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人文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高職生文學閱讀的價值,并探討文學閱讀價值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文學閱讀 人文教育 價值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3C-0126-02
人文素質涵蓋了人類文化素質與文化傳統(tǒng),體現著人文學科之間內在的各種聯(lián)系。從文化層面來加以審視,人文素質至少涉及人的文化基礎與技能、心理素質、思維方式以及富有深層內涵的道德品格等方面。人文素質教育,就是用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讓學習者通過閱讀研究、分析思考、情感互動,在具體的實踐中加以轉化,最終在人性品格、道德修養(yǎng)、審美觀點、價值認知等方面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質量。作為中華優(yōu)秀精神產品的文學作品,已經經歷過對華夏人類數千年的精神激勵,其具備著鮮明的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性,充分利用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手段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yǎng),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育途徑。為此,高職在注重語文知識傳授、加強人文教育的過程中,有必要導入文學閱讀課程,同時要與德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的人文思想在文學閱讀中得到深化,讓那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校園內廣泛傳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讓文學閱讀成為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激勵工具。
一、高職生文學閱讀的價值
關于文學對人的改變,詩人荷爾德林曾經做出一個評價,他說:每個心中有期待的人,他的生活充滿了亮麗的色彩,他們的生命也會詩意地棲居在無垠的田野上。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人活在這個世界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物質利益,更多是看他能不能在物欲世界的誘惑下,依然不屑一顧走向自己的追求。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終極關懷是人文教育的目標,讓學生有信仰、有信念更是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基礎。著名作家畢淑敏就青少年成長問題,明確指出青少年除接受社會世界和知識世界熏染和陶冶外,尤其需要有一個心靈世界的慰藉。人的心靈是多姿多彩還是蒼白枯燥,與其人文素質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文學作品,因為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蘊涵了作家審美思想和情感體驗,文學具有促進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作用,就在于文學具有健全人格、完善心靈的引領和滲透作用。作家陳建功在對文學作品閱讀帶來的影響時指出:“閱讀屈原的詩歌作品,我感到心地的卑瑣;閱讀陶淵明的散文游記,讓我自己身上散發(fā)著勢利的氣息;閱讀朱自清清的散文,我能感覺到自己內心缺失的溫馨?!弊骷谊惤üψ约旱男牡乇艾?、眼光勢利、缺失溫馨感到由衷的自責。這種現象的產生,來自作家在閱讀了屈原、陶淵明、朱自清文學作品之后,經過意識的消化過濾而在內心形成的一種認識的顯現。也就是說,閱讀者一旦消化了所閱讀的作品,內心世界就會產生一種奇妙的變化,那就是隨著作品中的故事人物、世界、情感的變化而發(fā)生情緒上的波動,自己的情感世界會張揚起生命旗幟。樹立現代文學閱讀觀是高職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也是人文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
長期以來,一方面受學校本身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左右,另一方面受傳統(tǒng)閱讀觀念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認識上的錯誤,許多教育管理者認為,高職學校就是專門培養(yǎng)高等技術人才,閱讀文學作品對學生就業(yè)和發(fā)展是毫無意義的。這一意識的存在顯然是對文學閱讀意義的曲解。從人的成長發(fā)展來看,人才的培養(yǎng)不單單注重的是基本技能的養(yǎng)成,而是要培養(yǎng)有利用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因此,文學閱讀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應該予以高度重視,文學閱讀對人的成長就有不可替代性?,F代閱讀觀認為: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不應停留在文學的表層,而是要對作品的內涵加以破譯,實現對文學作品本身精神的再塑造。研究閱讀的學者認為,文學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認同、對學生進行精神塑造和增強學生的人格魅力。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學生會依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在學習中所積累下的知識不斷對文本進行改造。同時,文學作品中營造的藝術世界也在促使學生精神世界發(fā)生改變。在文學閱讀體驗過程中,閱讀者的意識從不完善走向完善,在審視文學作品人物或事件的過程中,人文觀念由不成熟而走向成熟,他們會在閱讀的體驗中享受一種精神的給予,同時也在享受屬于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快樂。由此我們會看到,文學閱讀對于學生不再是另類意識介質的給予,而是精神需要的一次自我營養(yǎng)補充,也是自我發(fā)展的需要。文學閱讀在給予大學生精神營養(yǎng)的同時,文學作品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狀態(tài),讓閱讀者有了更多的人文價值甄別體驗。推廣文學閱讀對高職院校營造追求真、善、美的校園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高職生文學閱讀價值的實現路徑
(一)推動經典文學閱讀,增強高職生人文素質
