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普
(四川師范大學社科學報編輯部,成都610066)
蘇軾“舟中讀《文選》”考論
唐 普
(四川師范大學社科學報編輯部,成都610066)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六月十一日,蘇軾“舟中讀《文選》”。由蘇軾論及《文選》的文獻似可得知,元豐年間蘇軾才開始正式閱讀《文選》,而且這個《文選》應該是五臣注本,之前蘇軾或當見到過國子監(jiān)李善注本,但他并沒有進行深入的閱讀。他對《文選》的評論僅是點滴的、武斷的,正反映出他沒有深入學習《文選》的事實。
蘇軾論《文選》;《文選》版本;慶歷新政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六月十一日,蘇軾作《題文選》一文,云:
舟中讀《文選》,恨其編次無法,去取失當。齊、梁文章衰陋,而蕭統(tǒng)尤為卑弱,《文選引》,斯可見矣。如李陵、蘇武五言,皆偽而不能去。觀淵明集,可喜者甚多,而獨取數(shù)首。以知其馀人忽遺者甚多矣。淵明《閑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tǒng)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元豐七年六月十一日書。[1]卷六十七,2092-2093
蘇軾什么時間開始閱讀《文選》?他舟中所讀《文選》用的是什么版本?筆者試以蘇軾評論《文選》為出發(fā)點,對此問題作一探討。
宋初,《文選》學習和接受程度較高,陸游云:“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方其盛時,士子至為之語曰:‘《文選》爛,秀才半?!保?]卷八,100但慶歷、熙豐之后,《文選》學逐步走向衰落。蘇軾恰恰正處在這樣一個社會政治、文化變革時期,他對《文選》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評論《文選》也僅止零星點滴。作為一代文豪,他開啟了新的書寫文風,“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2]卷八,100。
蘇軾評論《文選》,較多地收入《仇池筆記》中,四庫全書《東坡志林》十二卷本也悉數(shù)收入①。今據(jù)《蘇軾文集》將其論迻錄如下(《題文選》見前引):
梁蕭統(tǒng)集《文選》,世以為工。以軾觀之,拙于文而陋于識者,莫統(tǒng)若也。宋玉賦《高唐》、《神女》,其初略陳所夢之因,如子虛、亡是公相與問答,皆賦矣。而統(tǒng)謂之敘,此與兒童之見何異。李陵、蘇武贈別長安,而詩有“江漢”之語。及陵與武書,詞句儇淺,正齊梁間小兒所擬作,決非西漢文。而統(tǒng)不悟。劉子玄獨知之。范曄作《蔡琰傳》,載其二詩,亦非是。……李太白、韓退之、白樂天詩文,皆為庸俗所亂,可為太息。[1]卷四十九,《答劉沔都曹書》,1429-1430
李善注《文選》,本末詳備,極可喜。所謂五臣者,真俚儒之荒陋者也。而世以為勝善,亦謬矣。謝瞻《張子房》詩曰:“苛慝暴三殤?!贝硕Y所謂上中下三殤。言暴秦無道,戮及孥稚也。而乃引“苛政猛于虎,吾父吾子吾夫皆死于是?!敝^夫與父為殤,此豈非俚儒之荒陋者乎?諸如此甚多,不足言,故不言。[1]卷六十七,《書謝瞻詩》,2093
五臣注《文選》,蓋荒陋愚儒也。今日讀嵇中散《琴賦》云:“間遼故音庳,弦長故徽鳴。”所謂庳者,猶今俗云 聲也,兩手之間,遠則有 ,故云“間遼則音庳”。徽鳴者,今之所謂泛聲也,弦虛而不按,乃可泛,故云“弦長則徽鳴”也。五臣皆不曉,妄注。 又云:“《廣陵》、《止息》,《東武》、《太山》。 《飛龍》、《鹿鳴》,《鹍雞》、《游弦》?!敝猩⒆鳌稄V陵散》,一名《止息》,特此一曲爾,而注云“八曲”。其他淺妄可笑者極多,以其不足道,故略之。聊舉此,使后之學者,勿憑此愚儒也。五臣既陋甚,至于蕭統(tǒng)亦其流耳。宋玉《高唐神女賦》,自“玉曰唯唯”以前皆賦,而統(tǒng)謂之序,大可笑。相如賦首有子虛、烏有、亡是三人論難,豈亦序耶?其他謬陋不一,聊舉其一耳。[1]卷六十七,《書文選后》,2094-2095
