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一書中塑造人物眾多。在豐富多彩的寓言中,人物塑造也極其富有變化。其塑造的神人、圣人、至人、真人可以稱之為“全人”,這些人四肢俱全,屬于莊子心中的理想人物。但同時,在《莊子》卻又塑造了許多畸形人物,雖然他們外表畸形,但是卻德行高尚,為世所重,這與莊子所提到的理想人物形成了一個二元結(jié)構(gòu),對比之下體現(xiàn)了莊子更為高級的美學思想。與現(xiàn)今的審美觀進行對比,意義非凡!
關(guān)鍵詞:《莊子》;二元對立形象;審美觀;對比
老子《道德經(jīng)》里有一段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告訴我們,萬物都是相生相克的,美與丑、善與惡以及其他的兩個對立面只有同時存在,才能更加襯托出彼此。這兩個對立面可以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也可以是一個個體所存在的不同方面。對比襯托作為一種敘事手法,它能夠使立意凸顯,使見解變得更為深刻。莊子作為承繼老子道家思想的后起者,在他的散文中,不僅僅將這二元對立的彼此通過個體與個體進行對比,而且還將自身兩極的特點進行分離對比,凸顯出莊子重德輕形,超然物外的審美哲學。這在他的散文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辯手法,并為后學所繼承。所創(chuàng)立的二元對立形象也很多,尤其是以《德充符》中數(shù)量為最多。
一、《莊子》中的二元對立形象
《莊子》一書中創(chuàng)立了許許多多的二元對立形象,其中尤以《德充符》為最。塑造了王駘、申徒嘉、哀駝它等六個畸形人的形象,這每一個形象莊子都選取了一個重要的人物與他們進行對比,雖然他們外形丑陋,但是最后那些所謂的高人都被他折服,并以此來烘托出這些人的超然之處,深刻地闡發(fā)出了莊子的處世哲學和審美哲學。
(一)《莊子·德充符》中的二元對立形象
在《德充符》中,莊子一共塑造了六個丑陋的殘疾人,他們分別是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哀駘它、跂支離無脤、甕鴦大癭。書中記載王駘為“兀者”。所謂“?!奔词恰半疽蛔恪保馑季褪强车袅艘恢荒_。王駘作為一個殘疾人,“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對于他的門人“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做到了老子所說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圣人了。王駘雖然殘疾,卻做到了超過孔子所能做到的教化,最后將孔子都折服了。說明王駘學識廣博,道德高尚,這是莊子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不為形體所拘泥,心實虛忘,內(nèi)德充沛,這便是大美之所在了。另外一個人申徒嘉也是一個“兀者”,他和鄭國著名的大夫子產(chǎn)“同師于伯昏無人”。子產(chǎn)見申徒嘉是一個殘疾人,便覺得申徒嘉形象可鄙,不愿與他同席而坐,同進同止。最后在申徒嘉的解說下,其實子產(chǎn)還只是一個索人于“形骸之外”的人,其修養(yǎng)還非常低下。子產(chǎn)也自覺申徒嘉所說確然,“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自己已經(jīng)無話可說,深感羞愧。這一個對比體現(xiàn)出了莊子看重修養(yǎng)與內(nèi)涵的審美哲學,同時也可以將傲慢歸結(jié)為一種丑陋。
第三個畸形人是叔山無趾,他雖然沒有腳趾頭,但是他卻勤奮好學,以腳踵走路頻繁向孔子請教,孔子卻笑他觸犯刑法,受過罪,現(xiàn)在來學,沒有什么意義!叔山無趾卻不卑不亢,娓娓道來。說自己形雖不全,卻尚有一腳,可以全德以養(yǎng)身。天地尚且都不嫌棄自己,而夫子卻有嫌棄之心,這說明夫子還有區(qū)別之心,德行修養(yǎng)還不夠,最后反將孔子說動。這也說明了莊子對一個人德行的看重以內(nèi)美為美的最高境界。第四個畸形人哀駘它,形貌丑陋,卻內(nèi)德充滿,“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shù)而未止也”。這說明哀駘它雖然形貌丑陋,但是卻為世人所尊重,所喜愛。哀駘它與魯哀公相處數(shù)月,便讓魯哀公刮目相看,足見哀駘它品德高尚。此處亦可見內(nèi)美的重要性。最后兩個畸形人是跂支離無脤和甕鴦大癭。這兩個人都是傴僂殘病,奇形怪狀,但是他們與人相處,都只讓人記得了他們的德行,而將其殘缺的形體忘卻了。莊子通過兩位國君的看法展現(xiàn)了兩位畸形人的丑陋,但是最后卻通過“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展現(xiàn)出了二位高尚的德行,這與他們丑陋的身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哲學意味更加深刻,更加發(fā)人深思。
