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
【摘 要】為培養(yǎng)大批應用型人才,我國正在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在這樣的契機下,中高職銜接培養(yǎng)的教育模式應運而生。本文列舉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為例, 探討了為提高中高職銜接班教學效果采用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 中高職銜接 機械設計基礎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8-0069-01
一 常規(guī)教學方法在中高職銜接班中應用普遍存在的問題
1.中高職銜接班同學學習底子普遍較差
對于培養(yǎng)的最終目的而言,中職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是能夠直接就業(yè),在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作為高職,我們需要培養(yǎng)出的是不僅能在一線生產作業(yè),還能進行設計、管理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本學期初,我們對中高職銜接班全部同學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做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測試,發(fā)現大多數同學的理論水平較差,甚至于某些學生自認為掌握得較好的課程在測試中由于要求的側重點不同而不盡如人意。
2.課程安排重復的內容較多
對于課程安排而言,課程組成結構主要是文化課、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幾大類。因此,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課程存在較大的重復比例,如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工程材料、機械制造加工工藝等。對于這些課程的教學,學生在中職期間雖沒有很深入地學習,但是在高職開設出來的時候卻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因為他們認為中職期間學習過的課程在高職不用或者不應該再學習。
3.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的中職學生多數是初中成績較差的學生,多數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對課程的認識不足以及缺乏高效的學習方法等問題。這樣的一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存在遲到、曠課和早退等出勤不良的情況以及到班后在教室睡覺、玩手機等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現象。
上述三個問題是相互聯(lián)系的,沒有辦法針對單個問題單獨解決。我院每學期均有針對教學質量的教學檢查,其中包括學生座談。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各門課程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方法的意見和建議。2014年的中期教學檢查我院也做了同樣的工作,在和學生的座談過程中,重點關注了中高職銜接班對任課教師上課方法和態(tài)度的一些看法。經過綜合分析,我認為要系統(tǒng)地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入手,通過改變教學模式以達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 以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為例,探討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
機械設計基礎是機械類和近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主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般機械設計能力重要的專業(yè)技術基礎課程。課程的特點是難度較大、理論性強,所以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及遷移能力。但是,一方面不少中高職銜接班學生知識面窄,抽象思維能力弱,不善于分析與歸納,又沒有從中職學生的角色中轉換過來,他們比較適應中職時的被動學習;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愿意教師像中職教師上課那樣讓他們被動接受知識。為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我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對該課程的教學做了一些改進,具體做法是:
1.傳統(tǒng)和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
中高職銜接班學生在中職學習期間對機械知識已經有了一些基礎性認知,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師個性化教學需要,將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比如在我的上課過程中,為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增加了電影課教學法:將中央十臺《我愛發(fā)明》欄目中部分涉及教學內容的發(fā)明在課堂中播放出來給學生觀摩,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觀察這些發(fā)明所用到的各種機構以及它們的工作原理。課后讓學生思考自己身邊是否有這樣一些需要改進的機器或者有沒有一些好的思路,以發(fā)明能解決某些工作和生活中問題的機器。
2.鼓勵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以后,我將學生的想法拿到班級進行討論,選出有實際運用價值和可行性較強的幾個,并帶領學生動手操作,將想法變?yōu)楝F實。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了解設計的整個過程以及針對不同的機構和零件應該考慮的問題。
3.教學中要將理論課和實踐教學課有機地結合起來
根據資源條件采用理論教學融到實踐教學的手段。充分利用機零機構陳列室、機構創(chuàng)新實訓室,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對機械零部件及機構的感性認識。比如,通過牛頭刨床的工作機構了解機構的急回特性,通過縫紉機的踏板了解機構的特點等。
三 結束語
中高職銜接是我國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跟以往的“3+2”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本文中我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作了分享。要想將這樣的教育模式更好地持續(xù)下去,還有待各位同仁不吝賜教,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陳鳳光.高職《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柳州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3)
[2]郭平.高職院校機械設計基礎新型實驗教學體系的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9)
[3]郭佳萍、劉霞.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yè)中高職銜接教學模式的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