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孔子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評議

      2015-04-15 13:23:13楊孝青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張岱年知識論方法論

      楊孝青

      (六安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237158)

      “創(chuàng)造”一詞雖然在古代詞匯中出現(xiàn)較早,但長期以來并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guān)注而淹沒在中華文化眾多詞匯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但國家整體創(chuàng)新能力仍然不強,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轉(zhuǎn)型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我們充分發(fā)掘中華文化中“創(chuàng)造”元素,并將之轉(zhuǎn)化為民族前進的思想動力。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發(fā)掘孔子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有利于我們厘清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基因,更好地建設(shè)中國新哲學。

      一、“生生不已”的本體論

      孔子哲學的主體建構(gòu)色彩不明晰,通常被人們看作是泛倫理學,直到北宋時期,其本體論才被學者充分發(fā)掘?!墩撜Z》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一句被看作是孔子哲學本體的根基,反映了本體變易的思想。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朱子曰:“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著續(xù),無一息之停,乃道體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于此發(fā)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fā)之間斷也?!保?](P145)

      當代一些著名中華文化學者也充分肯定了孔子的變易思想。張岱年說:“變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變易之中,而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此種觀念,在孔子已開其端,《論語》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鬃哟苏Z,可謂意義深遠。事物皆逝逝不已,宇宙便是一個如川一般的大流。”[2](P125)成中英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鷦拥攸c化出宇宙本體的自然生化與流行就是存在所有的一切,也是一切存在的所有。”[3]

      孔子本體變易的思想奠定了儒家形上學的基礎(chǔ),其主要特色有:“第一,肯定乾元天道之創(chuàng)造力;第二,強調(diào)人性之內(nèi)在秉彝,即價值?!保?](P89)在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乾元天道之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為“生”。“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點出了孔子天道“生”的觀念,天有創(chuàng)生萬物及人生命的力量,人應(yīng)該遵循天道而創(chuàng)新不已?!吧默F(xiàn)象包含了動植物的繁衍過程,自然事件的變化過程以及宇宙升切物體的運動。處處都是生,時時都是生,因之處處都顯出天命和天性,時時都顯出天命和天性?!保?]

      《易經(jīng)》“生生”學說就是對孔子天道“生”觀念的進一步發(fā)展。故胡適認為,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都在一部《易經(jīng)》,“易”、“象”、“辭”三個觀念是易經(jīng)的精華?!暗谝?,一切變遷都是有微變顯,由簡易變繁賾。第二,人類的一切器物制度禮法,都起源于種種‘象’。第三,積名成‘辭’,可以表示意象動作的趨向,可以指出動作行為的吉兇利害,因此,可以作為人生動作的向?qū)?。”?](P79—80)可以說,孔子奠定了中國哲學尊“生”的思想基礎(chǔ),由“生”的天道觀發(fā)展到《易經(jīng)》的“生生”學說,反映了先秦儒家哲學的剛健精神,即《易經(jīng)》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傳》),成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本體變易的思想源自孔子,經(jīng)《易經(jīng)》“生生”說的發(fā)展,演變?yōu)橹袊抡軐W創(chuàng)造思想的來源。熊十力、張岱年、方東美等哲學家都將“生生”與“創(chuàng)造”聯(lián)系起來,發(fā)展了各具特色的新哲學體系。茲舉幾例代表性觀點說明之:熊十力說:“生生,言其大生、廣生,常舍故創(chuàng)新、無窮無盡”。[6](P115)張岱年說:“宇宙是一個生生日新的創(chuàng)造歷程……人由物的生生演化中來,又投身生生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去。前者生生是不自覺的,后者生生則是自覺的。后者更顯人的本質(zhì)力量?!保?]方東美說:“宇宙元是一個包羅萬象之大生機,無一刻不發(fā)育創(chuàng)造,而生生不已;無一地不流動貫通,而亶亶無窮?!保?](P112)由“生生”向“創(chuàng)造”觀念的提升,是中國哲學在尊“生”思想基礎(chǔ)上實現(xiàn)的重大理論升華,奠定了“創(chuàng)造”在中國新哲學建設(shè)中的地位。

      二、“崇德致知”的知識論

      孔子把知識的來源分為先驗和經(jīng)驗兩類,先驗之知是生而知之的。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保ā都臼稀罚┟献右灿蓄愃频闹鲝?,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保ā睹献印けM心章句上》)孔子主張人的知識主要靠后天的勤奮學習得來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孔子終其一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保ā妒龆罚?鬃雍脤W并且知識淵博。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保ā蹲雍薄罚╊仠Y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保ā蹲雍薄罚倪@二則語錄中可以看出孔子學問之道的無窮盡,故可以說孔子有著“廣大悉備”的知識論。

