視。

      二、頓悟參佛愉悅說

      參佛的頓悟,應(yīng)該是愉悅的頓悟。這種愉悅,只是很輕微的愉悅。愉悅心情多了,也就無法去參悟佛性。一個人,不管是僧是俗,用輕松又略帶愉悅的心情去參佛修性才會有效果。心有大惡之人,只有先放下惡念后才談得上修煉佛性,才能立地成佛。心有大悲傷之人在菩薩或佛祖像前念經(jīng)修性,剛開始只能慢慢地平復(fù)悲傷之心,等到心情輕松后才談得上修煉佛性。心有大歡喜之人在菩薩或佛祖像前念經(jīng)修性,剛開始也是只能慢慢地平復(fù)歡喜之心,等到心情輕松后才談得上修煉佛性。僧人在佛門的修煉亦是如此,先要放棄或喜或悲的心情,才能進一步修煉佛性。許多僧人不知道以輕松略帶愉悅的心情去修煉佛性,致使修煉效果不太好。

      之所以要用輕松略帶愉悅的心情去修煉佛性,這在于輕松而略帶愉悅的心情近似佛家境界。在佛家境界中,佛對身邊諸事諸物可視但無住無念,靈臺空曠明亮而有智慧,心境輕松平和略帶愉悅。六祖惠能認(rèn)為,“菩提本自性”[1]25,“真如自性是真佛”[1]103,“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1]24。六祖惠能在《壇經(jīng)》中指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凈”[1]9;“心地?zé)o非自性戒,心地?zé)o癡自性慧,心地?zé)o亂自性定”[1]79;而“心平何勞持戒”[1]33。這些話告訴人們,修煉佛性,重在心平,要從放開一切開始。《壇經(jīng)》中六祖惠能還教育人們要 “除邪行正”[1]51、“止惡行善”[1]57,“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1]103;還要注意做到“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1]33。一個人在悲痛或行惡中心情肯定很壞,但人們只要能夠做到除邪行正,止惡行善,有恩報恩,有義仗義,可讓必讓,能忍就忍,必然會有個好心情。好的心情會讓人多一份愉悅,多一些快意。這樣的好心情,正是人們修煉佛性首先要調(diào)整到位的心態(tài)。

      佛門中講究諸般皆空,但要求僧侶要行善積德。既然諸般皆空,行善也是空,還要行善積德干嗎?從修煉佛性方面來說,是非常有利的。講諸般皆空、行善積德,首先就是要放棄除行善積德之外的諸般行為,然后就是要行正,要做好事,要積功德。人們能做到只行正而不為邪,只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只積功德而不生惡果,在這樣的狀況下肯定會有好心情,也就是修煉佛性前所需要的輕松愉悅的好心情。佛門中的許多門規(guī),表面看去只是規(guī)范僧侶日常諸般行為的條文,其實另有幫助僧侶更好地修煉佛性的功能、妙用。

      三、頓悟佛性層次說

      人們在修煉佛性的過程中都需要頓悟,沒有頓悟是不可能獲得佛性的。有人以為,頓教的方法不需要漸修,一個頓悟立即成佛;而漸教的方法無頓悟,慢慢地修煉就能成佛。這是不正確的觀點。六祖惠能說過:“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保?]24六祖惠能自己也不是頓悟就立即成佛的:在家鄉(xiāng)聽別人吟唱過《金剛經(jīng)》后,對佛性就有所領(lǐng)悟。《壇經(jīng)》所述六祖惠能有一天聽一位客人讀誦 《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時,“心即開悟”[1]2,到黃梅東禪寺后對弘忍大師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1]3,“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1]3,便是例證。在東禪寺的一段時間中,六祖惠能雖然是在后院做劈柴、舂米等工作,但對《金剛經(jīng)》會有更多的接觸和理解。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保?]8便是例證。后來五祖為其解說《金剛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1]9六祖惠能的成佛過程,說明人們頓悟佛性應(yīng)該可以有若干次。靈性之高如六祖惠能都要經(jīng)過幾次頓悟而成佛,其他人要領(lǐng)會好佛性頓悟的方式方法所需次數(shù)肯定更少不了。人們對佛性的頓悟有多個層次,如初、中、高層次等。

      初級層次的佛性頓悟: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少不了對酒、色、財、氣、官、名、仕、吃、住、行、穿、妝、情、仇、愁、樂、動、靜、懶、搏等,有所觸、視、聽、思而有所追求。一個人經(jīng)過聽經(jīng)、念經(jīng)和修心后,突然間產(chǎn)生了放棄酒、色、財、氣、官、名、仕、吃、住、行、穿、妝、情、仇、愁、樂、動、靜、懶、搏等中的少數(shù)幾項,就是或思或聽或視或觸到這些少數(shù)幾個方面時也能放棄,對這些少數(shù)幾個方面能夠做到“無相、無住、無念”,這就是初級層次的佛性頓悟。佛性,即“無相、無住、無念”的佛家理念(見筆者另文“《壇經(jīng)》本性即佛家理念之悟”)。初級層次佛性頓悟之人,只能是一般僧人或普通參佛民眾。當(dāng)然,有許多一般僧人或普通參佛民眾可能不具有佛性,向佛、參佛許多年,卻沒有出現(xiàn)過一次佛性頓悟。