蘇軾專論《文選》,不外乎有如下的這樣幾個觀點。
其一,蕭統(tǒng)編撰《文選》,編次無法、去取失當,同時極力貶低蕭統(tǒng)的學識和才力,“拙于文而陋于識者,莫統(tǒng)若也”。他舉了幾個例子:《文選引》(按即《文選序》)乃齊梁文章衰陋之猶為卑弱者之見證;“去取失當”之例,則蘇李詩及李陵《答蘇武書》皆偽而不辨,淵明《閑情賦》失收;至于“編次無法”,則宋玉《高唐賦》、《神女賦》文誤為序的問題。其實這幾個問題,蘇軾較為武斷。蕭統(tǒng)與蘇軾各自文風不同,蘇軾代表的古文派特色,固然會對蕭統(tǒng)這樣的“齊梁文章”嗤之以鼻。至于“去取失當”,蕭統(tǒng)《文選》不錄《閑情賦》或當有別的理由,他在《陶淵明集序》中認為《閑情賦》“白璧微暇”[3]200,其實并無蘇軾所言“譏之”之意;又,不去蘇李詩、缺乏識斷的問題,在《題蔡琰傳》中他也提到過這個問題:“劉子玄辨《文選》所載李陵與蘇武書,非西漢文,蓋齊、梁間文士擬作者也。予因悟陵與武贈答五言,亦后人所擬。”[1]卷六十七,2094其實既然是“劉子玄獨知之”,即謂在劉知幾之前并無人認識到李陵《答蘇武書》乃偽作,這樣強迫要求蕭統(tǒng)必須識斷而不當錄于《文選》未免顯得牽強,并且蘇軾自悟蘇李詩也當為偽作,且要求蕭統(tǒng)并悟,這是不太現(xiàn)實的問題。蕭統(tǒng)編撰《文選》,錄有李陵(三首)、蘇武(四首)贈答詩,但并沒有入于“贈答”類,而是次于“雜詩”《古詩十九首》后。像《古詩十九首》,李善注云:“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衙饕允湫帐?,故編在李陵之上”[4]卷二十九,409,說明昭明在編次《文選》時還是較為審慎的。至于李陵《答蘇武書》及蘇李五言詩,連李善都未辨其偽,怎么能要求蕭統(tǒng)必須辨識呢?并且劉知幾在《史通·外篇·雜說下》論李陵《與蘇武書》時,是針對《李陵集》而言的,其云:
《李陵集》有《與蘇武書》,辭采壯麗,音句沉靡。觀其文體,不類西漢人,殆后所為,假稱陵作也。遷《史》缺而不載,良有以焉。編于《李集》中,斯為謬矣。[5]卷十八,525
不僅如此,他認為《與蘇武書》“辭采壯麗,音句沉靡”,與蘇軾所說“詞句儇淺,正齊梁間小兒所擬作”有天壤之別。最后,關于誤“序”的問題,可能情況還要復雜一些。蘇軾之后的王觀國《學林·古賦序》[6]220-221、章如愚《群書考索·續(xù)集》卷十八《文章門·文選》[7]242、林駉《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二《文選·文粹·文鑒》[8]28、王芑孫《讀賦卮言·序例》等對此問題也多有論及[9]382?!段倪x》雖為蕭統(tǒng)所撰,但“析賦為序”恐怕并非昭明首倡,將責任歸咎到蕭統(tǒng),可能并不恰當。
其二,五臣注《文選》,“蓋荒陋愚儒也”,錯誤較多,“妄注”。他所舉的例子有:《張子房》詩“三殤”五臣誤注,《琴賦》五臣不曉“音庳”、“徽鳴”,妄注,且誤注“《廣陵》、《止息》”等為“八曲”。
其三,極力褒揚李善注,“本末詳備,極可喜”,對“世以為”五臣注“勝善”的看法進行糾正。在這里他沒有舉例,只是舉五臣誤注來反證李善注的“可喜”。事實上,他所舉五臣誤注“三殤”的問題,實際上并不知五臣本祖李善,以五臣此注來反證李善注“極可喜”,無疑是有矛盾的②。
正如郭寶軍所認為的,“蘇軾對蕭統(tǒng)《文選》編選的批評,建立在其個人的偏好、主觀的認識、標新立異的美學追求上,大都從《文選》中的個別失誤出發(fā)(這種失誤并不能肯定全為蕭統(tǒng)所為),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地責備、呵斥,為文好罵的行文風格使之又有了人身攻擊的意味”[10]362。 其實,在評論五臣、李善注優(yōu)劣的時候,他也是采用同樣的風格,“聊舉其一耳”,“不足言,故不言”。
基于以上蘇軾評論《文選》的有關內容及方法,我們試圖來探究蘇軾評論《文選》的大致時間及其所用版本的問題。
《題文選》作于元豐七年(1084)六月十一日,《蘇軾年譜》謂“舟中題《文選》”[11]卷二十三,632,《蘇軾全集校注》謂作于“湖口”[12]7498,因作年記于文末,故無疑義?!洞饎娑疾軙罚短K軾全集校注》謂“元符三年(1100)三月作于儋州”[12]5332,這已是蘇軾晚年的文章了?!稌x瞻詩》、《書文選后》,《蘇軾全集校注》皆云“作年未詳”[12]7501,7505。