(二)《莊子》其他篇目的二元對立形象
除了《德充符》集中了這么多二元對立形象之外,《莊子》的其他篇目中也可以見到這樣一種對立結(jié)構(gòu),這是莊子后學對這種手法的繼承。在《莊子》外篇《山木》中講述了一個人陽子宿于逆旅聽到的一個故事?!澳媛萌擞墟耍浩湟蝗嗣?,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边@里也有一對比,一美一惡,但貴賤卻剛好相反。這正說明了貴賤并不在外表,相反自以為魅力無限,其實在別人眼里看來,卻是沒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更覺鄙陋不堪。另外如《田子方》中說的:“宋元君將畫圖,重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槃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這里通過真畫者與假畫者兩種不同的形象,真畫者落拓自然,神閑意定;假畫者諂媚趨競,極盡趨炎附勢之態(tài)。這兩種人放在一起,自然凸顯了修養(yǎng)深厚的真畫者的形象。
這里必須要說明的是,莊子總是喜歡用孔子這等圣人作對比,最后反而顯現(xiàn)出了圣人的渺小。有人說,這是道家毀謗儒家的一種手法,莊子借貶低孔子的德行和學識,以達到推崇道家的目的。筆者以為,在莊子所處的時代,孔子的地位也并不像現(xiàn)在一樣,已經(jīng)到了圣人地位。就當是環(huán)境來看,孔子僅僅是比莊子早的一個大名人而已。莊子借以說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信服。其實說到底,莊子的這些舉例僅僅是寓言而已,他的目的在于用兩個極端來進行對比,使說理更加巧妙,更加具有說服力而已。就像莊子所提到的畸形人物,其外表丑陋之極,其德行修養(yǎng)表現(xiàn)得愈見高大。這樣懸殊差距的對比,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莊子》中的二元對立形象所體現(xiàn)的審美觀
“莊子突出強調(diào)精神美,這同他“道”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暗馈笔乔f子哲學與美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他哲學與美學的最高范疇。”《莊子》的審美觀是極其高大的,超凡脫俗的。他超越了所謂的“形骸之外”,轉(zhuǎn)而將“形骸之內(nèi)”作為美的重心之所在。莊子所謂的真正的美,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和自然之態(tài)。就如《知北游》所說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二者是可以相互轉(zhuǎn)換的?;稳宋锟梢杂玫赖聦埲钡男误w補全,即使從前受刑殘體,對于現(xiàn)在的自己的來說,道德充滿,已將臭腐化為神奇。再如《秋水》篇中的河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境界尚小,直到看到汪洋大海,才知道自己見識鄙陋,貽笑大方。真正的大美其實也是一種學識,一種境界?!短镒臃健分械恼娈嬚呱耖e意定,瀟灑自然,其心已高于塵世,他所作的畫必然也將超凡脫俗,意境非凡。人心之所想,必然會行諸筆端,其內(nèi)心美者,所見者也必然是美的,其呈現(xiàn)的畫作也必然是有意境,有內(nèi)涵的。所以美好和諧的世界,并不是單個個體的行為就能做到的,他必須依靠所有人內(nèi)心修養(yǎng)的提升。假若王駘、申徒嘉不是遇到像孔子、子產(chǎn)這些有一定修養(yǎng)境界的人,那他們的修養(yǎng)對于別人來說,也只是鏡花水月,毫無實際的意義。他的高德別人也并不一定能夠看在眼里。
