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說《喜福會》是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說對第一代及第二代移民美國的華裔生活進行了細膩而生動的描述,并以此來表現美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共生的中美文化元素。本文通過對小說《喜福會》中的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人物描寫等進行分析,以及對中美文化關系的具體表現進行解讀,在展現美國華裔文學藝術魅力的同時,探究中美文化關系的實質。
【關鍵詞】小說《喜福會》;中美文化關系;矛盾沖突;共存融會
【作者單位】宋秀華,通化師范學院。
美國文學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中,裔族文學是美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華裔文學又是美國裔族文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著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運用帶有東方神秘色彩和西方率性氣質的文字將中美文化元素及其關系生動地展現在作品中,使作品的主題思想更具文化底蘊,以期引起美國社會關注并引發(fā)讀者思考?!断哺肥亲T恩美的成名作,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四對母女,她們以其各自的視角對生活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敘述。作者通過描述母女間的誤解、沖突、溝通等,將當時存在于美國社會的中美文化關系具象化,進而藝術性地表現在作品中。
一、小說《喜福會》里的中華文化
1.《喜福會》中華文化元素頻現
在小說《喜福會》中,除去小說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時間,出現最為頻繁的當屬帶有中華文化色彩的詞匯。例如,在《喜福會——吳精美的故事》中,“麻將”“中國式咬文嚼字”“桂林山水”“燒餅”“長壽面”“婆娘”“祖宗尊像”“五行”等詞匯高頻率出現,串聯、組合成母親吳素云和女兒吳精美對中國及中華文化的不同看法和態(tài)度。又如,在《紅蠟燭——龔琳達的故事》中,整個故事也是由“北京口音”“媒婆”“糯米小圓子”“繼承香火”“紅蓋頭”“生辰八字”“金玉良緣”等中華文化色彩極強的詞匯連接而成。這些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詞匯被作者作為組成小說《喜福會》的重要元素,使作品人物形象更加真實、豐滿,同時讓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更加生動,使其所反映的事件更具代表性,內容更加深刻。
2.敘述結構與層次中的中華文化元素
在小說《喜福會》中,母親們分別對各自的中國回憶進行了敘述,作者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敘述手法、寫作順序對四位女性在中國的故事進行復述,而是以“麻將”為形式和順序,通過“麻將”規(guī)則引出不同人物,并以其視角對故事內容進行敘述。此外,小說還將四位主要人物的四段回憶并置于“新中國成立以前”。這樣的設定使作品在結構方面更加緊湊,人物形象更具特色。當然,四位母親的中國回憶是整部小說的重要內容,不僅是對人物生活經歷的感慨和回憶,更是通過這種方式對女兒進行言傳身教;這也表達了作者作為華裔作家,在自身受到中華文化深厚影響的同時希望中華文化得到世界認同,并與其他文化共存、融合的美好愿望。
3.中華古典文化思想的融會貫通
小說《喜福會》之所以被認為字里行間充滿了神秘的中華文化色彩,并不僅僅是因為作品中頻繁出現的含有中華文化元素的詞匯,以及具有中華文化特征的敘述結構與層次,更是因為作者譚恩美將具有中華文化特征的古典思想融入作品中,使其更具中華文化內涵。例如,《喜福會》中表現的道家“循環(huán)回歸”的主題思想。無論是麻將本身的游戲規(guī)則還是在打麻將過程中主要人物輪流敘述的形式,都體現出了中華文化中道家所提出的“循環(huán)回歸”思想;看似獨立的各個小故事最終融匯成一個第一代移民者對中國的完整記憶,也是對“循環(huán)回歸”的一種闡釋。在小說中,年長者“落葉歸根”的想法亦是道家“循環(huán)回歸”思想的另一種詮釋。同時,中華文化中古典哲學“陰陽”學說在小說中也得以充分體現。四對母女深知中美文化存在各種差異,這些差異類似于中國古代本源論中所提到的“陰陽”。在母女關系因為文化差異而不斷出現矛盾沖突的同時,她們之間的關系又因為亙古不變的“愛”而得到緩解,并逐漸彼此認同。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陰陽學說,即“一陰一陽謂之道”。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古典文化思想,小說《喜福會》還對中華民族的“孝文化”、古代傳統(tǒng)女性的“三從四德”等內容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展示??梢哉f,中華文化中古典哲學思想與主題的融合,使小說《喜福會》在藝術表達和主旨闡述等方面的境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二、小說《喜福會》里的美國文化