作于元豐七年六月十一日的《題文選》,當是蘇軾罷黃州轉汝州任途中所作,其所閱讀的《文選》,或是他本人藏書。雖然此處蘇軾并未論及五臣注、李善注的問題,但通過蘇軾其他文章可以一并考知蘇軾閱讀《文選》的大致時間?!杜c朱康叔二十首》之十三云:
舊好誦陶潛《歸去來》,?;计洳蝗胍袈?,近輒微加增損,作《般涉調哨遍》,雖微改其詞,而不改其意,請與《文選》及本傳考之,方知字字皆非創(chuàng)入也。謹作小楷一本寄上,卻求為書,拋磚之謂也。[1]卷五十九,1789
《蘇軾文集》謂此二十首“以下俱黃州”[1]卷五十九,1785,《蘇軾年譜》謂元豐五年(1082)董鉞去,“贈《哨遍》,抒思歸之意。并寄朱壽昌(康叔)”[11]卷二十,541。 文云“請與《文選》及本傳考之”,當是在蘇軾檢校過《文選·歸去來》之后才有是說。故蘇軾在元豐五年之前已閱讀過《文選》,至少《歸去來》應該是讀過的,而且參考過《文選》所錄。
又,《書蘇李詩后》云:
此李少卿贈蘇子卿之詩也。予本不識陳君式,謫居黃州,傾蓋如故。會君式罷去,而余久廢作詩,念無以道離別之懷,歷觀古人之作辭約而意盡者,莫如李少卿贈蘇子卿之篇,書以贈之。春秋之時,三百六篇皆可以見志,不必己作也。[1]卷六十七,2089
此文蓋蘇軾黃州期間手書李陵贈蘇武詩予陳君式后而作,饒學剛系于元豐五年(1082)[13],孔凡禮則系于元豐三年(1080)八月[11]卷十九,486,《蘇軾全集校注》謂“元豐五年(一○八二)作于黃州”[12]7486。 蘇軾多次談及蘇李詩的真?zhèn)螁栴},而此時他竟在陳君式罷職時,“歷觀古人之作辭約而意盡者,莫如李少卿贈蘇子卿之篇”,并沒對蘇李詩的真?zhèn)萎a(chǎn)生懷疑。試想,既然蘇軾認為蘇李詩乃后人偽作,此時他“書以贈之”,即不符人之常情了。由是可知,至遲在元豐年間陳君式罷黃州時,蘇軾那時尚未對蘇李詩的真?zhèn)螁栴}產(chǎn)生疑問。這說明他認真閱讀《文選》中蘇李詩也當在此之后,正是在元豐七年(1084)六月“舟中讀《文選》”前后,而《題蔡琰傳》當在其“因悟陵與武贈答五言,亦后人所擬”之后。
既然如此,《書謝瞻詩》和《書文選后》則當作于《書蘇李詩》之后,即元豐年間或者其后?!稌x瞻詩》出《仇池筆記》,題作《三殤》,十二卷本《東坡志林》則收錄有《書謝瞻詩》和《書文選后》。王松齡謂:“《東坡志林》所載各篇,上自元豐,下迄元符,歷二十年”[14]《點校說明》,1。按:趙用賢為其子趙開美刊本《刻東坡先生志林小序》云“東坡先生《志林》五卷,皆紀元祐、紹圣二十年中所身歷事”[14],元祐至紹圣僅十余年,趙氏說法不確切。又,趙開美《仇池筆記序》云:“《筆記》于《志林》,表里書也?!澯谠额愓f》中復得此兩卷,其與《志林》并見者得三十六則”[15]。既為表里書,其收文時間范圍或許較為一致。由此我們大體可以判斷二文或許作于元豐年間或之后。按照孔凡禮先生關于《書蘇李詩后》一文的系年,此二文定當作于元豐三年(1080)之后。
由上可知,蘇軾較為集中地對《文選》進行評論,是在元豐年間或之后,直至晚年《答劉沔都曹書》一文,較為全面地將他論及《文選》(注釋除外)的部分文字糅合到了一起(見前引)。這段文字論蕭統(tǒng)集《文選》“拙于文而陋于識”的舉例(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篇初誤敘問題,蘇李詩及李陵《與蘇武書》為偽作等),其實在《題文選》、《題蔡琰傳》中早有論及,顯然是他晚年對自己以前觀點的重述。
現(xiàn)在再來看看蘇軾評論《文選》所用的版本問題。
首先,可以否定的是蘇軾元豐六年“舟中讀《文選》”不會使用李善、五臣合注本。宋代六家注本的始祖是秀州州學刻本,是書刊刻于元祐九年(1094),而蘇軾《題文選》作于元豐七年(1084)。由此而推之,《書謝瞻詩》、《書文選后》當在《題文選》的前后年間所作,其所用的本子很有可能是蘇軾“舟中讀《文選》”的同一版本。