      學術(shù)界對孔子知識論的分類各異,申正將其分為“默識好學論”、“學而知之論”、“學而不思則罔論”、“一以貫之論”等十個方面。[8]成中英將其分為“知禮、知仁、知生、知方、知德、知人、知命(知天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自知’”。[3]冷天吉將其分為“認知的目的是為己和成人;認知的對象和內(nèi)容是意義世界;認知的原則是德性優(yōu)先與自覺自愿;認識的過程是下學上達與一以貫之“四個方面”。[9]

      筆者認為,對孔子知識論的分類要立足于中國哲學的典型特點,即德性高于理性,崇德以致知。這與西方哲學理性高于德性,“理性為道德立法”的知識論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孔子知識論中最為重要的應(yīng)是德性之知。學習德性知識目的在于修己安人,是為學之本。“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學》)朱熹采用尹氏(筆者注:尹氏應(yīng)為尹火享)的注釋:“德行,本也。文藝,末也。窮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保?](P61)孔子認為德性是上天賦予人的秉性,“天生德于予,桓鬼隹其如予何!”(《述而》)對修德的要求就是做到“仁”?!墩撜Z》中記載孔子言“仁”的語錄很多,對其內(nèi)涵闡釋最全面的語句是“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

      孔子的知識論中包含著“推理”的方法論。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往往融入在知識論之中,這與中國哲學重視主體的直覺認知有關(guān)。西方科學哲學將方法論看作是知識論的核心要素,“亨普爾甚至稱科學哲學就是科學方法論問題,整個知識論的系統(tǒng)研究實際上就是方法論問題,是如何構(gòu)建知識并能夠保證知識準確無誤的方法論問題”。[10]我們可以將孔子“推理”的方法論視為其知識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岱年認為,“在中國哲學中,關(guān)于致知方法的研討,始于孔子……孔子的哲學方法之核心是‘一以貫之’而亦頗注重‘博學于文’??梢哉f一以貫之是第一原則,博學于文是第二原則?!痹谡軐W方法論上,“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是后來直覺法之淵源;多學而識,是析物法的本始”。[2](P556—557)毋庸置疑,張岱年提出孔子方法論中的直覺法和分析法都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胡適認為,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是重要的方法論?!翱鬃诱f的‘一以貫之’和曾子說的‘忠恕’,只是要尋出事物的條理統(tǒng)系,用來推論,要使人聞一知十,舉一反三。這是孔門的方法論,不單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學?!保?](P91)胡適也將孔子的知識論與方法論放在一起來考察,認為孔子的知識論注重推論,故注重思慮。但他批評孔子把“學”字看作是讀書做學問的知識論造成了一國的“書生”廢物,無疑是一種偏見??鬃拥摹皩W”不僅包括理論學習,而且包括實踐。如:“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等都是孔子重視實踐的明證。

      孟子的“四端”說是對孔子知識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擴而充之矣?!保ā豆珜O丑上》)孟子以為人的知識都是四端的推擴。朱子曰:“四端在我,隨處發(fā)見,知皆即此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其日新又新,將有不能自已者矣?!保?1](P61)可見,中國哲學注重向內(nèi)追求知識由孔子開其端,而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對開啟當代人們的智慧也具有重要啟迪意義,人的創(chuàng)造所需要的“想象、直覺、靈感”都是人內(nèi)心的推擴,惟人心清凈無雜染,始能有創(chuàng)造思想的萌發(fā),才能新新不已。

      三、推崇“仁”的價值論

      “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價值論的核心范疇,而“仁”是其追求的最高價值?!叭寮业膬r值論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它由價值根據(jù)論、價值評價論、價值選擇論、價值目標論和價值實現(xiàn)論幾個重要部分構(gòu)成。貫穿這幾部分的基本精神是:仁義道德具有絕對的價值?!保?2]張岱年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便是孔子所規(guī)定之仁之界說?!保?](P283)仁的價值內(nèi)涵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仁是愛之理?!胺t問仁,子曰:愛人?!保ā额仠Y》)愛人之仁是欲成己成人,不是單純的愛。故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保ā侗M心章句上》)朱熹曰:“仁 者,愛 之 理,心 之 德 也?!保?](P59)張 載 曰:“民 吾 同胞,物吾與也?!保ā段縻憽罚┈F(xiàn)代學者對仁愛之理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胡適說:“仁字不但愛人,還有更廣義……可知仁 即 是 做 人 的 道 理?!保?](P94-95)張 岱 年 說:“仁 之 本旨,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所以根本上是愛人的?!保?](P284)方東美說:“就忠恕體仁而言,則崇信人性原善,而高尚其情操,正己成物,博施濟眾,泛愛全人類。凡此一切,莫非仁也?!保?](P116)孔子的仁愛思想代表了中國人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宇宙和諧相處的哲學理念,泛愛萬物,人類方能永續(xù)發(fā)展。

