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陽,婁思佳,張晗,劉歡,呂晶,蔡珍珍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精神衛(wèi)生學院
心理彈性理論在醫(yī)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及干預策略研究
劉鑫陽,婁思佳,張晗,劉歡,呂晶,蔡珍珍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精神衛(wèi)生學院
目的:研究心理彈性理論在醫(yī)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及干預策略方法:采用心理彈性量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160名醫(yī)學生進行測試,調查醫(yī)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社會支持、人格品質以及對情緒情感的控制。選出心理彈性高低組共100名被試進行參加團體輔導訓練,對該100名學生進行心理彈性訓練研究。
結果:對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醫(yī)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結果表明高彈性組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人格品質都要比低彈性組學生總評分要高。
結論:心理彈性理論在醫(yī)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對醫(yī)學新生有積極正面的影響效果。
心理彈性;團體心理輔導;醫(y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大高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研究者根據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將問題分為九種素質:(1)意志素質(2)情感素質(3)自我意識素質(4)興趣素質(5)開拓創(chuàng)新素質(6)人際關系素質(7)動機素質(8)競爭素質(9)社會適應素質。而醫(yī)學專科院校更加注重醫(yī)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由于醫(yī)學是近年來的熱門學科,醫(yī)學??茖W校的高考錄取分數整體調高,并且醫(yī)生與教師行業(yè)在生活中的。對于醫(yī)學生來說身上肩負著更加重要的使命,這也就造就了醫(yī)學生在心理上出現困惑和障礙,因此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醫(yī)學生更加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彈性理論在醫(yī)學新生心理健康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將心理彈性理論應用于醫(yī)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發(fā)揮其正性導向作用,是該課題的中心目標。在心理彈性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的Rutter曾說過:“我們要明白每一個人在社會中想要過的充滿自尊和富有效率,而怎樣才能過得有效率這就要比過去單純的研究人們丟棄有生活尊嚴的原因更有現實意義?!贝髮W生的心理彈性是指高校學生在逆境中能力不受損害并且能夠妥善處理達到良好結果的一種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1.1.研究對象
以某醫(yī)學??茖W校在校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某醫(yī)學??茖W院的40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次選取標準為身體健康,無明顯心理障礙的醫(yī)學生,通過SCL-90癥狀自評量表最終確定100名大學生被試,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名,實驗組成員參與團體心理輔導,對照組成員不參與團體心理輔導。
1.2 研究工具
1.2.1 成人心理彈性量表
據調查表明,心理彈性量表應用頗為廣泛,心理彈性量表的編制則是在2003年由Fribourg等人編制(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共33道題,其中包括自我效能、組織風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會資源,自我效能又分為對自我的感知和對未來的感知。5個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90,0.83,0.87,0.83與0.67。重測信度為0.79,0.84,0.77,0.69與0.74,其效度由一致感量表(SOC)的正相關與霍普金斯癥狀清單(HSCL)的負相關支持[5]。問卷采用7級評分。
1.2.2 SCL-90癥狀自評量表
使用該量表反映過去一周內的心理狀況,分為五點評分,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為量表內的九個因子,總分是從1到450分,分數越高代表有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又根據CCMD-3將總分超過160分的個體篩選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量表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85到0.90,重測信度在0.80到0.86。
本次研究一共發(fā)放測試問卷400份,經過統(tǒng)計在收回的問卷中有效問卷為388份,這次問卷總有效率是91%。被試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參加正式問卷調查的學生被試基本情況(N=388)
1.3 團體干預方案的設計
研究心理彈性的最終目的是想要深入了解個人的生存能力和個人的成長動力出發(fā)點,也能使個體在逆境中將消極情緒對個人的影響到最小化,使個體的生存適應能力與成長動力放到最大化。與此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減少危險和提高心理彈性,對于發(fā)展心理潛能、預防行為障礙、促進良好的適應和心理健康的目的有較好的影響。所以,本次的研究是以心理彈性理論為指導,根據活動小組來設計針對性活動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人際信任的探討、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探討心理健康水平的衡量以及情緒管理等主題。具體的輔導方案見表2。
表2 心理彈性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1.4 干預方案的實施
按照設計好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對要進行被測實驗組施行團體心理輔導。輔導活動將共持續(xù)進行四周,每周一次,每次輔導時間以具體的活動內容來規(guī)定,每次大約是90~120分鐘。關于活動時的重點,我們將會放在活動過后的分享與討論上,然后每次活動結束后會對本次活動布置課后作業(yè),待下次的活動前成員之間相互分享其間的體會與感受。
1.5 團體輔導的評估
從三個角度對團體輔導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分別為:
(1)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性評估會在第4次團體輔導開始之前進行,讓實驗組成員填寫《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這樣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成員在團體輔導過程中的參與狀況。
(2)對團體心理輔導的總結性評估也會在第4次團體輔導進行,總結性評估是在第4次團體輔導結束后,根據實驗組的成員狀況取得大學生心理彈性量表的后測數據,并且是在結束之后成員能夠自愿填寫的前提下,將自己參與團體的心得體會以書面的形式發(fā)送到團體領導者的郵箱中。
(3)對團體心理輔導的追蹤性評估是在團體輔導結束后的三個月,同樣以書面的形式,對實驗組的20名成員進行追蹤評估,在成員自愿的情況下再次填寫大學生心理彈性量表。
1.6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樣本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
2.1 《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報告分析