那么,這個版本是五臣注本還是李善注本呢?《書文選后》專論五臣注及蕭統(tǒng)之鄙陋,是故明刊本《文粹》卷四十、《東坡全集》卷九十二題作《五臣注文選》。既如此,當是五臣注本無疑。又,《書謝瞻詩》一文,雖首云“李善注《文選》,本末詳備,極可喜”,其實仍然是在批評五臣注的問題,他所用的《文選》本子,亦肯定是五臣注本。如果是國子監(jiān)本《文選》,蘇軾批評五臣注時當會用李善注加以辯駁,事實上他舉五臣誤注“三殤”的例子,即謝瞻《張子房詩》“苛慝暴三殤”李善注云:“《禮記》曰:孔子過泰山側,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貢問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保?6]505而蘇軾批評五臣注云:“此禮所謂上中下三殤。言暴秦無道,戮及孥稚也。而乃引‘苛政猛于暴虎,吾父吾夫吾子皆死于是?!^夫與父為殤,此豈非俚儒之荒陋者乎?”并不知五臣注乃源自李善,即使誤也當自李善起,又于此前極力稱贊李善注《文選》“本末詳備”并以之貶抑五臣,失之③??梢?,蘇軾此時可能看到的仍然是五臣注本,或僅憑自己當年見到國子監(jiān)本《文選》的印象(詳后所論)作出“李善注《文選》,本末詳備,極可喜”的判斷后,對五臣注加以批評。所以,從此文來看,東坡一生的確對《文選》沒有深讀。郭子章《豫章詩話》卷一云:“東坡一生不喜《文選》,故不喜昭明?!保?7]254誠為的論。
蘇軾生前可能見到的《文選》刊本,五臣注本有五代毋昭裔刊本(蜀本)、天圣四年(1026)平昌孟氏刻本,李善注本有天圣七年(1029)國子監(jiān)刊本(大中祥符國子監(jiān)本刊成未印即付燼,故不得而見)。此外,天圣四年平昌孟氏刻本沈嚴《五臣本后序》云此前“二川兩浙,先有印本,模字大而部帙重,較(校)本粗而舛脫夥”[16]1461,汪超認為:“由沈嚴之序,我們可以得知,在天圣四年(1026年)平昌孟氏五臣注本刊刻之前,兩浙亦曾刊刻五臣注本《文選》。但今已不傳,其具體情況無由得知。沈序所謂二川印本,當指五代孟蜀毋昭裔刻本?!保?8]這兩個版刻的五臣注本,一因年代久遠,二因“模字大而部帙重,較(校)本粗而舛脫夥”,在平昌孟氏刻本出來之后,士人不大再對此加以選擇。由此則可以判斷,蘇軾“舟中”所讀《文選》,或許可能是平昌孟氏刻本。
蘇軾既然閱讀評論《文選》所用注本為五臣注本,那他為什么又在《書謝瞻詩》中明確表明“李善注《文選》,本末詳備,極可喜”呢?這表明蘇軾應當是見到過李善注本的,并且對當時通行的五臣注本“世以為勝善”的觀點表示了否定。但遺憾的是,蘇軾在評論五臣注的時候,卻舉錯了例子。這極有可能是受制于當時轉遷赴任的特殊環(huán)境,他沒有條件翻閱李善注本,故有感而發(fā)、信筆拈來,加之對《文選》沒有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僅憑印象,作出了一些較為武斷的結論。
蘇軾得以見到《文選》李善注本,極有可能是他入直館閣之后,而不大可能在其入仕之前。
慶歷三年(1043),八歲的蘇軾“入小學,師張易簡,與陳太初同學”[11]卷一,12。也即在這一年,剛入鄉(xiāng)校的蘇軾得以讀到了《慶歷圣德詩》:
慶歷三年,軾始總角入鄉(xiāng)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xiāng)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杰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1]卷十,《范文正公文集敘》,311
《慶歷圣德詩》的作者石介,對宋初“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2]卷八,100這種西昆詩風極為不滿,作《怪說》極斥其代表人物楊億“窮研極態(tài),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刓鎪圣人之經(jīng),破碎圣人之言,離析圣人之意,蠹傷圣人之道”[19]卷五,62。同年,范仲淹任參知政事,主持“新政”,其中一項是改革貢舉制,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操行?!靶抡嚑I里的許多人物是北宋古文運動的中堅”,“范仲淹是他們的政治領袖,而在北宋散文的發(fā)展上,他們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歐陽修是他們的文學旗手”[20]。此時的蘇軾剛發(fā)蒙入學,這種制度的改變勢必會影響他的學習內容,因為“讀書求仕成了宋代讀書人主要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唯一目標”[10]245-246。