      中級層次的佛性頓悟:一個人經(jīng)過聽經(jīng)、念經(jīng)、行善等修煉后,突然間產(chǎn)生了放棄酒、色、財、氣、官、名、仕、吃、住、行、穿、妝、情、仇、愁、樂、動、靜、懶、搏等中的大部分,就是思、聽、視、觸到其中大部分時也能放棄,對其中大部分能夠做到 “無相、無住、無念”,這就是中級層次的佛性頓悟。雖然有較好的佛性頓悟,卻不能做到對一切都是 “無相、無住、無念”,這只能是佛法高深的高僧。

      高級層次的佛性頓悟:一個人經(jīng)過聽經(jīng)、念經(jīng)、行善等修煉后,突然間產(chǎn)生了放棄酒、色、財、氣、官、名、仕、吃、住、行、穿、妝、情、仇、愁、樂、動、靜、懶、搏等全部,就是思、聽、視、觸到這一切時也能放棄,對這一切能夠做到“無相、無住、無念”,這就是高級層次的佛性頓悟。高層次的佛性頓悟,是指大徹大悟,能夠頓悟出這種程度佛性的人,就是肉身菩薩,是真佛。佛是佛性的充分展現(xiàn)者,每個佛都必然充滿了佛性。

      這樣的層次劃分,只是佛性頓悟?qū)哟蝿澐值囊环N類型,人們可以進行多個類型的劃分。例如:想起諸相而無念、聽到諸相而無念、看見諸相而無念、觸摸諸相也無念等,也可以作為劃分佛性頓悟?qū)哟蔚囊环N類型。

      四、悟識本性體驗說

      在頓悟成佛思想系統(tǒng)中,識本性必須有悟,經(jīng)過頓悟才能識得本性,即識本性就是要去悟識本性。悟識本性,既是識得本性的過程,也是識得本性的體驗,即頓悟的過程其實就是體驗的過程。體驗,即通過實踐來認(rèn)識周圍的事物,或指親身經(jīng)歷、體會。悟識本性的體驗,應(yīng)該是人們的一種親身驗證、體會。有關(guān)佛性頓悟在于體驗的觀點,六祖惠能在《壇經(jīng)》中也有敘述:“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保?]22自見本性的“觀心”,就是要用心去悟識佛性。用心,也即是從心里面去體會和驗證?!暗珒舯拘?,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1]23這樣的“無念行”,就是悟識本性的一種過程。六祖惠能教育智常:“汝當(dāng)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xiàn)。”[1]63其中的“靈光常顯現(xiàn)”,說的也是在自己腦海里悟識本性的一種體驗。一些高僧,平日里能夠依據(jù)寺廟戒律條條去做,但在關(guān)鍵時刻或碰到較大的事情時總是有所追求,那是缺少識得本性那種體驗的表現(xiàn)。有許多所謂識得本性者,說的是識本性之話,做的也是識本性之事,但自己卻總是沒有識得本性的體驗,實際上那也只是高僧而已。凡真正具有佛性的人,都應(yīng)該有頓悟佛性過程的體念。有一分佛性的,必然有一分頓悟佛性過程的體驗;具有十分佛性的,肯定有十分頓悟佛性過程的體驗。沒有頓悟佛性過程體驗的佛性,那不是真正的佛性;沒有充足頓悟佛性體驗的“識本性者”,那不是真佛。當(dāng)然,只有一些頓悟佛性過程體驗的,但不能按照識本性的要求去做的所謂“識本性者”,也不是真佛。佛性頓悟有多種層次,每個人自己真正的本性頓悟過程肯定也有多重體驗。

      初級層次的本性頓悟體驗:一個人經(jīng)過聽經(jīng)、念經(jīng)和修心后,真正在突然間產(chǎn)生了放棄酒、色、財、氣、官、名、仕、吃、住、行、穿、妝、情、仇、愁、樂、動、靜、懶、搏等其中某些少數(shù)幾項的頓悟時,必然產(chǎn)生或思或聽或視或觸到這些方面時也能放棄的內(nèi)心體驗,必然產(chǎn)生放棄這些方面的放棄感、輕松感及無憂感、無視感,即對這些方面具有“無相、無住、無念”的

      感覺,這就是初級層次的本性頓悟體驗。

      中級層次的本性頓悟體驗:一個人經(jīng)過聽經(jīng)、念經(jīng)和修心后,真正在突然間產(chǎn)生了放棄酒、色、財、氣、官、名、仕、吃、住、行、穿、妝、情、仇、愁、樂、動、靜、懶、搏等其中大部分的頓悟時,必然產(chǎn)生或思或聽或視或觸到其中大部分時也能放棄的內(nèi)心體驗,必然產(chǎn)生放棄對其中大部分的放棄感、輕松感及無憂感、無視感,即對其中大部分具有“無相、無住、無念”的感覺,這就是中級層次的本性頓悟體驗。