在第4次團體輔導結束的時候,為了能夠快速有效的評估成員參與活動的情況,要求成員填寫《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在成員填寫的《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成員對于活動情況的反饋,也能夠對團體活動進展情況有所了解,這樣便可以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或是調整。該表用來評估團體動力的,要求成員利用下面的句子,以1~5的等級評估自己參與團體的狀況,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下面列出了選擇≥3和≥4的人數百分比,從表3中可以看出,大多數的成員都能夠積極地參與活動,團體的動力已經顯現出來[7]《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報告見表3。
表3 《團體成員自我評定量表》報告
2.2 兩組心理彈性量表的結果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前測中自我效能等5個因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后測中自我效能、組織風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4個因子分值均顯著提升,社會資源分量表分值變化不明顯,追蹤測中,組織風格和社交能力分量表分值升高。與實驗組前測比較,本組自我效能、組織風格、社交能力和家庭凝聚力4個因子均表現明顯升高(P<0.05),追蹤測量分值顯示,只有組織風格和社交能力兩個因子的分值差異顯著升高(P<0.05)。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的《心理彈性量表》結果比較(x-±s)
2.3 高低心理彈性組的SCL-90癥狀自測量表的比較分析
與高心理彈性組比較,低心理彈性組在焦慮、抑郁、強迫癥狀和人際敏感四個維度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心理彈性組在上述4個因子中得分均高于高心理彈性組。高心理彈性組總分相對于低心理彈性組分值明顯降低。上述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心理彈性水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較分析
《團體成員自我評價表》報告中指出,多數成員在參加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均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因此便顯示出了團體的動力。
在效果評估的結果中我們能看到,在參加過團體輔導之后,個體在心理彈性的情緒反應中效果明顯提高。從而說明了,團體心理輔導對心理彈性提高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對提高個體的心理彈性是一種可行且經濟的方法;在cohn等人的研究中指出積極的情緒可以使個體的心理彈性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都增強,也能夠進一步表明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的增強可以在心理彈性方面發(fā)生改變。積極情緒對于快樂的人來說不僅感覺上更好,而且也會從生活中發(fā)現越來越多的樂趣。也有人通過研究指出了積極情緒是心理彈性對壓力適應積極作用所產生的機制。從上述表5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高心理彈性組的個體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并且自身也可以運用積極情緒來面對和解決各種問題。而這些擁有積極情緒的個體,性格幽默、精神放松、在生活方面樂觀向上、想象力豐富并具有創(chuàng)造性,能夠感染身邊的親密接觸者,使其也產生積極情緒,這便形成了一種支持性的良好社會網絡,在某方面能夠為別人帶來積極情緒,同時也可以幫助自己順利度過某些困境。情緒反應這一維度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正面管理自己的情緒,并且長期效果更加明顯,這種團體輔導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個體對情緒管理能力的掌控。
該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彈性水平在不同大學生的各個方面也都存在著顯著性差異。例如在抑郁、人際關系和人格品質上都較為明顯。心理彈性水平的高低便影響著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彈性水平越低,心理健康狀況越不好,從而說明心理彈性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綜上所述,從關于大學生的心理彈性研究上總體來看,在心理彈性得分中,雖然大學生心理彈性總體水平較高,但仍然存在著一定比例的學生心理彈性水平較低,分數級差較大,說明不同大學生現有的保護資源是不一樣的。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不同就直接表現出若擁有較高水平的心理彈性,那么他的心理健康狀況就越好。大學生心理彈性的現狀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同時,團體心理輔導也是心理彈性理論在醫(yī)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重要應用。在未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大環(huán)境下,心理彈性理論即將成為提高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進校園和諧文明發(fā)展重要保障。想要更好的增強心理彈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我認為以下三點可以應用到教學中:
1.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能夠一直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
2.提高自我效能感,也能夠幫助他們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3.充分和主動地利用社會方面的支持,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心理彈性,減少不良情緒,進而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如將以上三點應用到教學中,一定能夠使大學生能夠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1]曹艷艷.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分析及心理健康培養(yǎng)研究[J].學生事務管理與學生發(fā)展指導,2013:11-19.
[2]Rutter,M.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J].American JournalofOrthopsychiatry,1987,57(3),316-331.
[3]朱玉梅.大學生壓力知覺、心理彈性及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夏薔.大學生心理彈性現狀調查及教育對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6]熊小紅.大學新生心理彈性及其對記憶偏向的影響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
[7]滕秀杰,崔麗霞,李旭培.認知行為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實踐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7):876-877.
[8]李丹丹,林芹蘭,高玲.心理彈性的研究現狀[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161-162.
[9]劉戀,葛喜平.大學生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2(98):163-164.
[10]雷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構建:內涵、研究對象與學科體系[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3):31-42.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教育科研課題支持,JY20141038;黑龍江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指導項目,編號:20141123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