幼年的蘇軾,受學張易簡、母程氏、伯父渙、劉巨、鄉(xiāng)人史清卿等,其父洵“居喪眉州,不出蜀,教二子”[11]卷一,23。鄉(xiāng)先生既然對蘇軾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四人為“人杰”,那么他對范仲淹、歐陽修為首的文學創(chuàng)作傾向顯然是贊同的,這對蘇軾的啟蒙意義非同小可。此外,蘇軾之父蘇洵本人與歐陽修也有交游,“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1]卷六十三,《祭歐陽文忠公文》,1937。 正是在科舉和蘇洵父子文學創(chuàng)作傾向的影響下,蘇軾幼年所習的內容可能會遠離《文選》。
皇祐五年(1053),十八歲的蘇軾“日益壯大,好讀史、論史,間亦好道”[11]卷一,32。至和二年(1055),二十歲的蘇軾“已學通經(jīng)史”[11]卷二,36。 可見,青少年時期的蘇軾主要學習的是經(jīng)、史著作。學成之后,自然是要走入仕的道路。嘉祐元年(1056)秋,蘇軾兄弟應開封府解,試景德寺,“榜出,……蘇軾第二”[11]卷二,48。嘉祐二年正月,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蘇軾“應省試,所撰《刑賞忠厚之至論》無所藻飾,一反險怪奇澀之‘太學體’。梅堯臣得之以薦,歐陽修喜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三月初五,“仁宗御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又試特奏名”,十一日,“賜進士章衡等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蘇軾、蘇轍皆進士及第?!W陽)修喜得軾,并以培植其成長為己任。士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文風為變。 蘇氏文章,遂稱于時”[11]卷二,51-55。 正是蘇軾文章契合了歐陽修的品味,歐陽修選擇蘇軾作為自己 的 接 班 人, “我 老 將 休, 付 子 斯文”[1]卷六十三,《祭歐陽文忠公夫人文》,1956。 其后,歐陽修舉薦蘇軾應制科,嘉祐六年(1061)八月二十五日,經(jīng)過層層選拔的蘇軾兄弟受仁宗御試,“蘇軾入三等,轍為四等。軾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轍除商州軍事推官”[11]卷四,93,開始了他坎坷的為官生涯。
值得注意的是,蘇軾省試中進士及第,乃得力于歐陽修看中的那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而此次御試時所作賦(《民監(jiān)賦》)、詩(《鸞刀詩》)竟佚,僅留《重申巽命論》(試題)。這在蘇氏文章稱雄當時、其集多所刊刻的情況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后蘇軾入仕則應制科,其應制文章則多為策、論?!段倪x》之于蘇軾,其意義幾于無矣。
既如此,那么蘇軾何時開始比較正式地閱讀《文選》呢?這可能是蘇軾入直史館后才得以見到國子監(jiān)本。治平二年(1065),蘇軾又應制科特旨,“學士院試策,優(yōu)詔直史館”[11]卷六,137。 史館為宋代三館之一,藏書頗豐,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二月丙辰朔,詔賜名為崇文院。西序啟便門,以備臨幸,盡遷舊館之書以實之。院之東廊為昭文書,南廊為集賢書,西廊有四庫,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21]卷十九,422。蘇軾或可在直史館期間見到《文選》,而且極有可能是國子監(jiān)本《文選》。