作為第二代移民,小說《喜福會》中的四個女兒可以說是美國文化的代言人,或者說,美國文化及其重要元素、組成部分等內容主要依靠四個女兒在作品中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活動來表現。例如,女孩們出生在美國,自小接受美式教育;女孩們習慣用英語交流,很少學習中文;女孩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除了母親的言傳身教,就是唐人街和中國城。然而在作品中最能反映美國文化元素的是四對母女身上所表現出的女性主義覺醒。在小說中,四位母親因為特殊歷史原因飽受苦難,在悲慘痛楚的人生經歷中,她們放棄之前對男人、家庭的盲目信賴,堅信她們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下去,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快樂和幸福,這就體現了女性主義中提到的“解放女性,性別平等”等重要內容。同時,四個女兒身上表現出的女性主義覺醒則體現在她們希望逃離中國城,也就是說她們希望逃離母親、家庭、父權等。而“逃離他者”是美國文化中女性主義思想的重要表現。在小說《喜福會》中,美國文化是通過人物角色的行為對比,以及人物間的矛盾沖突等來表現的。
三、小說《喜福會》里的中美文化關系
小說《喜福會》之所以能夠在美國文壇引起波瀾,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譚恩美在對中華文化和美國文化進行極為形象生動表現的同時,準確、深刻地對中華文化和美國文化的關系進行了詳盡、深入的解析。她認為在美國社會多元化的文化環(huán)境中,中華文化和美國本土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使兩種文化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不斷地產生矛盾沖突,同時又在矛盾中逐漸轉化,成為美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達成融會共存。
1.中美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在小說《喜福會》中,作者用雙層結構將母親的回憶和女兒的敘述巧妙地加以對比:在一個層次中母親敘述自己20世紀早期在中國的回憶,而在另一個平行層次中,女兒則敘述自己20世紀中后期在美國的生活經歷。由此可見,在小說《喜福會》中,中美文化在同一社會環(huán)境中相對獨立地存在著,并堅持著各自的文化思想,這是作品里中美文化存在差異的一種表現。又例如,在《喜福會》中,女兒對中國式的咬文嚼字很是費解,認為中國語言在很多時候過于委婉而失去了準確性,比如“差不多”在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而在中文語境中則表示“類似”“相似”之意。在小說《喜福會》中,母親們是美國文化的邊緣者,而女兒們是中華文化的邊緣者,正是因為這樣的邊緣化,每對母女間都會出現誤會和分歧。譚恩美在《喜福會》中對母女的誤解、爭吵等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以此來表現在美國社會里的中美文化關系。
2.中美文化的認同、共存與融合
在小說《喜福會》中,作者利用母女之間的矛盾沖突來表現美國社會環(huán)境里中美文化表現出來的差異和沖突,同時也通過母女關系的緩解、女兒最后的認同和理解來表現中美文化逐漸相互認同并得以共存和融合的現象。例如,在小說《喜福會》中,女兒們對母親們言傳身教的習俗禮儀不甚理解,認為那是落后和迷信的表現,并試圖通過激烈的爭吵進行反抗,與此同時,母親們也因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的不認同而表現出不滿情緒,母女關系逐漸緊張。后期,母親們用中國式的平凡生活和無私的愛向孩子闡釋了母愛的偉大和中華文化的真正意義,從而解除了母女雙方的誤解,雙方在不斷的溝通中達到共識。這種母女關系逐漸緩解的過程實質上是中美文化關系轉變的過程。在《喜福會》中,盡管母親們和女兒們在生活、事業(yè)和感情上所經歷的事情有所不同,卻都承受了社會的不平等待遇,如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正是因為這些歧視,她們意識到要獨立,并且爭取自己的地位和權利,這正是女性意識覺醒的重要表現。由此可見,任何文化體系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都要適應社會發(fā)展、滿足人類需求,并將其體系中的糟粕逐漸摒棄。這也是中美文化得以相互認同并融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華裔女作家譚恩美運用其獨特的文學語言創(chuàng)作了小說《喜福會》,通過對四對母女的生活、事業(yè)和感情經歷進行描述,對美國社會中存在的中美文化差異和矛盾沖突進行了生動的刻畫,同時也揭示了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下中美文化共存與融合的必然規(guī)律。可以說,無論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還是在文化思考方面,小說《喜福會》都做出了杰出貢獻,并為日后的文學與文化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參考。
[1] 任勤,廖雷朝. 中美文化面面觀.[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