莊子運用這種二元對立形象對比辯證分析的方法,把美從物質(zhì)的具象的形態(tài)中分離出來,升華到一種抽象的可以讓人感知的意識界里,這正是莊子“道”的思想的完美體現(xiàn)。正所謂大象無形,大美也是無形的。它是一種精神的享受,而不是觀感的體驗。這種大美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已經(jīng)完全可以弱化外表的丑陋,讓人忘卻。當然,這并不是說修養(yǎng)達到一定的境界,丑就不存在了。其實丑與美是相依相伴,只是因為人的修養(yǎng)境界提升后,人眼中所見就只有美了,丑便漸漸地消解隱藏了。所以,莊子的這種審美觀要強求每個人必須要注重修養(yǎng),以境界的提升來使世界上的丑弱化,最終達到自然和諧的目的。
三、《莊子》中的審美觀與當今審美觀的對比啟示
當今的審美觀可以說是和莊子的美學思想背道而馳的。人人追求白富美,高富帥,說白了,這些審美觀念的灌輸都僅僅是商家為了產(chǎn)品的銷售而鼓吹出來的罷了。最終造成大家盲目跟風追求白美、高帥,整容、化妝品、增高藥物及用品立馬隨之繁盛起來。民眾在別人的審美觀里活得痛苦不堪,為了這些虛無的美麗去賺錢去消費,最終還落得個毀容身殘的結(jié)果。這種人造的美女和帥哥終究只是曇花一現(xiàn),隨著年輪的推移,一切的繁華都只是過眼云煙,誰還不是要經(jīng)歷身老病死。歸結(jié)到一點,終究還是自己的覺悟與修養(yǎng)的流失。如果一個人,能夠?qū)e人包容,沒有嘲笑,沒有鄙陋,受害者又怎會心生慚愧,為了這種虛無的美去奮斗。但是如果被嘲笑者能夠有點覺悟,超然于物外,不為這些虛誕之言而所動,任何人鼓吹這種錯誤的審美觀,也是孤掌難鳴。又怎么會有那么多人糾結(jié)于白美高帥呢?
莊子以一個自然主義的姿態(tài),幾千年前,他的智慧早已經(jīng)將一切看透,所謂真正的美,其最高境界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正所謂“德充符”,就如郭象所注:“德充于內(nèi),物應于外,外內(nèi)玄合,信若符命,而遺其形骸也”。當?shù)赖滦摒B(yǎng)達到一定的境界的時候,人已經(jīng)不再關(guān)注形骸,注重外表。所有的這些外向的美都是人的一種執(zhí)念而已。沒有一個人會說一個八十歲的老頭長得帥,也沒有人會夸獎一個老太太美若天仙。因為這一切對他們都是虛幻的東西,已經(jīng)不值得擁有。然而年輕人之所以執(zhí)念于此,不離不棄,是因為在這個群體里所有的人都在乎這一切,所以當他們境界低時,他們就只能同流合污,最終導致所有的人都在攀比,在他們心中,美的境界是什么?他們用一個虛無的“美若天仙”作為這種美的終極境界,最終所有的人都忙忙碌碌,傾其大半輩子來追求,到頭來還是容顏消逝,一堆枯骨。
所以,按照莊子的審美觀來看,美者不必自傲,美丑是相依相伴的。德行低下,言語粗俗的天仙照樣被人唾棄。丑者亦不必自怨自艾,倘若德行高尚,為世人推崇,那才是一種真正的人性美的展現(xiàn),那才是美的最高追求。所以,當所有的人都不再戴著有色眼鏡來進行感官審美,這個世界也將不會為著小美在斤斤計較,世間的嫉妒和失落都將逝去,整個世界歸于和諧,最終便是美好的到來!
參考文獻
[1] 蔣錫昌.民國叢書·老子校詁[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10).
[2] 曹礎(chǔ)基,黃蘭發(fā).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1).
[3] 吳光,馬玉女.試論《莊子》畸人形象的美學價值[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8).
[4] 汪磊.審美效應的逆轉(zhuǎn) 審美范疇的拓展——《莊子》畸人形象談[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12).
[5] 鄧心強.《莊子》“畸人”形象的當代借鑒[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7).
[6] 林小云.《莊子》中的“真人”和“畸人”形象[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作者簡介:唐述壯(1990- ),男,湖南邵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敘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