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吉林吉林132022)
“視域融合”是現代西方闡釋學代表人物伽達默爾的主要理論之一,他在其著作《真理與方法》一書中指出:“我所說的視域融合就是在闡釋的過程中,闡釋者不把自己視域帶進來就不能闡釋文本的含義……”[2]這也就是說,“視域融合”強調闡釋者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兩者之間的交流最后會融合成新的視域。
伽達默爾不認為讀者能夠準確地再現原文作者的意圖,他認為闡釋者在闡釋文本的時候,必然會帶有歷史性意識,所有的闡釋者都置身于特定的歷史當中。因此,闡釋文本的意義離不開“視域融合”,讀者闡釋文本意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讀者把文本的歷史和其自身的歷史背景融合在一起的過程。視域是個體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所能涉及和認識的全部背景知識,故而,每一個個體在其表達和理解的過程中都會受其視域的影響,因此都有其特定的歷史局限性。具有不同文化、性別、語言、思維方式和教育程度的個體當然具有千差萬別的視域,每一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視域,也就是所謂的“偏見”?!捌姟笔莻€體的主觀認識,但不完全受個體的主觀意識控制?!捌姟辈⒉皇莻€體表達和交流的障礙,而是其必要條件。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理論認為意義的闡釋并不應該以探求文本作者的意圖為目標,實際上,闡釋是闡釋者表達自我的一種行為。在闡釋過程中,闡釋者不可能脫離自身的視域而完全客觀地置身于文本作者的視域當中去,而只能展開具有建設意義的視域對話。文本意義的闡釋無法局限于文本內部,它是闡釋者對自身具有歷史特征的闡釋學情景的反思,從而生成創(chuàng)造性地生成文本的意義。
雖然闡釋學的產生并不是專注于翻譯研究領域,但闡釋學與翻譯研究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3]。達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就曾經指出:“每次翻譯的同時都是闡釋”。[4]
闡釋學的相關理論對翻譯理論具有極強的解釋力,不過,與單純哲學意義上的“視域融合”不盡相同的是,翻譯理論研究中的“視域融合”實際上是兩次甚至多次“視域融合”的過程。首先,是理解過程中源語作者的視域與譯者的視域相融合,其次,是譯者的視域和目的語讀者的視域相融合,而且,翻譯贊助者(出版商等)的視域也或多或少會和譯者的視域相融合。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保證源語作者的視域、贊助者的視域和自身的視域融合后所形成的綜合視域與目的語讀者的視域具有最理想的融合度。要做到這一點,作為文本意義的闡釋者,譯者必須對目的與讀者的視域有充分的了解,他們的受教育程度、閱讀偏好、文化習俗等都是其視域的重要組成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源語作者的視域、贊助者的視域和自身的視域融合后所形成的綜合視域與目的語讀者的視域有沖突,彼此無法正常融合,則譯者必須要對譯文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便確保融合的有效性。
田銘看見雪天里穿著單薄的女孩們,就想到了范青青,范青青好幾天沒來找他,他反而心里有些不安。這種不安迫使他給她打了個電話,
由于目的語讀者的視域可能和綜合視域存在文化和認知上的巨大差異,譯者要對原文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紅樓夢的翻譯為例:霍克在翻譯“怡紅院”一詞的時候,采用了“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的表述,而賈寶玉的題名“怡紅公子”則被翻譯成了“Green Boy”。為什么兩個紅字都被翻譯成了green?這是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在中國人的視域當中,紅色代表高貴和喜慶,是逢年過節(jié)、操辦喜事的時候首選之色。然而,在西方人的視域當中,紅色代表革命、血腥等暴力內涵,雙方的視域差異巨大,根本無法有效融合。因此,霍克在翻譯的時候將“紅”字都翻譯成了green,因為green在西方人視域中的內涵和紅色在中國人視域中的內涵接近。由此可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視域進行融合的過程當中必然會發(fā)生沖突、碰撞,要想兩者有效地融合,譯者就必須對文本的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語言調整和文化過濾。
翻譯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作為對文本意義的闡釋者,譯者對文本的理解具有鮮明的歷史性,這種歷史性造成了翻譯中意義闡釋的創(chuàng)造性,也自然會導致闡釋的偏見。偏見構成了理解的歷史性因素,偏見在歷史和傳統條件下形成,是闡釋者對所處世界意義的選擇。所以偏見的積極一面使我們認識到誤讀的意義,重新審視誤讀的價值而不是對它全盤的否定和責難[5]。
傳統譯論強調譯者必須要忠實于原文文本,輕易不得僭越,原文文本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但是,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理論卻提出了意義具有歷時性的特點,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意義的穩(wěn)定性,讓傳統譯論失去了理論基礎。也就是說,在闡釋學的理論框架內,翻譯中文本意義的確定與闡釋變成了一種多重視域融合的過程,其中的譯者帶有明顯的歷史性特征的“偏見”,并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原文文本的意義。
那么,這一過程具體是如何實施的,又具有那些特點呢?
