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良
【摘 要】課堂教學改革一直是課改的重頭戲,也是廣大教師的不懈追求。我們在借鑒全國課改名校課堂教學范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旨在規(guī)范課堂流程,落實以學定教的“學本課堂”理念,通過實踐探索,促使廣大教師研究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導學案;六步教學模式
十多年課改,我縣中小學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和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依然普遍存在,教師“霸權”思想嚴重,“滿堂灌”的課堂依舊十分普遍,學生在課堂上聽天書、“活受罪”,等下課、等放學、等放假。同時,學生在長期被動接受的環(huán)境下聽課、學習,逐漸淪為只會做題的機器,表達、分析、展示、思辨等能力嚴重退化。
為此,我們在學習借鑒國內注明課改范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即課堂教學結合導學案的運用,實施六個步驟:導入明標、自學質疑、小組交流、展示點撥、訓練拓展、小結反思。
一、導入明標
兩個步驟,一是導入,二是明確學習目標。導入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開展課堂學習活動做好心里的、思想的、知識的準備。導入新課后要根據(jù)所學內容重難點,充分發(fā)揮導學案的功能,結合學情及課標要求,立即出示學習目標。
二、自學質疑
兩個步驟,一是學生自學,二是師生質疑。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后,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看書、作批注、查資料、思考等方式自學感悟。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對所學內容質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思辨的能力,以學定教,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
三、小組交流
學生自學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情況,組長組織,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功能,讓優(yōu)生影響、幫助、帶動同組的人,圍繞導學案設計的問題,共同討論思考,共同進步,實現(xiàn)“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決本組同學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
四、展示點撥
兩個步驟,一是展示,二是點撥。在學生小組、組間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在班上展示學習成果或本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其他組補充、點評、質疑。教師要根據(jù)導學案中的預設環(huán)節(jié),快速進行“課中備課”,并對全班存在的普遍問題、典型問題進行精講點撥。
五、訓練拓展
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著眼于繞開精英教育的誤區(qū), 完成學生的梯隊提升,加強教學與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改善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認同。教師出示導學案上根據(jù)教學目標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的當堂達標檢測題。
六、小結反思
兩個步驟,一是小結,可引導主要讓學生完成,小結范圍可設計學習目標的三個維度。二是反思,反思可有師生共同完成,學生反思緊扣學習內容、學習效果等進行,教師反思主要結合“教后記”進行。
“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的六個步驟要靈活運用,因課制宜,不能僵化處理,生搬硬套。具體授課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習目標的呈現(xiàn)可運用外顯行為動詞表述,表述要明確、具體、清楚、實用,具有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語言,而是用“能記住”、“能說出”、“會應用”、“能默寫”“能解答”等可檢測的明確用語。
二是教師備課要充分考慮學生在自學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有針對性指導學生自學,充分發(fā)揮導學案在學生自學中的作用,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學多長時間,也就是說,在自學前要“給任務、限時間、教方法”,自學結束后要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
三要科學規(guī)劃小組活動。首先,小組的組建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必須經過一到兩個月調研、醞釀。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要變成學生的一種“習慣”和自發(fā)式需求,杜絕“為合作而合作”的現(xiàn)象。評價須采取捆綁式,堅持普惠性、激勵性、公平性、長效性原則,讓小組成為學生課內外活動的主要單位。小組交流可根據(jù)學習需要隨時開展。
四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和展示機會。我們的學生因長期沒有質疑的機會,慢慢退化得不敢問、不會問了,課堂提問全是老師牽著學生鼻子走。展示的可以是小組學習成果,也可以是學生自學中普遍存在的、有爭議的問題。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展示應該作為課堂的核心元素無處不在。
五要處理好精講點撥。教師根據(jù)導學案中的預設環(huán)節(jié),快速進行課中備課,對全班存在的普遍問題、典型問題進行點撥。點撥可以是窮追發(fā)問,也可以是集中講解。集中講解要講難點、講聯(lián)系、講規(guī)律,要求教師耐心傾聽,不重復學生的展示內容。點撥也可以相機而動,教師隨時介入,不一定非要在學生展示之后。
六要高度重視小結反思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為學生及時構建知識體系而開展的整合性認知活動。學生小結由學生個體先小結,整合知識點,構建并以一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知識網絡;其次開展組內小結交流,互相借鑒,共同提高;最后教師適當引導組間交流,完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相互補充、相互啟發(fā)、相互評價中使思維有更深入的延展與批判,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導學案的編寫運用、學習小組的組建和捆綁式評價是“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實施最核心的要素,如果導學案編寫使用、學習小組創(chuàng)建、捆綁式評價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和規(guī)范性,那么課堂教學改革效果將大打折扣。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探索,我們發(fā)現(xiàn),“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對導學案的使用定位不準。導學案究竟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不少教師心里沒底。有些教師以導學案代替教案,有些教師以導學案代替作業(yè),導學案不僅沒有起到對學生學習“導”的功效,反而干擾了原有的課堂秩序,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二是學生分組、捆綁式評價不科學。不少學校、班級在學生分組的時候,研究論證不足,學生小組成員缺乏互補性,小組間無法形成競爭機制。始終找不到一條集公平性、激勵性、普惠性為一體的評價辦法,許多評價方式都存在一個“質”和“量”的關系問題,一旦把握不當,不僅會失去對學生的激勵性,甚至會適得其反。
三是“六環(huán)節(jié)”運用上不夠靈活?!傲h(huán)節(jié)”是一種總的要求,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嚴格按照這六個步驟依次進行。如果僵化地套用,勢必會為課堂教學改革套上“枷鎖”。所以,必須根據(jù)學科特點、授課內容、課型等因素,進行大膽變通。我們可以拉長一些環(huán)節(jié),也可以靈活調整六環(huán)節(jié)的次序。
總之,我們推行模式教學的目的,是領會其中蘊含的思想和理念,在踐行中超越模式,形成具有新課程理念的自我教學風格?!傲⒛!钡哪康氖恰捌颇!?,是“化繭成蝶”,是蛻變與升華最重要的,是領悟模式秉承的思想,創(chuàng)新自我風格,達到“無模之?!?,是為“至模”境界。
參考文獻:
[1]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東華大學出版社).
[2]《24字教學模式操作手冊》張四寶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
[3]《中國名校:課改九大范式》(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