      第 ,仁是生之德?!墩撜Z》中言及“生”的地方有十六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言生和死與命的關(guān)系,如: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保ā断冗M》)第二類,言本體的生。如:“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已在本體論中詳論,不再贅述。第三類,言生與仁。有子曰:“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為學》)朱子注曰:“若上文所謂孝弟,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wù)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1](P59)“仁即是生”是由 孔子開其端,此后儒家學者對其多有發(fā)揮。周敦頤說:“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通書·順化第十一》)戴震說:“《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魂幰魂枺w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陰一陽,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條理乎!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條理者”。(《原善卷上》)熊十力說:“仁者,生生不息真幾,此即生命之德”。[6](P141)人之生德為仁,是諸德之本,也是諸德最后的評價標準。這樣從仁到生就奠定了從生到創(chuàng)造的基礎(chǔ)。

      第三,仁是創(chuàng)造。這是現(xiàn)代哲學家對仁的詮釋。熊十力打通了從“仁——生生——創(chuàng)造的理論脈絡(luò)?!保?3]熊十力認為,“人類發(fā)育日盛,亦足證明人生本有仁心,為其相互結(jié)合之根,故能創(chuàng)造一切,蕃殖其類也”。[6](P156)成中英認為,“從孔子重‘仁’的這個思想來看,孔子可說對生之德,也就是對生的創(chuàng)造性、普遍性及悠久性最有體驗。對孔子所謂‘仁’的最好的解釋就是《易系辭》中所說的‘大生’與‘廣生’”。[3]杜維明認為,“自發(fā)地自我生成的生命(生生不已)之過程所具有的包羅萬象的性質(zhì)。嚴格地說正是中國人把宇宙看作是連續(xù)創(chuàng)造活動的展開。”[14]吳安春認為,“儒家的德性之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有著豐富的以德性為依托的生命創(chuàng)造觀。中國儒家的德性生命創(chuàng)造觀之核心是創(chuàng)造人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此乃人安身立命之本。人性的基本內(nèi)容是生生之仁,是仁義禮智四德。生生之仁是宇宙的本體,也是生命價值的本體?!保?5]我們應(yīng)該充分發(fā)揮仁所蘊含的創(chuàng)造價值,實現(xiàn)中國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

      四、“天人合德”的境界論

      境界論是中國哲學的顯著特色??鬃泳辰缯摰膬?nèi)涵是什么?學者們的看法不盡一致,可謂見仁見智。

      張岱年將孔子的境界分為“最高人格是圣者,其次為仁者,又次為智者?!敝钦呤堑谝粚哟尉辰纾爸呃谌识兄?,由知之而近乎好之樂之。便能安于仁而為仁者?!比收呤堑诙哟蔚木辰??!斑_到了仁的境界,生活方有價值;不能仁,則其生活實無價值……真能行仁,真能達到仁的境界,便可以得到至高無上的快樂,一切恐懼煩懣,都已消滅,惟一種快慰充滿了內(nèi)心。仁的生活,乃是一種至極快樂的生活?!弊罡邔哟蔚木辰缡鞘フ?。能夠達到孟子所說的“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的境界,便是圣人。[2](P288-290)朱志榮與張岱年先生的觀點一致,他認為“孔子的人生境界觀包括智者、仁人和圣人三種境界?!保?6]

      此外,蒙培元認為孔子的境界論包括“知、仁、勇”三個基本要素。[17]黃玉順將孔子的精神境界按照人格境界和心理范疇進行劃分:“一是按人格境界,把人分為三類(三境):小人,君子,圣人。二是按心理范疇,把以上三類人各自分為三種(三界):智者,勇者,仁者?!保?8]王小平把孔子把人生境界依次分為:“凡俗境界(“食”與“色”的境界),功利境界(“藝”的境界),道德境界(即“仁”的境界);審美境界(“樂”的境界)。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審美的境界,即“樂”的境界?!保?9]

