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深化物理實驗教學進行了探討:一是更新觀念,思想上重視實驗教學;二是巧設實驗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三是采用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主體實驗活力。
關鍵詞:物理學習能力;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學習能力是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和學習創(chuàng)新力的總和。物理實驗是手、眼、腦等多個感官綜合參與的過程,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還能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實施多年,但物理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依然不夠理想,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中教育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實驗設備資源沒能及時得到補充,部分學校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基本實驗需求。二是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思想上還存在認識偏頗,在新課程課時少、任務重的情況下,“講實驗替代做實驗”依然存在。三是實驗教學形式過于僵化,教師介紹實驗目的、原理、器材和步驟等程序,學生被動地進行重復性、驗證性的實驗,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性,失去了物理實驗本該有的活力,嚴重阻礙了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因此,通過深化物理實驗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成為當下提高學生物理成績的有效途徑??偨Y近幾年的實驗教學經(jīng)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更新觀念,思想上重視實驗教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好的物理實驗,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技能,還能塑造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意識。二十世紀70年代,我國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提出了“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教育思想,要求廣大教師克服困難開展實驗,讓學生動起來。如今,新課程為課堂帶來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師生要從思想上重視物理實驗,摒棄物理實驗從屬于物理理論學習的錯誤認識,更好地發(fā)揮物理實驗的作用。
二、巧設實驗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生動有趣的物理實驗,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還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與節(jié)奏,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機械能守恒定律”新授課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鐵球碰壁”的實驗,在天花板上用繩子懸掛大鐵球,將鐵球拉離平衡位置,剛好到達站在緊貼墻壁的學生的鼻子尖,實驗過程中,要求該學生靜止不動。然后,靜止釋放大鐵球,鐵球離去,學生平心靜氣,可當鐵球回來馬上要“擊中”站立的學生時,該學生被嚇得雙眼緊閉并大叫起來,但鐵球似乎“開玩笑”似的“離”他而去,有驚無險。學生面帶疑惑,積極地尋求其中的玄機……這一巧妙的實驗將自然界的“秘密”現(xiàn)象,生動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激勵著學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采用多樣化的實驗方式,激發(fā)主體實驗活力
長期以來,被動、機械、重復的實驗方式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實驗興趣,嚴重阻礙了物理的學習。因此,物理實驗教學必須形式多樣化,突出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成為實驗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切實承擔起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第一,適當“下放”演示實驗給學生。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種“師生同臺表演”的演示實驗,對學生更有說服力,課堂氣氛也更和諧,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參與機會。
第二,把部分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以未知實驗結果的探索性實驗代替原來的驗證性實驗,通過學習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往往效果會更好。
第三,合理補充設計性實驗、拓展性實驗,引入開放式實驗模式。傳統(tǒng)的學生實驗,是已知目的、原理、器材、步驟等條件下的實驗,對學生有一定的束縛。教師可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合理安排實驗的內(nèi)容和形式,增設設計性和開放性實驗。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定實驗項目,以學校已有實驗器材為基礎,以生活中的各種材料為輔助,自己制定實驗方案,探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放性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和相應規(guī)律的理解,熟悉實驗器材的使用,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生活”的學習理念。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時刻把握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這一顯著特征,深化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讓物理教學重新煥發(fā)活力,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李仕新.用物理實驗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4).
作者簡介:鄒會坤(1975— ),男,山東濟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普通物理實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