熙寧二年(1069)八月十四日,蘇軾“為國子監(jiān)舉人考試官”[11]卷十八,164,而宋初國子監(jiān)本《文選》的刊行,也與史館關系密切?!端螘嫺濉こ缛濉份d,太平興國七年(982),命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撰《文苑英華》,“帝覽之稱善,降詔褒諭,以書付史館”[22]卷五,261。 可見,史館雕造書籍并非專于史書。景德四年(1007),“八月,詔三館、秘閣、直館、校理分校《文苑英華》、《李善文選》,摹印頒行。……《李善文選》??碑叄攘羁贪?。又命官覆勘。未幾宮城火,二書皆燼。至天圣中,監(jiān)三館書籍劉崇超上言:‘《李善文選》援引該贍,典故分明,欲集國子監(jiān)官校定凈本,送三館雕印?!瘡闹?。天圣七年十一月,板成。又命直講黃鑒、公孫覺對焉”[22]卷四,213。今韓國奎章閣本《文選》附錄有國子監(jiān)校本???、雕造及進呈官員姓名,與《宋會要》所言合??梢韵胂螅K軾在直史館期間,見到《文選》國子監(jiān)本毫無疑義,也是很容易的事。 蘇軾治平二年(1065)直史館[11]卷六,137;熙寧二年(1069)以殿中丞、直史館授宣告院,兼判尚書祀部,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宣告院,權開封府推官[11]卷八,158,166;熙寧三年差充殿試編排官,罷開封府推官,依舊宣告院[11]卷九,175,191;熙寧四年遷太常博士[11]卷十,195。據(jù)《宋史·職官九》所述敘遷之制,殿中丞“有出身轉太常博士,無出身轉國子監(jiān)博士”[23]卷一百六十九,4024,可知蘇軾正是以殿中丞身份遷任太常博士(即有出身,進士及第)。隨著這種身份和地位的改變,蘇軾的眼光顯然超越了一般讀書人認為《文選》五臣注優(yōu)于李善注的實用主義,故其會在后來認為李善注“本末詳備,極可喜”,這與景德四年監(jiān)三館書籍劉崇超所言李善注“援引該贍,典故分明”是一致的。正是這種館閣之士與普通文人對李善注與五臣注審美(或功用)趣旨的差異,使《文選》的版刻在宋代的版刻史上產(chǎn)生了一個截然相反的現(xiàn)象,“朝廷刊本是以李善注為主,目前所知的兩宋《文選》版本中,國子監(jiān)刊本沒有五臣注。而私刻當中,尤本是李善單注,坊刻則從來沒有李善單注本,更多的反而是五臣注本”[18]。
雖然蘇軾治平二年(1065)至熙寧四年(1071)之間任職館閣,有可能得以目睹國子監(jiān)本《文選》,但可能他并沒有認真閱讀《文選》,這從他《書謝瞻詩》中論及李善注僅聊聊數(shù)言且印象有誤的情況可以得見。但在元豐期間,他可能得閑閱讀《文選》,如《題文選》即作于元豐七年(1084)六月他自黃州轉任汝州期間舟中。而他此時閱讀的《文選》版本,當是五臣注本,《題文選》、《書謝瞻詩》、《書文選后》及《答劉沔都曹書》所論《文選》相關問題,都反映不出他看的這個版本是李善注本。相反,《書謝瞻詩》、《書文選后》在談到五臣注的問題時,也僅《書謝瞻詩》文首“李善注《文選》,本末詳備,極可喜”數(shù)字,但討論五臣妄注“三殤”時,卻恰恰忽略了五臣本祖李善,自相矛盾。
正因為蘇軾并沒有系統(tǒng)而認真的閱讀《文選》,所以他論及《文選》的時候難免片面、武斷,沒有充分的論證和翔實的材料,只能以“諸如此甚多,不足言,故不言”,“其他謬陋不一,聊舉其一耳”。其實這正反映了他一生不喜《文選》,因而也沒有認真地學習《文選》的事實。注釋:
①明人趙開美刊本《志林》五卷本僅卷四有“張華鷦鷯賦”一條涉及,《文選》雖錄張華《鷦鷯賦》,但本文是否與論《文選》,不足證。
②屈守元先生認為蘇軾所見李善本此處無注,“今傳尤刻李注本,卻把李周翰作為李善注竄入”(《文選導讀》,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版,86頁)。但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即云李周翰注“乃實本于善也”(《直齋書錄解題》,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437頁)。今檢奎章閣本《文選》,盡管其前有李周翰注,但并未略去李善此注(奎章閣本祖本為秀州本,秀州本所用李善注底本為宋國子監(jiān)本),此實屬蘇軾之誤。關于這個問題的詳細辨正,亦可參考:郭寶軍《宋代文選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389-390頁。