1.做好閱讀教學引導,促進大學生文學鑒賞水平的提高。文學閱讀教學看似簡單,只要教師做出安排就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其實不然,經典文學閱讀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文學精華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引導學生閱讀路遙的長篇小說《人生》,這篇小說用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塑造了富有才華的農村青年高家林這一人物形象。小說故事曲折,人物命運跌宕起伏,讓人感覺到人生的風風雨雨和坎坎坷坷。在主人公面對前途不知何去何從時,好友的一段話足以告訴他人生需要奮起而不是沉淪:“就像我們從山里到城市一樣,我們不得不經過無數個曲折的彎道,如果道路太筆直和平坦了,走著也就沒有什么趣味,就像我們現在眼前面對的困難一樣,你也不能止步不前,只有前行你才能感到離目標越近!”通過小說閱讀,能夠使學生感覺到人的心靈世界。小說樸實的話語,蘊涵著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小說濃烈的生活氣息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學校的圖書館和網絡是大學生開展文學閱讀的最好平臺,教師應做好學生文學閱讀的引導工作,為學生提供優(yōu)秀的書目,并提醒學生在閱讀中需要思考哪些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
2.借助大學語文課程開展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的文學作品,不失為一條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經過千百年的積淀那些至今被人傳誦的詩歌、散曲等古典文學作品,閃耀著令人振奮的人文精神。在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閱讀欣賞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賦予教學的整個過程,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讓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培養(yǎng),在體會文學作品中體會真善美,學會對假惡丑的判別。如閱讀《論語》,就要讓學生知道這部經典作品為什么能夠傳承數千年,其魅力就在于《論語》具有文化最經典的思想精髓。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地用那些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思想的勵志性作品做單純的教學,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單向的思考方式,沒有在辯證的思考上進一步加強。因此,教師要將那些具有典型形象和令人反思的文學作品介紹給學生。例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等,通過讓學生閱讀小說,感受這些人物的性格和人生境遇,讓大學生認真分析造成孔乙己、阿q悲哀命運的原因是什么?用反向思維的方式來告訴學生要珍惜當代社會的和平環(huán)境,珍惜現代社會給予人民的幸福生活,用這些人物做一個參照,從而激發(fā)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這也足以說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需要從多側面、多角度有效深入,文學作品閱讀就是要讓學生的思想進行思考和研判,形成獨立的人文觀。
(二)開展文學閱讀,提升高職生創(chuàng)新能力
對文學作品的審視,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更不是停留在取悅讀者或者讓讀者娛樂。經典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作家已經賦予了作品較高的精神價值。但是,每一部作品有眾多人閱讀,且每個人的感悟會有很大的不同,這與讀者的生存狀態(tài)及社會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關系。正因為閱讀者之間有這樣的差異,他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也會有認知和感悟上的不同,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需要讀者思維想象的配合,這樣才能獲得對作品的深層次認識。對文學作品來說,閱讀者的每一個次閱讀都會有一次新的感悟,這也是文學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在這樣的過程里每個人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審美感受。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依靠創(chuàng)新性思維來進行創(chuàng)作,那么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盡管沒有像作家那樣經過百轉千回的構思和謀篇布局,但是,他們也會結合當今時代的文化價值取向去閱讀和審視作品的主題思想,再通過自己的思考轉化成現實的思想觀點,以此來主導自己的認知。這也是文學閱讀再創(chuàng)作功能的具體呈現。
高職院校作為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首先要對育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當今時代,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攀且粋€緊迫的問題。文學作品閱讀在教育人、陶冶人、塑造人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汲取人文素養(yǎng)。只有在學校里營造爭相閱讀的校園文化,傳播文學藝術作品帶來的正能量,才能夠用文學的勵志功能鼓勵學生用心靈去感受、體驗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從而提高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高職校園文化和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獲取營養(yǎng),而在校園內通過文學閱讀,體悟人生的情感和經歷,讓他們既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和變化,又能擔當起社會賦予的責任,形成正面的校園文化。這才是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所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林麗.人文閱讀與寫作[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劉瑯,桂苓.大學的精神[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4
[3]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徐興元.選讀經典鴻篇 了解文化精華[J].古典文學知識,2006(5)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2012SZ022)
【作者簡介】鄧俊華(1982- ),男,廣西南寧人,碩士,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中級實驗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