在翻譯過程中,文本意義要轉化成闡釋意義,就意味著其文本視域必然會被譯者“入侵”。因為文化、語言、歷史等等因素給譯者造成了諸多的難題,譯者必須用具有其自身語言、文化、歷史特點的視域去攻克難關,奪取其中的文本意義。
從這一點來說,文本意義的闡釋活動就是譯者的視域強行與文本視域相融合的過程,因此它必然帶有譯者很大程度上的個人“偏見”,這種主觀性極強的個人“偏見”是對文本視域加以入侵所不可或缺的“前理解結構”。
譯者個人的“前理解結構”包含著強烈的個人主觀因素,從而使文本意義的闡釋活動無法成為一個純客觀的過程,文本意義的理解并不是譯者和原文作者視域的絕對吻合,恰恰相反,文本意義的理解體現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和意義的創(chuàng)生性,它使譯者在對文本的“入侵”過程中捕獲并揭示出文本的意義。
還是以紅樓夢為例,甄士隱的家族走向衰敗,不得已只得投奔妻族。仰人鼻息的日子自然是受盡鄙視,因而心情沉重,加之年邁體弱,便有了行將就木之態(tài),“竟?jié)u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p>
對于這句話的翻譯,不同版本的闡釋大相徑庭。
黃新渠的翻譯為“he began to look like he was about to die”。這個譯文中使用了die一詞,在黃新渠的視域中,簡約即為美,因此,他對原文中“下士”一詞的隱喻化表達全然不顧,暴力剝奪了該詞的委婉成分,將其直接還原為die。黃新渠的用詞簡單、直接,容易對讀者形成震撼的效果,從而促進視域融合。
而麥克休姐妹則將這句話翻譯為“He had become an old man who had nothing more left to hope for.”這一表達顯然與原文在字面意義上差別很大,但卻更加符合原文本委婉的效果,因為文學氣息更重,能夠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
兩種譯文雖然差別巨大,前者注重文字的表達力度,后者注重語言的文學特性,但譯者都采用了對文本暴力“入侵”的闡釋方式,其自身的闡釋“偏見”顯露無疑。由此可見,譯者對文本意義的闡釋實際上是對傳統忠實翻譯觀的顛覆。
翻譯的過程即是闡釋的過程,也就是說,譯者只能以自己的視域對文本進行闡釋。語言是意義得以存在和傳播的方式,而闡釋也一定是以語言為媒體,語言實際上是闡釋的最初起源和最終歸宿。不過,由于語言具有相對性和歷史性,在其對意義進行闡釋時,就必然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這也就為譯者進行創(chuàng)造性闡釋和自我表達奠定了基礎。
闡釋必然旗幟鮮明地帶有闡釋者的歷史性特征,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闡釋并不是對文本意義的簡單復制,而是文本所擁有的作者歷時視域與譯者的現時視域的“視域融合”,對文本意義的闡釋只能是文本與譯者視域相互融合后的復合體。在譯者“入侵”原文文本后,可以獲取文本的意義,這是一個對文本理解的過程,是幾位強烈的一種暴力形式。對意義的闡釋就是將其外殼徹底粉碎,將其意義顯露出來。這樣,在文本被闡釋、翻譯之后,文本的意義甚至是內容都會產生畸變。
搶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從原本那里搶到的東西,必須通過消化,貼上譯者的標簽,譯者才能放心地使用[6]。譯者對文本意義的闡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行為,其自身的視域必定會在闡釋過程中凸顯。
紅樓夢中多次提到“三從四德”,對這一詞組的翻譯,楊憲益和霍克的處理方法不盡相同。楊憲益的譯本中,將其翻譯成了“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而在霍克的譯本中,則將其翻譯成了“wifely virtue”。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男權社會,婦女沒有什么地位,必須要做到三從四德。三從指的是從父、從夫、從子,四德指的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楊憲益、戴乃迭在翻譯紅樓夢的初衷是要促進藝術交流,傳播原作的思想,因此,在其翻譯的時候,務求準確,以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夫婦二人在闡釋紅樓夢的時候,注重的是作者視域的完整性,在意義的闡釋上趨于保守,多用直譯法進行翻譯,力保譯文原汁原味,所以他們的譯文將“從”和“德”完整地表達了出來。
