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英
山西省靈石縣第一中學
淺析數(shù)學資源在高中英語課程資源中開發(fā)與利用
許洪英
山西省靈石縣第一中學
積極開發(fā)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標。開發(fā)和利用英語課程資源的形式和途徑是各式各樣的。本文試圖將數(shù)學資源引入英語課程資源,基于教學實踐,探討數(shù)學資源在數(shù)學資源進入高中英語課程的可行性及其意義。
課程資源;數(shù)學;高中英語
語法課,在高中英語中,其地位和作用仍是不可動搖的,卻有“燙手山芋”之嫌。在教學研究中,很多老師似乎都對自己的語法教學“諱莫如深”,而在學生眼中,語法課也“很不爭氣”地落下了形式單一、內(nèi)容乏味、方法枯燥的形象。運用數(shù)學資源,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和主體意識;利用他們的邏輯推理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能既有效又生動地進行語法教學。下面是筆者在高中英語課程資源中開發(fā)與利用中將數(shù)學資源應用于英語語法教學的具體實例。
1.“主動形式轉為被動形式”
動詞的主動形式變?yōu)楸粍有问?,應該是語法中比較簡單的。但是很多學生在翻譯或是寫作練習中,遇到被動語態(tài)的時候總是寫不對正確的形式,這可能和漢語里沒有被動的表達有很大關系,尤其是當被動語態(tài)應用在同樣是漢語中沒有的變化繁多的各種時態(tài)的情況下。
筆者的教學實踐是,在課上,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被動語態(tài)的幾個句子,與主動態(tài)進行對比,讓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歸納出被動語態(tài)的特點。在動詞形式上,學生都能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如makes和is made這樣的主被動態(tài)組合。識別是容易做到的,被動形式be done也是容易理解和記住的,但就是在學生自己寫的時候又運用錯誤了,怎么一勞永逸呢?用數(shù)學的方法!把這些單詞幻化成數(shù)學中的代數(shù)字母,用數(shù)學代數(shù)推導運算的方法去做題。用板書標明makes是a,ismade是a’、b,主動變被動的過程就是要實現(xiàn)a=a’+ b。接著再讓學生去寫下幾個句子中的a、a’、b分別是什么,有什么關系。很多學生用了式子或者表格做比較,很快地,就有學生總結出,a在這些句子中是makes,ismaking,made,hasmade等詞,而對應a’是is,is being,was,hasbeen,而b在四個不同的句子中都是made。規(guī)律是什么?學生總結:b是不變的,a的變化是在時態(tài)上,而a’的變化除了在時態(tài)上還在語態(tài)上,而且都是圍繞be動詞的變化。一下子,每個學生似乎都“火眼金睛”、思維敏捷得很。這時候,再在三個代數(shù)字母下寫上對應的do,be,done,學生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以前他們“老大難”的現(xiàn)在/過去完成(進行)時的被動形式在這樣的“代數(shù)運算”中不會輕易弄混了。這樣的“代數(shù)運算法”要比老師一遍遍地強調(diào)“主動變被動的關鍵是要把動詞原形do變成被動式be done”好很多。
2.“動詞不定式置于名詞后做定語時主、被動形式的選擇”
英語中,有這樣兩個句子:Ihave some clothes towash.和Ihave some clothes to bewashed.在教學中,筆者先把這么兩個句子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判斷句子正確與否。很多學生都以為這是個非此即彼的問題,有說前面的對也有說后面的對。其實,這兩個句子都是正確的,翻成中文都可以是“我有些衣服要洗”,但還是要用于不同的語境中,表達不一樣的意思。如何不同呢?學生想不出來,筆者給出了不同的上下文語境中兩個句子的正確使用。學生立即能判斷出第一情況是I自己要wash clothes,第二種情況是I讓別人wash clothes,在學生的總結上再引出語法規(guī)則:在不定式與所修飾限定的詞成動-賓關系時,如果不定式在句中有邏輯主語,則用主動表被動,表示衣服是自己洗;如果沒有邏輯主語,則應用被動表被動,表示衣服是被別人洗。即使有了規(guī)則還是有不少學生鉆牛角尖,認為clothes和wash是被動的關系,應該是用bewashed才對。筆者用數(shù)學證明的方式講授:只要能滿足兩個條件,那么就能證明用主動態(tài)towash而非被動態(tài)to bewashed。先讓學生劃出關鍵的幾個詞——主語I,賓語clothes以及不定式中的中心詞wash,分別用a,b,c表示,然后運用證明公式,板書:∵條件1:a和c成主謂關系
條件2:c和b成動賓關系
∴c是主動形式
學生一看就來了精神,英語的填空或選擇題的答案還可用像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那樣來證明呢!在接下來的練習中,他們就用這個證明去求證Ihave a lotofhomework_____是接to do而非to be done來修飾的。舉一反三,如果只有條件2卻沒有條件1的情況,c該等于什么呢,也就是在有c和b成動賓關系,卻沒有a和c成主謂關系(往往都是句子中沒有了a,即不定式在句中沒有邏輯主語)的情況下。有了前面的例子,學生很快就能判斷:c是被動形式。用英語句子來演示:The hospital_____(將建在這里)will be quitemodern。橫線上該填什么呢?找了個英語成績平平的學生來回答,他不僅能說出答案而且還能講解:此句子中有構成動賓關系的“建醫(yī)院”,卻沒有成主謂關系的“誰建”,所以這里修飾“醫(yī)院”的不定式c應該用被動形式tobebuilthere。精彩!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興致勃勃地做對了所有的題目。還有學生反映說:“這就像解數(shù)學題,解出一個證明就想做另一個證明題,很有意思!我一下子覺得英語題目也那么靈活。題目還不夠多不夠我做的了。”
數(shù)學資源還可以有效地應用與英語單詞的辨析和記憶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數(shù)學方法來記英語單詞,將能使英語詞匯的記憶達到準確性,持久性和靈活性,從而使英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可以加上數(shù)學中常用的記憶口訣加深理解記憶:at在外in在內(nèi),on在角上開商店。
有學生曾向筆者問過likely、probably、possibly這三個表示“可能”的同義副詞的辨析問題,與其通過大量的英語例句的比較講解,有時還不如用一個簡單的數(shù)學的量來表示這三個詞的區(qū)別:
用這樣的數(shù)學量來表示,三者可能性的大小就很容易區(qū)分了,當然,辨析這三個詞除了意思上的辨析,還要加以用法的區(qū)別。
在數(shù)學圖形和量表的方法啟發(fā)下,學生在平時學習單詞的時候就有了豐富的聯(lián)想、明確的辨析和記憶方法,比如用畫圓圈或者坐標軸來表示地點和方位介詞的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