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云
摘 要:在中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可采用三大朗讀教學策略。這些策略及方法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語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的整體把握能力。
關鍵詞:朗讀;策略;模仿;語感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陷于“應試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各科教學圍繞著中考、會考、統(tǒng)考、高考的指揮棒轉,在教學中,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是為了考,考是教的前提;教師忙于知識的灌輸和強化應試技能訓練,學生則忙于考重點中學、考大學,在應試這條道路上疲于奔命,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F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而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最根本的是素質的競爭,提高人才的素質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時代的需要,歷史的必然。
中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對他們進行素質教育的最佳時期。中學生的年齡處在少年到青年的過渡階段。他們在心理、生理、智能方面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學習上的自覺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哲理性、目的性都向前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形成這一時期良好的內在因素。當然,英語素質教育的方法很多,本文僅從英語朗讀教學這一角度作一點思考和探索。朗讀是外語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朗讀過程學生漸漸進入文章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從而受到審美的教育,發(fā)掘了知識瑰寶,陶冶了精神情操,提高了鑒賞與說寫能力。因此,對學生加強朗讀訓練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鍛煉思維,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1 朗讀能幫助學生體會“文道美”
中學英語新教材所選的課文和作品都是文質俱美的文章,其中有的是世界名著。這些文章,不僅思想性強,而且藝術性也很強。英語中美的因素極為豐富,在朗讀中主要體現在:(1)音韻美:聽外籍教師講課錄音,仔細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會讓人如癡如醉,特別是錄音帶放出的對話或朗讀課文的聲音,那么歡快流暢,頓挫抑揚,恰似溪中細流,弦上樂音。因此,要使學生體會到語音的美感,教學中教師必須經常指導學生去聽、去開口大膽模仿,最后達到朗朗上口的程度。(2)語言美:語言美就是由語言文學的形成和內容的統(tǒng)一而產生的美的感知,它可以影響并塑造美的靈魂。在中學英語新教材中有許許多多的精言妙語,這些語言含意雋秀,修辭精當,富有節(jié)奏韻律感,它們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美感,動人心弦,使人讀了欲罷不能,回味無窮。如《Abraham Lincoln》一文中,林肯為了表明美國政壇的政治傾向,在演講中用了這樣一句話:“American must strengthen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句中由of,by,for所構成的三個介詞短語,表達意思之簡潔,用詞之精煉,排列之美妙,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美不勝收。我們基本每周都用一節(jié)課時間來聽《奧巴馬演說集之白宮歲月》,然后讓學生跟讀模仿。每學期在班上舉行演講比賽一次,然后選出優(yōu)秀的選手去年段參賽。
2 朗讀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語感是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的核心。語感是種文學修養(yǎng),是長期的規(guī)范語言感受和語言連用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學的能力。我們學漢語講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睂W英語也是這樣。當然,英語朗讀不能流于形式,它必須語音準確、流利,有感情,就是對課文規(guī)范語言的深層感受。語感的獲得必須通過持久的語言實踐練習而逐步獲得。對絕大多數中國中小學生來說,由于缺乏英語習得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朗讀、背誦典型的對話或者短文便成為學習英語、接受英語、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有效便捷的途徑。背誦可這樣操練:
1. 透徹理解。首先透徹地理解要背誦的材料。我們強調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切忌生吞活剝的死記硬肯。實驗表明,受試者在記憶句子時,開始保留的是句子原話的信息,但他們很快就忘掉這些信息,保存下來的只是句子的意義信息。可見,儲存在記憶中的不是語言的形式,而是語言的意思。所以,只有對材料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很好地背誦,才能增加語言的可理解性輸入。
2. 嘗試回憶。在進行背誦的過程中,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讀是很難記住材料的,因為這是一種較淺水平的信息處理。然而,如果把段落和篇章化整為零,先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背誦,再合成整篇背誦,直到成誦為止,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因為對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信息就越更長時間地保留在記憶中。
3. 循環(huán)鞏固。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guī)律——“先快后慢”,暫時記住的信息很快就開始遺忘,且開頭時遺忘的速度特別快,因此需要及時地復習。若等到記憶中的信息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之后再復習,所花的時間就比及時復習所花的時間更多。正所謂“及時一針頂九針”。不僅需要及時復習,還需經常鞏固,因為“我們學過的東西,如果經常復習,就可以長期不會忘記”。
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都堅持讓學生背誦部分課文,每單元—般布置幾段讓他們課后去背誦,然后第二天在課堂抽背;還經常從要求背誦的課文中,抽其中一、兩段默寫,收上來批閱,避免抽背時有的學生未抽到,力求盡量人人過關。學生們會背誦三分之一的課文,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3 朗讀可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朗讀在語言教學中是最基本又是較常用的方法。其心理過程特點是:視覺中心一語言中心一說話中心一聽覺中心一閱讀中心。這可是一個眼、腦、口、耳協(xié)同活動的過程,多種感官通道被利用起來了,它能充分發(fā)揮感知的積極功能。朗讀熟練的程度,常決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朗讀能使學生正確劃分意群;安排停頓,促使文字的形、音、義緊密集合;朗讀能把理解的東西,生動、形象地反映到大腦,加深理解,促進記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朗讀的信息反饋,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4 朗讀可調動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教學是關鍵。我們在課文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讀、講、譯及語法的綜合訓練,還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仔細琢磨、深挖課文教學中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例如,一些能夠表演的課文,先讓學生聽錄音、熟讀課文,然后把學生分別按人物角色編成幾人一組來朗讀課文,使他們能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觀其貌的逼真效果,對加深理解課文、獲得語感,增強記憶能力大有益處。如在《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一課中,在朗讀時我們把學生分成三人一組,里邊的人物有Henry,有Roderick和Oliver三人;朗讀能力強的讀“主角”、朗讀能力差的讀“配角”,學生們先在學習小組內進行“選拔朗讀”,然后每組選出3人代表本組進行表演,一個班四個學習組有12人能夠得到表演機會,這些學生情緒飽滿、表演得非常認真。下面的“觀眾”注意聽,記下在表演中讀錯的詞和句子,當場打分。然后評選出最佳表演小組。用這種方法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學習外語的興趣。
總之,朗讀是一項綜合性語言訓練,是英語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且對學生整體素質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實施英語素質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作為英語教師,應及時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圍繞著素質教育開展教學,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尋找素質教育的新路。