      高級層次的本性頓悟體驗:一個人經(jīng)過聽經(jīng)、念經(jīng)和修心后,真正在突然間產(chǎn)生了放棄酒、色、財、氣、官、名、仕、吃、住、行、穿、妝、情、仇、愁、樂、動、靜、懶、搏等全部的頓悟時,必然產(chǎn)生或思或聽或視或觸到這一切時也能放棄的內(nèi)心體驗,必然產(chǎn)生放棄這一切的放棄感、輕松感及無憂感、無視感,即對這一切具有“無相、無住、無念”的感覺,這就是高級層次的本性頓悟體驗。

      人們在佛性頓悟中對佛性的體驗,也就是佛性頓悟過程的體驗。一個人的一次佛性頓悟過程很短,但從初級層次頓悟到中級或高級層次頓悟的整個流程卻不短,少則幾十天或幾年,多則幾十年,或幾十年也只有一些初級層次的佛性頓悟。不管哪一層次的佛性頓悟,不管哪一時段(或長或短)的佛性頓悟,頓悟佛性的過程,也就是體驗佛性的過程。頓悟佛性有無進展,就看體念佛性有無進展。體驗佛性有一絲進展,頓悟佛性就有一絲進展;體驗佛性有一大進展,頓悟佛性就有一大進展。

      本性頓悟過程的劃分也可以有多種類型,這里只是告訴人們本性頓悟體驗肯定有不同層次,如何具體去劃分則不重要。一分體驗即有一分收獲,自我的本性頓悟體驗到了哪種程度,各自用心去體會。

      五、結(jié)語

      頓悟現(xiàn)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人們常常運用頓悟形式對曾經(jīng)接觸過的人、事、物等有所感受、領(lǐng)會。愉悅能使人心情輕松樂觀,有利于人們更好地感受、領(lǐng)悟身邊的人或事或物,更是人們修煉佛性首先要調(diào)整到位的心態(tài)。頓悟佛性過程有許多個層次,要想有不斷的進步就得持之以恒。一次頓悟有一次體驗,有體驗就是有了頓悟,從體驗中不斷向前推進,就一定能夠到達佛地。佛性頓悟是動態(tài)過程,頓悟體驗也就是動態(tài)性體驗。從了解、認(rèn)識、領(lǐng)會身邊的頓悟形式開始,以輕松心態(tài)啟動佛性頓悟,一邊頓悟一邊體驗,逐次分級領(lǐng)會頓悟的進程,肯定會在佛性頓悟中有收獲。

      [1]慧能.六祖壇經(jīng)[M].曲江:南華禪寺,2008.

      [2]金剛經(jīng)[EB/OL].[2012-09-23].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33335/.

      Buddha Enlightenment on Epiphany of The Sutra of Hui Neng

      CHEN Jing-zeng
      (Editorial Department,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Epiphany is a phenomenon appears frequently in people's daily lives,the form of which is frequently used by people.Pleasure makes people feel relaxed,cheerful and optimistic.Meanwhile it also means a kind of mental adjustment while people practicing the Buddha.There are multiple levels of insight and perseverance for Buddhists who have Buddha enlightenment in progress.Once an epiphany has been experienced,insight is gained from the experience,and progress being made from experience,with Buddha right in the front.

      Buddha epiphany;epiphany phenomenon;cheerful attitude;epiphany level;epiphany experience

      B94

      A

      1007-5348(2015)01-0006-04

      (責(zé)任編輯:王焰安)

      2014-12-20

      陳景增(1957-),男,廣東英德人,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信息利用、地方文化。

      猜你喜歡
      六祖壇經(jīng)佛性
      金城寺
      文史雜志(2023年2期)2023-05-30 14:21:32
      廣東四會市六祖庵遺址考古勘探簡報
      客家文博(2022年1期)2022-08-22 06:31:30
      六祖禪宗文化視域下石材家具設(shè)計
      石材(2020年9期)2021-01-07 09:30:16
      “佛性”的兔子
      明清大藏經(jīng)版《壇經(jīng)》源流略釋
      戴進與梁楷人物畫之比較——以《達摩六祖圖》與《釋迦出山圖》為例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8
      《敦煌壇經(jīng)讀本》出版
      敦煌研究(2019年3期)2019-08-07 07:29:05
      慧能哲學(xué)思想探微
      佛性青年不拂性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黄陵县| 恩施市| 德钦县| 定陶县| 视频| 大悟县| 乐安县| 景德镇市| 会宁县| 常德市| 霞浦县| 从化市| 乡城县| 冕宁县| 尚志市| 陵水| 武平县| 清丰县| 青川县| 革吉县| 余庆县| 新野县| 文安县| 北宁市| 金山区| 勃利县| 大同县| 永德县| 米林县| 平度市| 高安市| 鄂托克前旗| 颍上县| 兴化市| 深泽县| 拜城县| 贵德县| 平塘县| 当阳市| 巴林右旗| 且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