      上述學者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孔子的境界論,盡管劃分標準不盡一致,但都承認孔子的人生境界是一個由低層向高層不斷提升的過程。人生境界提升的途徑就是要通過“下學而上達”的學習和實踐,即通過“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的修行而成為圣人。朱熹對此作了極為生動傳神的詮釋,朱子曰:“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于立志。志道,則心存于正而不他;據(jù)德,則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yǎng)。學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nèi)外交養(yǎng),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養(yǎng)從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保?](P120)

      提升境界是孔子一生矢志不移的修行?!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是孔子人生境界提升的真實寫照。人能否成為圣,關(guān)鍵在于是否依于仁?!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孔子學生中只有顏回能做到三月不違仁,故他是個賢人而非圣人?!盎匾?,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尹氏曰:此顏子于圣人,未達一間者也,若圣人則渾然無間斷矣?!保?](P109)自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的人修養(yǎng)的六個層次,依次分為“善、信、美、大、圣、神”。這六個層次依次遞進,通過不斷發(fā)展而提升?!翱捎^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薄睹献印けM心章句下》

      現(xiàn)代新儒家進一步發(fā)展了儒家的境界論思想。馮友蘭提出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種人生境界;方東美提出了人格發(fā)展的五個階段的“五品說”,即“大眾、士人、君子、大人、圣人或神人”五種境界;唐君毅提出了“生命九境”等,都豐富和發(fā)展了儒家的生命境界學說。

      五、結(jié)語

      孔子創(chuàng)立的仁學,經(jīng)過先秦儒家、宋明儒家和現(xiàn)代新儒家的進一步發(fā)展,使“創(chuàng)造”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得以進一步地提升。但是,由于儒家哲學注重“天人合一”的思維特質(zhì),缺乏西方哲學“主客二分”的邏輯思維,現(xiàn)代新儒家仍然未能圓滿解決儒學何以能“創(chuàng)造”出現(xiàn)代科學的重大理論問題。這也使我們認識到讓中華文化開出“創(chuàng)造”碩果,不僅是現(xiàn)代新儒家的責任,也是中華文化愛好者的共同責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張岱年全集:第2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成中英.孔子哲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原理[J].孔子研究,1990(3).

      [4]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fā)展(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6]熊十力.體用論·明心篇[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7]劉仲林.中國哲學的創(chuàng)新與重建(二)——張岱年教授“綜創(chuàng)論”訪談錄[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6(5).

      [8]申正.孔子知識論反思[J].孔子研究,1988(4).

      [9]冷天吉.孔子的知識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10]李豐才.方法論決定知識論的哲學原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1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趙馥潔.儒家哲學的價值論[J].人文雜志,1988(3).

      [13]楊孝青,劉仲林.論熊十力體用不二的創(chuàng)造觀[J].學術(shù)界,2014(8).

      [14]杜維明.存有的連續(xù)性:中國人的自然觀[J].世界哲學,2004(1).

      [15]吳安春.中國傳統(tǒng)“德性論”哲學創(chuàng)造觀及其特征,[C].中國會議,2009(9).

      [16]朱志榮.孔子的人生境界觀[J].中國哲學史,1993(2).

      [17]蒙培元.從孔子的境界說看儒學的基本精神[J].中國哲學史,1992(2).

      [18]黃玉順.孔子之精神境界論[J].孔子研究,2002(4).

      [19]王小平.審美與人的解放:孔子的審美人生境界觀[J].中華文化論壇,2008(3).

      猜你喜歡
      張岱年知識論方法論
      中國傳統(tǒng)知識論問題意識之定位
      當代知識論的中國話語
      ——訪陳嘉明教授
      哲學分析(2022年1期)2022-10-31 15:47:38
      哲人張岱年:其意心知
      《張岱年先生手跡選錄》之三封書信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guān)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張申府與張岱年研究》專欄特約主持人按語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UAF的方法論意義
      知識論視野下法學案例教學法的“小技”與“大器”
      信丰县| 泸西县| 遵义市| 新干县| 武川县| 天台县| 蓬安县| 甘洛县| 江源县| 南华县| 博罗县| 柳河县| 蛟河市| 丽江市| 苍南县| 琼结县| 财经| 乾安县| 湛江市| 明溪县| 新宾| 新密市| 兴城市| 巫山县| 孙吴县| 元氏县| 宜兴市| 北票市| 德钦县| 旌德县| 会东县| 京山县| 河北区| 玛曲县| 两当县| 封开县| 鲜城| 大悟县| 辽源市| 平泉县| 江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