③關于這個問題,郭寶軍《宋代文選學研究》389-390頁有較詳?shù)谋嬲?/p>
[1]蘇軾文集[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2]陸游.老學庵筆記[G].李劍雄,劉德權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
[3]蕭統(tǒng)(著),俞紹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4]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M].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5]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王觀國.學林[M].田瑞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7]章如愚.群書考索·續(xù)集[G]//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8]林駉.古今源流至論·前集[G]//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9]王芑孫.淵雅堂全集·外集[G]//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郭寶軍.宋代文選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1]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2]張志烈,等.蘇軾全集校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13]饒學剛.蘇軾黃州生活創(chuàng)作系年[J].黃岡師專學報,1997,(2).
[14]蘇軾.東坡志林[G]//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15]蘇軾.仇池筆記·東坡志林[M].影印涵芬樓舊版.上海:上海書店,1990.
[16]奎章閣所藏六臣注本文選[M].韓國:正文社,1983.
[17]郭子章.豫章詩話[G]//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1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18]汪超.《文選》在兩宋之流布與影響[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
[19]石介.徂徠先生文集[M].陳植鍔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20]洪本健.慶歷新政人士和北宋散文的發(fā)展[J].江海學刊,2001,(6).
[21]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2]宋會要輯稿·崇儒[M].苗書梅等點校,王云海審訂.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23]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責任編輯:凌興珍]
I206.2
A
1000-5315(2015)03-0164-06
2014-08-06
唐普(1972—),男,四川鄰水人,文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社科學報編輯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