霍克則不然,在他的譯文中,保留了“德”,刪掉了“從”。在西方社會,很早地就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霍克對三從四德的封建理念十分抵觸,便干脆在翻譯的時候,將其闡釋為“賢惠”,以彰顯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艨朔g紅樓夢的目的是娛樂讀者,他所瞄準的目的語讀者是一般的文學愛好者而非學術研究者,所以,他的為了確保譯文的可讀性,常常不惜大刀闊斧地修改,甚至是添油加醋地發(fā)揮。他所注重的,是讀者視域的接受性,在意義的闡釋上趨于開放,多用意譯法,力保讀者在接觸異質文化的同時還能具有良好的閱讀體驗。由此來看,他刪掉“從”的譯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兩個版本的譯文可謂是各有千秋,都是譯者藉闡釋過程進行自我表達的行為。由此可見,翻譯中文本意義的闡釋過程實際上就是譯者主體性的彰顯過程。
在翻譯過程中,文本的闡釋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視域:作者的視域,譯者的視域,贊助者的視域,讀者的視域等等。譯者的視域是第一視域,作為闡釋的主體,譯者的前理解結構是闡釋的基礎。因此,譯者的視域從自身的歷史語境發(fā)端,到現時語境截止。第一視域是歷史語境支撐譯者展開理解的重要支點。
原文作者的視域為第二視域,其主要的基礎是作者生成文本時所處的特定歷史語境,它決定文本的意義。
讀者的視域為第三視域,其主要基礎是讀者進行理解的時候所將要身處的未來語境,它決定譯文的最終闡釋。
而作為翻譯贊助者的經銷商、出版社等因為要確保自身的利益,因此,他們的視域有時候也會對譯者構成重要的影響。
這種多重視域的融合恰恰體現出了翻譯中的主體間性,無論是文本的作者、文本的譯者、譯文的讀者還是譯文的出版商,每一方的視域都在闡釋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譯者。要想成功地闡釋文本的意義,譯者就必須以自身的視域為基礎,同其他視域展開對話,積極地、最大限度地融合各方面的視域,從而確保譯文具有最科學的融合度。
這在《紅樓夢》一書不同版本的譯文中就體現得十分清晰。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在翻譯此書的時候是外文局員工,其翻譯工作受到官方的資助,其翻譯必然要收到有關部門的影響。《紅樓夢》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楊憲益、戴乃迭當然就要在譯文中深刻地再現這一主題,所以他們的譯文具有旗幟鮮明的政治色彩也就不足為奇了。
反觀霍克,情況就大相徑庭?;艨朔g《紅樓夢》是自發(fā)的,出版商對他的制約微乎其微,因此,他對《紅樓夢》的闡釋就具有很大的自由度。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品味,霍克的譯文比較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文而言進行了極大限度地發(fā)揮,更多地向讀者未來的期待視域。
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理論被引進到翻譯理論當中之后,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忠實翻譯論,一改過去二元論為基礎的翻譯理念,為翻譯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論視角,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具有了合法的理論依據,翻譯中的主體間性也得以彰顯。
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雖然“視域融合”理論為未來的翻譯理論研究指明了可以借鑒的方向,但在具體的操作細節(jié)當中卻仍需進一步完善,這需要廣大翻譯實踐工作者和翻譯理論家不斷地努力,以便能夠建立更為完善的體系,為翻譯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1] 許鈞,袁筱一.當代法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61-162
[2] Gadamer H G..Truth and Method[M].Joel W,Marshall G,revs.London:Sheed and Ward Ltd,1999:538-539
[3] 柴橚,袁洪庚.伽達默爾闡釋學理論對翻譯研究的貢獻[J].蘭州大學學報,2013(5):116.
[4] Gadamer H G..Truth and Method[M].Joel W,Marshall G,revs.London:Sheed and Ward Ltd,1999:346
[5] 劉昕,艾亞霞.闡釋學的視域融合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7):83.
[6] 夏寧.論闡釋學的翻譯觀[J].語言與翻譯,200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